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男才女貌 > 第九十七章 阴平之战

三国之男才女貌 第九十七章 阴平之战

作者:獠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03:44 来源:笔趣阁

没错,就是屠城,曹操在进入徐州之后,一路上势如破竹,根本没有任何一支徐州军队或者是从其他州郡前来驰援徐州的军队能够战胜曹操所率领的兵马。而就在两天前,曹操攻破了他进入徐州以来的第一座城池——徐州东海国阴平县!阴平县是一个有着两万多人口的县城,当曹操大军攻打而来的时候,阴平县的徐州驻军对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大概是被曹操那杀尽徐州百姓的放言给吓坏了,一听到曹军将要打过来,一个个都拖家带口,想要逃出城去。

阴平县虽然是小县,但徐州在这里却也有一支五百人的兵马驻守,这五百人马的统领姓吴名宣,乃是徐州偏将军曹豹的属下。曹操打进徐州的时候,陶谦曾经想要和曹操议和,底线就是将自己的性命奉上,请曹操饶了这徐州的百姓。陶谦这时候也已经是老迈多病,他自知就算没有这档子事儿,自己恐怕也没有几年可活了,与其说让徐州的百姓为自己陪葬,还不如舍弃这条已经一半入土的性命,换得一个身后的美名,只要徐州的百姓能够体念自己的好处,那么自己的那些家眷们想要从徐州逃出去,希望可就要大的多了!以自己一命,换家族平安,陶谦自是心甘情愿。

不过陶谦刚刚提出这个建议,就被曹豹给制止了,曹豹想陶谦说道:“使君虽欲舍弃性命以救万民,可那曹操乃是虎狼之辈,又岂会怜悯这一州之百姓。设若使君殒命而曹操背信,则徐州之民无主,反被曹操任意屠戮矣!使君素来爱惜州中百姓,难道忍心看万民入水火之中吗?”陶谦被曹豹说的心中一惊,他虽然没有和曹操有过多的来往,但曹豹所说的话确实是有着极大的可能性,试问杀父之仇,仅凭自己一条性命就能使曹操甘心吗?

陶谦虽然不怕死,但也不是愿意去死,毕竟安乐死和被刀剑杀死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陶谦更不愿意看到的是自己死的毫无价值,如果救不了徐州的百姓,那自己的死还有什么意义呢!曹豹这番话算是把陶谦以自己一条命去换徐州百姓的性命的想法给打消了,但问题是,曹操大军还是近在眼前,大祸将要临头,到底要怎么应对呢?

曹豹这个人,在徐州做将领的这些年,着实也立下过一些战功,说起来,他也算是徐州的一员名将,当然,他的这个名不在武勇上,而是表现在统帅上。如今陶谦手中的最精锐部队丹阳兵就是曹豹作统领。人这一生,路子如果走得太顺,那就难免会产生出一种骄傲的情绪,曹豹就是这个样子。陶谦对曹操颇为忌惮,那是因为他能够得到很多关于曹操的情报,而从这些情报中,已经人老成精的陶谦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曹操的可怕。

但曹豹作为徐州的一员将领,他的情报根本不能喝陶谦相比,他只知道曹操是最近才从兖州和豫州崛起的,而且以前也没有听说过这个曹操在带兵打仗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啊,诸侯讨董的时候好像听说过他,不过那一次他是被人家董卓打了个大败亏输,差点连自己的命都搭进去!后来青兖一带的几十万黄巾倒是被他给消灭的,但对于黄巾军,曹豹更是不屑一顾,在他看来,那些泥腿子们拿着几根木棒也能算是军队?

曹操好歹也是大汉的将军,要是他连这些贼寇都解决不了的话,那他可就太差劲了。也难怪曹豹对黄巾军如此的轻视,当初黄巾起义的时候,在徐州引起的影响并不大,一来是因为陶谦治理百姓多有恩泽,徐州的老百姓在温饱上多少还有些着落,既然有吃有穿,那自然就不可能抛却自己的家小,去跟着那些黄巾军们去造反了!所以徐州一代可说是在黄巾之乱中少有的几个较为安宁的州之一。曹豹在黄巾之乱的时候,也曾经带着兵马和黄巾军们交过手,就是因为当时交手的那些人太过脓包,所以曹豹才会误以为曹操所剿除的黄巾军也和当初的那些彻头彻尾的农民军一样。

