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二十八章 诸王覆灭大明前夜 下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二十八章 诸王覆灭大明前夜 下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4:10 来源:笔趣阁

时间来到即公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这一年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

元关中诸将推李思齐为盟主,共拒扩廓帖木儿。后文会写到元末的蒙古诸王,为什么元的统治土崩瓦解。

张士诚东吴之亡、方国珍降朱元璋、宋濂撰北伐檄文、朱元璋灭陈友定。

一年之后便是大明开国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定云南的方国珍后,马上发兵讨伐盘福建八郡的踞陈友定。

看名字很多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朋友会迷糊,陈友谅和陈友定是什么关系?最初笔者也有这样的困惑,老规矩先来解读人物的简介。

陈友定,大元朝天历二年公元1329生,他出生的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这年正月,和世在朔漠诸王的劝进下,在和林北即帝位,是为元明宗。

同年8月25日,和世自大都出迎的图帖睦尔会于王忽察都今河北省张北。数日后明宗暴崩王忽察都。燕铁木儿带帝玺偕图帖睦尔急回大都,复文宗帝位。陈友定出生的这一年也是皇帝轮流换,政治极不稳定。

接下来会开章节解读大元朝武功旷古烁今为什么98年就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曾经那个辉煌的帝国到底怎么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

陈友定于公元1368年卒,这一年是大明开国,是为洪武元年。

其又名有定,字永卿,号国安,清流县明溪市今福建明溪县人。史称元末忠臣,与元人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为人沉勇,胆略过人。

元朝至正年间,流寇四起,陈友定应诏加入元朝,因平贼有功,逐渐成为元朝将领,占据福建八个郡。

朱元璋崛起后,陈友定多次与朱元璋交战,曾杀掉朱元璋部将胡深,而后被朱元璋击败。陈友定服药自杀未遂,被朱元璋生擒,后被处死。

根据《元史》、《中国通史》、《明史·陈友定传》的记载陈友定的发家史蛮有意思。

首先说陈友定是一名农家子弟,和朱元璋、陈友谅一样出身很底。发迹于行伍,目不识丁。后来占据福建八郡之后,多次招揽文学知名人士,如闽县郑定、庐州王翰之辈,留在幕下。

陈友定粗涉文史书籍,学习写作五字小诗,诗中却都富有意境和道理。但陈友定独揽威权,专行赏罚,部属中凡有违令者全都要按例被杀或被贬。如果作为一个帝业有成的君主这不是什么大错,只能说他乾坤独断,刚愎自用。放在今天的各个稳定的大公司里,只要主要的领导方针没有错,也不是大过失。安稳年岁当一个地方长官也不是什么致命的过错。错就错在他生在乱世,乱世用重典,法度不堪用,也不是什么大的过失。但是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下面的人不同心协力做事,放在任何时候都不稳定,更何况是乱世创业?

漳州守将罗良为此不平,写信指责道:“郡县是国家的土地,官吏是君主的臣仆,而郡县仓廪则是朝廷的外地仓库。而足下将郡县当作自己的家,将属下当作奴仆驱使,将官府仓廪当作私家仓库,名为报国,实有逞威天下、专横跋扈之心。不知足下想做郭子仪呢,还是曹孟德呢?”陈友定见信大怒,竟派兵诛杀罗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拒绝服从陈友定,也都被杀。

于是陈友定威震八闽,但他为元朝效力,未曾丧失臣节。这时张士诚占据浙西,方国珍占据浙东,名义上归附元朝,但每年运往大都的漕米,经常不见到达。而陈友定每年输送粟米数十万石,因海路遥远,能到达大都的经常只有十分之三、四。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下诏对他予以褒奖。

蒙汉矛盾是一个问题历史阶段性的问题,前文说过。现在有理论说元朝不属于中国史,崖山之后无中华。笔者认为看待历史要公允客观,一分为多方面的看待历史问题。蒙古人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个观点不成立,那么明朝统治下的蒙古地区将丧失合法性,那么今天说的很多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领土的合法性也将不复存在,这种单纯的大汉族主义是要警惕的。

至于为什么一个汉人,在历史书上记载是元朝的忠臣,这个不奇怪。如果这个观点不成立,那么关天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合法性也将动摇。

话说当时老朱家的大明朝对于统治阶级的仇恨是深入骨髓的,如果不是朱元璋脑子清醒,换一个脑子不是那么清晰的人来弄,分分钟就会和武悼天王冉闵一样,搞什么杀胡令,要知道杀胡令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地位实在不怎么高,一个聪明的统治者是希望化解仇恨,在武力解决的同事尽量用和平的方式化解仇怨促进民族统一。

回到元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对元战争中,读书人穿着青衣长衫提着刀攻城上战场杀敌这种事屡见不鲜。

历史时间线再往前推至正值南宋时期,元军大举南下,准备灭亡南宋。在公元1275年,元军攻破了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在当时,元军大都骁勇善战,而书院中的却都是儒雅的学生,两者之间相差何止一星半点。

然而,这些书生心中的想法并非什么实力悬殊,这些学生当中也没有贪生怕死之徒,他们心怀的是天下苍生,他们看中的是心中道义,即使没有功名利禄的驱使,他们也愿意抛下自己的生命,前往战场。而不仅仅是退缩在后方,等待他人的救援。

在这一场内乱之际,即使是死亡也阻止不了岳麓书院的学生们那一腔热血;生存的**没有泯灭他们心中对尊严的执著;凶猛的敌人没有让他们退缩,没有让他们选择苟活于元军的铁骑之下。

元末,一场不知名的小战役。一支汉人的造反队伍,攻击一个县城。城楼上元兵逼迫无辜老百姓帮忙守城,战役焦灼。城门久攻不下,起义军们又没有合适的攻城武器,落日残阳军心士气有些涣散。

一个身穿对襟茶褐色长褐衫,头戴有两条“飘带”的方巾,咆哮着提刀冲向敌城。他并不是这个小县城的人,也和这个小县城里面的人没有任何瓜葛,他只是一个刚恢复汉人衣冠的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而已。

城楼上的元军嘲笑他的蚍蜉撼树,弓箭连发可惜太远了没有什么准头。他这一用命冲锋,极大的激发了其他的起义军们,读得起书的人都这么拼命了,哥几个破产农民,被逼上绝路的手工业者,还有憎恨元朝统治的小衙们“公务员”们,当然也有浑水摸鱼的投机者。

大家一起用命,读书人咆哮着冲了上去,僧人道士们也提着刀剑造了元朝的反。神州大地上,这样的景象不是个例,读书人衣冠褴褛提着刀,和扶着破旧楼梯的冒着箭矢在战火硝烟中,不要命的攻城。

他们中或许有命大者,更多的人就死在了无人问津的荒地上,成了供养土地的肥料。

书归正传,本章接着讲陈文定这个比较陌生的一方“布衣诸侯”的发家史。

永卿中年间即公元1354年左右,汀州府判蔡公安到清流招募民兵讨伐贼寇,陈友定应募前往。蔡公安与他交谈之后,对他另眼相待,命他负责所招募的民兵,任命他为黄土砦巡检。因讨平诸山寨之功,陈友定升为清流县尹。

至正十八年即1358年五月,天完元帅陈友谅派遣部将康泰、赵琮、邓克明等进攻邵武;同年十一月,邓克明占领汀州,进而围攻清流。

陈友定屯兵于县前的平安寨,乘邓克明军立脚未稳出奇兵偷袭红巾军军营,杀得邓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陈友定率军乘胜追击至宁化。

翌年,陈友谅派邓克明进攻汀州后,转攻延平、将乐等地。

元朝福建行省授陈友定为汀州路总管,率兵抵御红巾军。双方在黄土寨发生激战。陈友定勇不可挡,击败邓克明军,并且俘虏了邓克明的部将邓益。

因此,陈友定以军功升任福建行省参政。同年十一月,陈友谅派兵进犯杉关。陈友定率军奋力抵抗,击退红巾军的进攻。陈友谅见无机可乘只好领军退去。陈友定为了抵御天完军的再次来犯,加紧修建崆峡岭关寨及南北寨的工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夏,陈友谅杀天完皇帝徐寿辉,自立称帝,国号汉,取年号大义。

次年,他命大将邓克明再次率军攻打汀州等地。邓克明一路攻城略地,相继进犯永丰、宁都、石城、宁化等县,攻克宁昌、杉关、光泽等地,又经顺昌攻建宁。邓克明军于建宁城西北设立几十个兵寨,围城达半年之久。城中将弹尽粮绝之际,元朝守将、行省平章完者帖木儿急檄陈友定前来救援。同年八月,陈友定率军救援,一马当先,率数十骑突入敌阵,放火烧了邓克明的橄榄山寨,又攻克水南寨,使邓克明军溃败退守江西抚州。陈友定一鼓作气收复了建阳、崇安、浦城等县。

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五月,陈友定从延平出发,水陆并进,一举攻下汀州。陈友定占有汀州后,便萌发了统治全福建的野心。他威迫福建行省平章燕只不华。

行省上奏称其功劳第一,进升他为参知政事。不久,朝廷于延平设置分省,以陈友定为平章,于是陈友定全部占有福建八郡之地。

从此这位“布衣诸侯”羽翼渐满,成了一方割据的“诸侯”。

陈文定与陈友谅,他们是怎么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呢?