无知者无畏,曹豹既然认为曹操不过如此,那他当然就不希望陶谦去送命,毕竟陶谦可是一手提拔他上来的主官呢,虽然曹豹对陶谦也谈不上是感恩戴德,但至少在陶谦的手下,曹豹还是过得比较自在的,可如果换成是曹操入主徐州的话,那曹豹自忖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因为当初那几个杀掉曹操父亲一家的人就是他的手下!见陶谦还是有些不知所措,曹豹就满不在乎的说道:“使君还请安心,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徐州兵马久承使君恩惠,如今徐州有难,众人正应趁此时机报效使君!曹操狂妄,小觑我徐州人物,他若来,某自当率众与其一战!”

对曹豹的本事,陶谦自然是很清楚,他可不会真的天真的以为曹豹能够战胜曹操,但看到曹豹这么有信心,他却也不好太过打击曹豹的积极性,毕竟现在曹操大军兵临城下,徐州的安危就全都要靠徐州自己的兵马来维持,像曹豹这种信心十足的人越多,徐州的士气也就越旺盛,那么在战场上挡住曹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不过陶谦还是拒绝了曹豹提出的统领大军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提议,如今曹操的兵锋实在是太过锋锐,陶谦并不想一上来就把自己的老底都给派上去,他派遣了三千人马分散到曹操必经之路上的几个郡县中,一来是为了阻挡曹操,二来则是为了试一试曹操的实力到底有几斤几两!吴宣就是曹豹手下的老人,这次他带着五百兵马守卫阴平县,临行之前,曹豹就私下里叮嘱他,一定要在阴平县和曹操大战一场,也让曹操看看徐州人的骨气,让他知道,徐州不是软柿子,随便他想捏就捏!吴宣对于曹豹的命令那自然是严格执行,但阴平县中的现实情况让他很是头痛。

阴平县的老百姓们平日里在陶谦的管治之下,日子过得倒也可以,但当他们听到曹操的大军打过来了,而且还要杀尽徐州之人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逃到荒山野林中去,躲过这场劫难。中国的老百姓奉行的本就是“打不过就跑,打不起还躲不起”的处事哲学,所以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也是在情理之中。但百姓四处奔逃的话,对于防守县城的兵马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体现在对士气的打击上,同时也会表现在后援补助上,要知道,守城战一旦展开的话,城中的青壮男子就是最好的守城后备军,而城中的老弱妇孺当然就是提供补给的队伍了!

很难想象,如果阴平县的老百姓们都逃离的话,阴平县还能够坚持多长时间,所以在面对大面积的居民逃亡情况的时候,吴宣悍然下令,让手下的军兵立刻将县城四门封锁,严禁任何人离开县城,当然,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想要到县城里面来的话,那自然是欢迎之至。武器这种东西,不管是后世的枪支,还是古代的刀剑,它们所造成的威慑作用,要远远的大于他们本身作为凶器的杀戮作用,后世的人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在前面挡路的话,往往不敢前行,而古代的这些百姓一旦看到拿枪佩刀,弯弓搭箭,顶盔贯甲的士兵的时候,同样不敢有什么动作,哪怕他们的人数占优!

百姓有两万多人,而是士兵只有五百余人,但就是这五百余人硬硬的挡住了两万民众,使他们无法离开县城。将百姓们安定在城中之后,吴宣的下一步措施就是要安定民心,不但要让老百姓们都能够呆在城里,而且还要让他们能够对自己这个城池的防御进行协助。不得不说,如果这个吴宣换到革命战争年代,应该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十分适合做政委的工作,这满城的老百姓,被他这一张嘴几句鼓动之下就都变成了坚决要与城池共存亡,要与大魔头曹操血战到底的血性男儿!不光是那些青壮年人,就连一些老弱妇孺都一脸亢奋的吵嚷着要和曹军决一死战。

在这种狂热的情绪下,阴平县的防守力量一下子就从原来的五百人激增到一万多人,当然,这一万多人中的职业军人还是只有五百人,剩下的都是受到吴宣煽动而拿起武器来的平民百姓。人数增多,城中的武器可就不够用了,本来嘛,阴平县不过是个徐州的小县城,加上徐州承平日久,所以在阴平县库房中的兵器,全都算上的话,也不过只能装备三千多人而已,这些兵器被分给了最为精壮的三千人,至于其他的兵马,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一些趁手的东西,比如木棒,铲子之类的充当武器,总好过赤手空拳不是!