元至正二十四年即1364年正月,同样韬光养晦实力渐满的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建百司官属,但仍奉小明王为皇帝。同年,元朝分省于延平,封陈友定为平章。此时,福建省各路及广东省潮州都被陈友定占有。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平定婺州,与陈友定占据的领土相邻。陈友定派军侵犯处州。朱元璋部将胡深将其击退,乘势攻下浦城、松溪等地,俘获陈友定部将张子玉,又与朱亮祖一起进攻建宁,破其二寨。陈友定派遣阮德柔率军四万驻屯锦江,绕到胡深军后,断其归路,自率牙将赖政等以精锐之师从正面与其交战,阮德柔则从后夹击,将胡深擒斩。

盛极而衰辉煌幻灭,有时候一战胜利不足以决定局势,然而质变导致量变,强大的朱元璋兵峰所指灭国有时候一战定乾坤。陈友定命不好摊上了穷途末路的大元朝,遇上了天选之子朱元璋,他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马不停蹄携大胜之余威即刻发兵讨伐陈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由江西直趋杉关,汤和、廖永忠由明州海路攻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攻取建宁,而另派使者前往延平,招降陈友定。

然而陈友定摆设酒宴,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死明使者,将其血沥入酒坛,与众人酌饮。值酒酣之时,陈友定当众发誓说:“我们同受元朝厚恩,若有不以死拒敌者,将受磔刑,并杀其妻儿。”陈友定随即到福州巡视,环城而垒。距垒五十步外,筑成一台,严阵以待。

他为什么要做元朝的忠臣?

不久,陈友定获悉杉关失陷,急忙将军队一分为二,命一军驻守福州,自率一军防守延平,互为犄角。当汤和等率水师抵达福州五虎门时,平章曲出引军迎战失败,明军沿南台纷纷登城而入。守将逃跑,参政尹克仁、宣政使朵耳麻拒降而死,佥院柏帖木儿在楼下堆积柴火,杀死妻妾及二个女儿之后,放火**而死。

胡廷美攻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陈友定想要持久困守,诸将则请求出战,陈友定不同意。诸将仍不断地请求,陈友定怀疑部将要叛变,便处死萧院判。许多士兵因而出城投降。正巧军器局发生火灾,城中炮声震地,明军获悉城中有变,趁机发动猛烈进攻。陈友定向其部属诀别道:“大势已去,我只有以死报国,诸君继续努力啊。”然后退入省堂,整理衣冠,面向北面两拜之后,吞药自杀。所部将士争相打开城门接纳明军。明军入城之后,奔去看陈友定,发现他仍未断气,便将他抬出水东门,正巧遇上大雷雨,陈友定苏醒过来,然后被戴上械锁送往南京城。

陈友定入宫拜见,朱元璋指责他。陈友定厉声说道:“国破家亡,要杀就杀,不必多言。”朱元璋于是将他与其子陈海一起处死。陈海,又叫陈宗海,擅骑射。陈友定被处死时,随父一起从容赴死。

从容赴死这四个字,是明史上给予的评价。当时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忠臣不事二主?还是害怕反攻倒算,干脆死了干净?留个好名声,还是觉得其他的什么想法,不得而知了。

陈文定割据福建的时代结束了,他一生平定亦思巴奚兵乱,在元末割据于福建。到底忠诚与否,兵败身死,未看到结局也未可知。此时离他忠心的国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也不远了。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他陈友定赢了天下,会把原来的蒙古主子放在眼里吗?会忠诚不二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废话了。

以上记载多处出自清人写的《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又有明朝人编纂的《元史》作为对照。史实方面,总体来说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只是他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大,其他研究和佐证的史料缺失,所以整个人物和他儿子的形象比较模糊。

但是从这些文字里,不难看出老子好汉,儿子也不怂。虽然没有得到善终,但是青史留名,至于评价,有后世分说。

清朝重臣张廷玉评说:为人沉勇,喜游侠。乡里皆畏服;元末所在盗起,民间起义兵保障乡里,称元帅者不可胜数,元辄因而官之。其后或去为盗,或事元不终,惟友定父子死义,时人称完节焉。友定既死,兴化、泉州皆望风纳疑。独漳州路达鲁花赤迭里弥实具公服,北面再拜,引斧斫印章,以佩刀剚喉而死。时云“闽有三忠”,谓友定、柏帖木儿、迭里弥实也。

也就是大V坐实了他的名声是忠诚,那么满清统治者为什么说他是忠臣,其中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的说法是自杀,而前文《明史》的记载是说,朱元璋盛怒之下处死,有出入,但是终究他们父子的时代结束了,再多讲什么也是白搭。

另外要讲的一个盘踞一方的豪杰叫李思齐,也是历史上比较陌生的人。

李思齐,出生于大元朝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这一年静江、邕、柳诸郡僚民起义;泉州民留应总起义,也是出生于动乱风云中,乱世出豪杰。

卒于公元1376年,大明洪武九年,北元宣光六年。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洪武朝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三大案以后讲洪武朝的时候会讲,这里不多言。朱元璋在这一年《皇明祖训》颁赐诸王,咱们亦正亦邪的四叔Judy,也就是这个时候得封燕王的。暂且不管他,咱们接着讲李思齐这个能人。

他字世贤,河南罗山人,元末明初将领、割据军阀。

李思齐最初与察罕帖木儿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后割据陕西,官至邠国公。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眼熟,快快讲出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刘备,相继起兵,东吴的孙坚孙文台也不甘寂寞。是不是很像?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思齐降明,官至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哎呀呀,刘备打不过,直接就投靠了公孙瓒。

关于李思齐的出生,史书资料上缺失,记载的内容有如下这些内容。

早年镇压义军起家,元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方武装,镇压红巾军,收复罗山。有司奏其功,授思齐县尹。元惠宗说:“人言国家轻汉人,果然!”于是,授汝宁府知府。不久聚众数万人,李思齐跟随察罕帖木儿平河南、陕西。

到了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破红巾军将领崔德、李武于同州、华州,升四川行省左丞。

实力渐满拥兵陕西,至正十八年即公元1358年,诏李思齐屯凤翔。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汇合宣慰使张良弼、郎中郭择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儿、平章政事定住、总帅汪长生奴,败李喜喜于巩昌。李思齐驻斜坡,张良弼驻秦州,郭择善驻崇信,拜帖木儿驻通渭,定住驻临洮,各自任命府州县官,征其赋税为军需。未几,李思齐、张良弼同谋袭杀定住及郭择善,分总其兵,朝廷不能问。

吃t娘,喝t娘,有兵就是草王。老子能独立打仗了,还要你朝廷作甚?

朝廷不能问,朝廷说指的是元朝廷,这个时候的他,几乎已经是佣兵自立了。

时间来到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进克伏羌等县,受李武、崔德降,实力增加。四川义军攻陷川东郡县,诏李思齐讨之,遣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赍玺书奖谕,李思齐于是进兵益门镇。

一年后的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复归凤翔,攻张良弼于武功,为张良弼所败。

凤翔可是是个好地方,地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可是个行中书省级别。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市为中心广大的区域。当年唐末天下大乱,唐睿宗封李隆范后来为了避李隆基讳改名李范改封巴陵王为岐王,后代李茂贞历任凤翔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可谓是一方实实在在的军阀在五代十国时期一度建立了岐国。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夏,孛罗帖木儿派竹贞袭据陕西,李思齐与扩廓帖木儿合兵攻竹贞,竹贞投降。

至正二十五年即公元1365年正月,封许国公。六月,加银青光禄大夫、邠国公、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太子詹事兼知四川等处行枢密院事、招讨使。功劳太大割据一方,元庭不得不加官安抚他。这一年的江南已经闹成了一锅粥,西北再不安稳,就算是当年屠灭40余国打到欧洲去的蒙古人帝国,也不得不搞起了安抚这一套。

要说讲元朝的灭亡,有必要在这里插叙一下元朝的发家史。

说明一下,蒙古帝国和元朝不是一回事,蒙古帝国在四大汗国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走向分裂后,在蒙古帝国基础上建立的几个主要汗国。

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构成的四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今主流看法是支持第二种居多,因只有元朝皇帝享有蒙古大汗的尊号,又先后册封各汗国首领,在元朝攻灭不肯臣服的窝阔台汗国后,其余各汗国意识到自己无法与元朝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相抗衡,再次选择臣服于元朝。

四大汗国在研究蒙古和元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绕不过对由四大汗国所组成的超级帝国的研究。他们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逐次在西征胜利中扩张领土的结果。四大汗国的出现,是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介绍元朝的发家史,也是在诠释他的灭亡史,诸王分解,庞大的帝国从内部瓦解。