与阴平县中的热火朝天所不同的是,曹操这个时候并没有把阴平县这个小小的县城放在眼里。也许就如后世所说,曹操的确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军事家,不管在战略还是战术方面都有着十分出众的表现,但他的军事才能再出众,终究也只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但就是因为有思想,有感情,人才有了弱点。曹操现在的弱点就是因为仇恨而使得他变得有些急躁,而因为他自身的军力十分强盛,所以曹操并没有将阴平县放在眼中。

当然,曹操并不是连徐州都没有放在眼里,陶谦虽然在带兵方面没有多大的本事,可他在徐州经营多年,手下也可称得上是兵多将广,曹操的部队是客场作战,人数上也不见得比徐州方面多多少,所以曹操根本就不可能小看徐州,轻敌会导致失败,这种简单的道理,具有名将之才的曹操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但是,不轻视徐州不代表曹操不轻视阴平县。阴平县算什么,芝麻大点的小县城而已,曹操手下的情报系统虽然比不上益州那么发达,但一般的探子探马还是很多的,他早就已经知道,在阴平县只有徐州的五百官军驻守,五百人马,在手握十数万兵马的曹操眼中,和蝼蚁无异。当然,曹操也有考虑过阴平县就地征兵的可能,但问题是,那些仓促间被召集起来的老百姓,能够有多少的战斗力?曹操的军队可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岂是乌合之众的民兵能够对抗的!

不过这次曹操的第一脚算是提到了一块儿不大不小的铁板上!曹军先锋大将夏侯惇,那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素来以勇猛著称,他带着五万先锋大军气势汹汹的想着徐州腹地猛扑而来,阴平县是通往徐州治所必经之路上的第一座县城,但夏侯惇丝毫没有把它放在心里,一座小小的县城而已,还不是手到擒来!夏侯惇甚至认为自己大军一到,这阴平小县肯定说不定就会当即开城投降的!曹操在兴师之前,曾经说过,要把整个徐州的人都杀戮干净,但夏侯惇可不认为曹操真的想要这么做,如果把徐州的人都杀没了,那谁来为曹操的大军提供兵员还有粮草?!像那种狠话在很大的程度上算是一种威胁而已,谁也不可能对这样的话太过较真,夏侯惇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只要这个县城的人识时务,一看到自己大军的烟尘便马上献城投降的话,那自己就可以做主,放他们一条生路!

可夏侯惇万万没有想到,这阴平小县中的徐州军队,不但在看到他先锋大军旌旗的时候没有开门,就是等到他的大军屯兵城下,阴平也没有哪怕一丝一毫开城投降的打算。这让夏侯惇心中极为不舒服,但他的心中还是想到:看来徐州也不是没有有骨气,有血性的人,主公的恐吓似乎并没有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

夏侯惇并不是一个嗜杀的将领,虽然在他的手上已经沾满了许多人的鲜血,但杀人是一回事,喜欢杀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夏侯惇不喜欢杀人,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所以在大军屯扎完毕之后,他并没有马上率众攻城,而是派了一个传令兵,带着令旗跑到阴平城下去喊话,本来夏侯惇想让那个传令兵喊得话,大体意思是只要你们这些人能够开城投降,那么本将军可以保你们不死!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夏侯惇相信,只要这话传到城中,城里的那些军民百姓们肯定会马上丧失斗志,乖乖的向自己投降的,毕竟现在自己这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但很可惜,夏侯惇的想法很好,而且他的这个想法如果能够付诸实施的话,说不定阴平城的士气真的会被他给瓦解掉,乱世的老百姓所想的只是能够活下来而已,至于说谁来统治他们,他们却并不是很放在心上,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不管统治者换成了谁,老百姓都一样要缴纳高额的税款,还要忍受繁重的徭役压迫,所以,如果曹操并不想要他们的性命的话,阴平城的百姓是不介意让自己的这个城池改姓曹的。