后续章节再详细解读,书归正传,还是讲这个李思齐。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扩廓帖木儿遣关保攻张良弼,张良弼遣子弟质于李思齐,合兵拒关保。李思齐请朝廷和解之。礼部侍郎满尚宾、吏部侍郎掩笃剌哈奉诏谕李思齐开通蜀道,李思齐不奉诏,满尚宾等滞留凤翔一年,此时才返回京师。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良弼、脱烈伯、孔兴与李思齐会于含元殿基,推李思齐为盟主,共拒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檄李思齐等出兵,李思齐得檄,大怒曰:“我与汝父同乡里,汝父进酒犹三拜,然后饮。汝于我前无立地,今敢公然调我耶!”因此与张良弼等联合,不受扩廓帖木儿的节制。

朝廷以秃鲁为陕西行省左丞,李思齐不悦,遣部将郑应祥守陕西,而自还凤翔。皇太子总天下兵马,命李思齐自凤翔与侯伯颜、达世进攻四川。未几,复命李思齐作为秃鲁的副手,安抚关中。又分关中,以西属李思齐,以东属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皆不奉诏。

和历史上的岐国末路不一样,他没有向后唐称臣获取喘息的机会,被改封秦王得以善终。而是一开始并不信任明朝,想负隅顽抗搏一搏看看能不能有转机,最后不得不彻彻底底的投降了明朝,成了富贵闲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李思齐闻明军取河南,于是与张思道驻兵潼关抵抗。明军火焚张思道营,李思齐退守葫芦滩,遣其部将张德等守关。明都督冯胜率兵攻入潼关,李思齐弃辎重,出走凤翔。李思齐的部将虎林赤等据悛屋,商暠据武功,李克彝据岐山,任从政据陇州,不久皆降。

李思齐收到朱元璋的招降书,有降意。李思齐的养子赵琦与其部将建议西入吐蕃,李思齐信之。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冯胜至凤翔,李思齐惧,于是率所部十余万与赵琦等俱奔临洮。四月,大将徐达在凤翔与诸将商议进军路线。诸将都以张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齐,庆阳易于临洮,应先取庆阳,然后从陇西攻临洮,徐达说:“不是这样的,庆阳城险而兵悍,不易猝拔。而临洮之地西通蕃夷,北界河涅,我师取之,其人足以备战,夺其产足以供军储。今以大军蹙之,李思齐不西走胡,束手就降矣。”

诸将同意徐达的看法。于是徐达遣冯胜率天策、羽林、骁骑、雄武、金吾、豹韬等卫将士征临洮。李思齐穷蹙,遂举临洮降。

至京师入见,授李思齐江西行省右丞,不上任,食禄于京师。

等于清闲的养起来了,与诸位投降的豪杰一个命运。

张良弼走宁夏,为扩廓帖木儿所擒。其弟张良臣以庆阳降于明,不久复叛。徐达攻克庆阳,张良臣投井,徐达引出斩之。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命李思齐率兵同大将取道潼关,出西安,讨伐扩廓帖木儿。四月,大破扩廓帖木儿军于定西,俘获不可胜计。扩廓帖木儿等绝寨遁去。又自泰州南出一百八渡至略扬,擒元平章蔡霖,遂入沔州今陕西略阳。又遣金兴旺、张龙由凤翔入连云栈,合攻兴元今陕西汉中,克之。

还军西安,征哨极于西北,至冬始还。论功,赐文绮及帛二十四匹,授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朱元璋欲优待李思齐,命食其禄不视事。

厚禄优待起来,听话别乱说话,别乱窜。就没事了,你如果乱动乱说话乱做什么事儿,就不要怪我朱元璋无情,提前“咔嚓”了你,不对,是你们全家上上下下。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派李思齐招降王保保,王保保对其礼遇有加,并派骑兵送归。

后快抵塞内时,骑兵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物送别。”李思齐回答道:“我没有带礼物”。骑士对李思齐说:“愿得公一臂”。

李思齐知道不能免,遂割断自己的一只手臂并交给骑士。回来后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而死。

至于为什么一代枭雄愿意给王保保一条手臂,这就很难理解了。诸位自由发挥想象吧。

朱元璋敕葬今宝鸡县石羊庙乡北坡村,俗称其冢为“皇填墓”。

记载的文字,多为春秋笔法,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一生是矛盾的,因此在历史上也没有更多的笔墨。

资料源于:《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新元史(民国)柯劭忞编撰-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一》

至此,元末南方大面积的国土尽收朱元璋的囊中,但是这个时候,元庭其实还有机会,为什么没有建立沿着黄河建立防线,守住剩下的半壁江山呢?另外原本属于元朝版图的朝鲜,东南亚,以及当时的其他汗国在当时是什么状态?且待下文解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