吴宣很会琢磨人的心思,曹军的那个传令兵刚刚来到城边,他就已经大致的猜到了夏侯惇想要干什么,他也清楚,阴平的百姓只是暂时被自己鼓动起来,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出现让他们丧失斗志的事情,吴宣是徐州的军人,军人和百姓们不同的地方就是军人要对自己所效忠的势力绝对忠诚。老百姓可以轻易的改变自己的归属,但军人不可以。吴宣从曹豹那里得到的军令是严守阴平门户,所以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这个命令。

夏侯惇想要瓦解阴平城中的军心、民心,吴宣当然不能让他如愿,所以那个传令兵来到城边,刚刚张开嘴,还没有说出一句话,就被吴宣一箭射中咽喉,双目圆睁得掉落马下,大概他在临死之前还在想:“不是两军相争,不斩来使吗?而且我也还一句话都没有说啊!”这个小兵的不甘,吴宣自然是不屑于去理会了,两军交战,哪有不死人的!看着自己身边的人向自己投来的惊讶的目光,吴宣解释道:“曹操为人狡诈,两军交战之时,不派兵攻城,反而遣人来叫喊,这其中必有奸谋,如今是我等生死关头,容不得有一丝大意,现在就当作拿这个曹兵来祭旗好了!”

人都已经被他给射死了,他身边的那些手下还有民兵还能再说什么呢?反正刚才那个传令兵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所以阴平城的百姓们并不知道自己本来还有机会留得一条性命的,可惜,这个机会已经随着吴宣的一箭射出而付诸流水。如果说夏侯惇刚到城下的时候的反应是惊讶的话,那么他现在的反应无疑就是愤怒了。自己好心好意的派出使者,想要留下这满城百姓的性命,可换来的竟然是对方悍然射杀使者的行为,夏侯惇就是再不喜欢杀人,也忍不住火气上涌,眼中更是杀气凛然,既然这些人这么不识抬举,夏侯惇也不再客气,令旗一挥,曹军终于开始攻城了。

阴平县中的武器虽然不多,但作为守城利器的弓箭数目却不少,这倒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奇怪的,徐州派往这一带的兵马从一开始打得就是坚守城池的主意,既然要坚守城池,那么弓箭这种守城必需的物品,那当然是不会少带了。到底带了多少弓箭,具体的数目吴宣也不是十分的清楚,但至少在五万支以上,不过能够在城头上进行弓箭射击的人却只有一千人,弓箭不是刀枪,只要是个人,就算胡乱挥舞一通,在人群中也能砍中一两个,一个能够射中敌人的弓箭手,是要经过严格而长期的训练的,而那些箭无虚发的神箭手,更是要有出众的天赋才行。

阴平县中的守备兵马名义上有一万多,但真的曾经接受过正规弓箭训练的,也就是那五百正规军,还有城中的一些以射猎为生的猎户。这一千弓箭手被安排到城墙的各处进行警戒,当曹军的兵马攻上来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箭雨便倾泻到他们的头上。说是密密麻麻,但一千弓箭手,在面对一万多人的攻击的时候,他们尽全力发射的弓箭还是有些不够看。一轮齐射过后,被弓箭射死射伤的曹军数目竟然只有区区的五六百人。一千支箭,竟然只能杀伤五六百人,这一方面是因为阴平的弓箭手的本事的确不怎么样,而另一方面则是曹军高超的战斗素养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曹操手下的于禁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练兵奇才,尽管在原本的历史上,于禁在败于蜀军之后选择了投降,但他在曹操嫡系部队建军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谁都无法抹杀的,可以说,没有于禁,曹操就不会有日后的辉煌,因为曹操手下那支数次力挽狂澜的青州兵,就是于禁一手训练出来的。在练兵的能力上,高顺能够训练出像陷阵营那样无坚不摧的铁军,但陷阵营却只能有三千人。刘宇曾经想让高顺训练出一万陷阵营的兵马,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一万人马当中,有一多半的人无法达到原来的陷阵营的战斗水平,所以刘宇才不得不放弃扩建陷阵营的计划。

和高顺不同,于禁所训练出来的兵马也许没有陷阵营那样出众的攻击力,但他所能够训练的兵士更多,青州军第一次成军,数目就达到惊人的三万多人,后来更是增加到十万左右。如果同样数目的青州兵和陷阵营的兵马遭遇,那么最终能够取胜的肯定是陷阵营,如果青州兵的数目增加到两倍,那么陷阵营即便能取胜,最终也肯定是以惨胜收场,而当青州兵的数目超过陷阵营三倍的时候,等待陷阵营的将会是失败,当然,青州兵的胜利也只是惨胜而已。

因此从对比的角度来说的话,于禁的练兵能力比起高顺还要更胜一筹。训练人员的水平上的差距,到了战场上就直接反映为双方部队之间战斗素质上的差距。在面对弓箭袭击的时候,发动进攻的曹军步兵利用不断变换的前进路线还有手中的盾牌躲过了大多数的袭击,而经过这第一波弓箭袭击之后,曹军的步兵又再次向阴平的城墙逼近了很多。

如果被步兵逼近到城墙死角的话,那么弓箭的作用就会被极大的削弱,所以吴宣立刻组织城头上的弓箭手再次进行射击,同时将其他的步兵也都集中到城头的垛口处,准备对付曹军的云梯以及紧接下来的短兵相接。

第二次弓箭射击同样没有给予曹军足够的伤害,而曹军的云梯这个时候已经来到了城墙之下,弓箭受到射程的制约,所能发挥的杀伤力在减弱,同时也出现了射击死角,已经经历过战火锤炼的曹军非常熟练的挑选了能够最大程度规避弓箭袭击的地方作为突入点,架起了登城云梯,一队队的曹军步兵开始顺着云梯向城头攀爬。

云梯能够在冷兵器时代成为主要的工程配备,而且数千年的哦没有被替代或者是淘汰,这除了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以外,更是因为在面对高大的城墙的时候,云梯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被取代的。在后世的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攻城场面,在那些场景之中,攻城一方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惨的,常常会被守城一方从云梯上给砸下来,或者是干脆就被对方将云梯给推倒,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形式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就是弓箭手,守城一方的弓箭手在对方逼近到城墙之下的时候,因为城头上城墙厚度的问题,需要将身子探出一大部分,才能继续进行有效射击,可这种射击的准确度也就随之下降了。而对于攻城一方来说,距离的拉近使得他们的弓箭手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到了城下的时候,攻城一方的弓箭手能够在云梯旁边对云梯以及云梯上的步兵进行掩护,守城部队的人要向下射箭或者投掷石块的时候,必然要将身子从城墙后面探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守在城下的弓箭手们进行阻击的最好时机,所以在一些数据中所显示的攻城一方与守城一方的伤亡比例在二比一左右的说法,其实是建立在攻守双方的战斗经验以及战斗能力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之下的,但这种情况显然不适合于阴平的这次攻防。

曹军的弓箭手还有步兵都具有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攀爬城墙,以及对攻城行动进行掩护方面做得都十分的老到,可守城的阴平兵马的表现可就差得多了,射箭精度低,石块投掷准确度差,在应对云梯搭设的时候行动不灵活,这些都使得阴平守军逐渐的陷入了劣势地位。看到越来越多的曹军士兵爬到城头上,守将吴宣的脸色也是越来越阴沉,他没有想到,自己这边兵马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这么快就被曹军压制了。

吴宣本来还打算在阴平拖住曹军的,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了,看着城头上步步紧逼的曹军,吴宣叹了一口气之后,将手一挥,他身后的两员偏将马上一抱拳,各自带领自己手下的兵马向城头上冲去。在战争中,不管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热兵器时代,将领指挥作战的时候,都不会一次性的将自己手下所有的兵马都派上去。如果说两个势力之间进行战略博弈如同在棋盘上下棋争雄的话,那么两军交战时的战术指挥其实更像是一门艺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到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就好象诸葛亮也许能够在战略层面神机妙算,但他却无法准确的预料到马谡竟然会在战场上临时改变他的决定,最终导致蜀军全线溃败,可以说,短兵相接的战斗,才是考验将领能力的最佳场合。

就如同热兵器时代各国的军队需要不断的加强各兵种协调作战,从而发挥出军队整体的实力,古代冷兵器作战同样也需要各兵种之间的紧密配合。不要以为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只有简单的步兵、骑兵还有弓兵,事实上在这三大分类当中还包括着各种不同的小分类,而在战斗的过程之中,庞大的作战部队更是要分成复杂而又要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小集团,一支大军只要要有前后左右中五个小集团,每个小的战术集团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那个集团负责前部突进,那个集团负责侧翼掩护,那个集团负责中部支撑,那个军团负责后方警戒,这些都是要由战场上的统帅们来考虑和布置的,一个将领能力的高低好坏,就是通过这种战术布置来体现,一个将领能够成名,就因为他们能够准确的把握战场上的各种情况,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一方的阵型,最终取得胜利。

无论是名将还是庸将,他们所掌握的在战场上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要在每一次战斗中事先留下一部分精兵作为应对变化的底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预备队。都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般人都认为能够负责前锋主攻的部队是一支大军中的精锐,而被当作预备队的兵马都是无能之辈,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有一半是错误的,诚然,能够被当作攻坚队伍的都是精兵,但作为预备队的兵马也绝对不是弱者,而是和攻坚部队相同的精锐之师。想想看就能够知道,如果一支兵马的预备队都是无能之辈的话,那一旦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危急起来,急需预备队上前扭转战局的时候,派一群没什么本事的兵马上去,那不是摆明了让他们去送死吗?恐怕没有哪个将领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吴宣手中同样有预备队,而且他的这支预备队,就是从那三千多全副武装的兵马当中精心挑选出的两千人。这两千人是以吴宣一开始带来的五百人中的精锐为骨干,配合那些从百姓中临时证调来的那些最精壮的青壮年男子,经过短短几天的特训,倒也很是弄出了一点声势。其实徐州的部队训练也是有他的一套办法的,当初陶谦一手组建了名震青徐扬豫四州的丹阳精兵,如果手里没点真东西的话,丹阳兵也不会那么出名了。

原本吴宣是想将这两千精兵作为自己最后的力量,在关键时刻顶上去的,可没想到战事开始才不到半天的时间,自己这边派到城头上的兵马就已经抵挡不住了,战事转眼之间就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所以吴宣也是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想要当作底牌的预备队给投了上去。不得不说,吴宣这个人虽然只是个徐州的副将,但在战术的指挥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他所做出的将徐州最精锐部队留到最后作为预备队的决定在这个时候无疑是挽救了阴平县城这一次的危机。

曹军因为在一开始进行的太过顺利,所以在登上城头之后,曹军的士兵们都难免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这场战斗很快就会结束吧!这是所有曹军士兵心**同的想法。就在他们以为战斗快要终结的时候,吴宣手下两千预备队冲上了城头。突如其来的援兵让曹军士兵感到一阵惊讶,不过这种惊讶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这小小的阴平县守将竟然还留下了预备队,但没有一个曹军士兵为此感到害怕或者担心,反正徐州的兵马来再多也是送死!曹军士兵们心中这么想着,手上的动作也比他们平时的动作要松散上很多。

在战场上,任何的一点疏失都有可能导致自己丢掉性命,即便是狮子搏兔,也要倾尽全力,这是在战场上能够永远保住性命的最基本原则,可惜曹军士兵们在极度轻视徐州兵马的情况下,忘记了这战场上的铁律,所以他们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这两千徐州预备士兵一登上城头,就和曹军登上城头,保护着云梯的先头部队大战到一处,一边是拼尽全力,一边是漫不经心,所以战局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那些曹军士兵们太过轻视徐州精兵的战斗力,一上来就被对方那种奋不顾身的拼命打法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个回合下来,就有一多半登上城头的先头部队丧命城上。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也不过是在负隅顽抗而已,徐州另外的兵马在两千精兵的带动下,再度从新恢复了防守秩序,而经过了第一轮战斗的他们,这个时侯对于会流血的真正的战争也已经习惯,所以这些普通守军的战斗力比起一开始也要强上很多。随着最后一个在城头上的曹军被守军杀死,曹军的第一次攻城行动也不得不终止,在阴平守军的拼死战斗下,曹军绝大部分的云梯都被砸毁或者烧毁了,

从人数损失上来看,阴平守军损失了一千五百多人,而曹军士兵损失了大概一千二百多人。像这种攻城战中,攻城方的人员损失低于守城方的情况十分罕见,这也充分说明徐州兵马和青州兵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不过,虽然在人数上损失不多,可云梯大量损坏却成了阻碍曹军继续进攻的因素。夏侯惇这五万先头部队压根就没有想到像阴平这样的小县竟然会进行抵抗,更没有想到像这样的小县城竟然能够抵挡住自己大军的一次攻城!

夏侯惇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尽快的拿下阴平,将自己大军所带不多的所有的云梯都派遣了上去,可这些云梯如今有七成以上都被毁坏了!所以尽管夏侯惇被这次战斗气的怒气冲天,却一时也无法采取下一步行动,毕竟云梯这种东西,虽然能够就地取材,制造也很方便,但再简单的东西制造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五万大军的制造能力十分强大,但等到夏侯惇将数百架云梯造好,也已经又过去了一天,而在这一天的时间中,曹操亲自率领的中军大队也来到了阴平县附近,与夏侯惇的先头部队汇合在一起。曹操也没有想到夏侯惇的大军竟然会被一个小小的阴平县给绊住,但更让他感到愤怒的是,在自己已经说要杀尽徐州人的情况下,徐州的老百姓竟然还敢帮着陶谦来对抗自己,这对曹操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同时这也让曹操感到十分的不安,他没有想到,徐州的老百姓竟然会为了陶谦奋斗到这等地步!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扭转的话,自己就算能够凭借武力得到徐州,恐怕到时候也会陷入无法治理或者难以治理的窘境!这对于一心想要将徐州作为自己日后的粮草基地的曹操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既然他们这么不怕死,那我就成全他们!”本就对徐州抱有极大的怨恨的曹操这个时候已经更加坚定了要在徐州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念头,他要用徐州人的血浇灭徐州人心中那种战斗的火焰!“全军进攻,一定要在中午之前攻破阴平县!城破之后,无论老幼,尽皆斩杀,不留一个徐州人!”曹操咬牙切齿的向手下的将领们下达了命令,于是,阴平县的悲剧再也无法避免了。

面对强大的十几万曹军,阴平的百姓就算是在团结一心,再不畏生死也无济于事,毕竟力量上的绝对差距并不是单靠士气就能够挽回的,更何况阴平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县城,那低矮缺少整修的城墙就算是阻挡曹军先锋的下一次进攻都十分的困难,又怎么可能挡得住曹军全军的全力一击呢。

果然,曹军的兵将们出色的完成了曹操所交代的军令,在正午之前,阴平县被曹军攻破了。包括吴宣在内的所有守城兵士共六千余人都战死在城门争夺还有巷道战之中,而剩下的四五千新招募兵马则是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曹军投降。事情到了这一步,阴平县城中的老百姓也只好接受这个事实,向曹操屈服,他们天真的认为,就算曹操嘴上说得凶狠,但他肯定不会向自己这些平民百姓下手!但接下来的事情无情的告诉阴平百姓,他们想错了!

进入城中的曹军在稍事休整之后,就开始了对阴平百姓的行动。一队队曹军士兵肆无忌惮的闯入普通百姓的家中,而后二话不说,便将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尽皆斩杀。恸哭哀号之声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城池,浓浓的血腥味充斥在空气这种,城中百姓们临死前的那种怨恨与不甘似乎变作了具有形态的气息,混合着城中到处因为曹军纵火而升腾的黑烟,直冲云霄,致使天地为之变色,太阳为之暗淡。

短短的两个时辰之中,阴平县变成了一座矗立在时间的无间炼狱,而在两个时辰之后,这座原来还有着两万百姓的小县城彻底的变成了一座没有任何人气的死城。只留下一片片渗透着百姓鲜血的断壁残垣在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惨剧!曹操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的残忍还有势要向徐州进行报复的决心。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在徐州人的心中,曹操成为了恶鬼的代名词,所有的徐州人一听到曹操的命字就会感到心惊胆战,惊慌奔逃。

的确,曹操的屠城行动使得徐州的军心民心大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为日后的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他的这个行为,激怒了身在长安的刘宇,所以,这种杀戮的行为最终却是决定了曹操对徐州行动的失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