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一百三十三章 逆臣(五)

帝国再起 第一百三十三章 逆臣(五)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9 22:15:53 来源:笔趣阁

这个家伙一定是疯了!

陈凯这话说得轻巧,却直听得李定国一个目瞪口呆。他是万万没办法将这事情与好事儿这個词汇联系上,而且还是天大的这么个形容词。如果硬要联系上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对满清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儿,可是对大明来说,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噩耗啊!

除非,陈凯已经生出了叛明降清的心思。可这摆明了是更加荒唐的揣测,陈凯在大明这边儿从孑然一身拼搏十余载,如今已是封疆大吏,手握大权。但一切的一切却都是在抗清的框架内实现的,离开了这个框架,又会有多少人跟着他倒戈而去。

就像是孙可望,在明廷时是权势熏天的秦王殿下,一旦叛逃,不过百余人生死相随。虽说满清现下还用得上,给了个义王的尊号,但也不过是个在北京城里闲居的寓公罢了。以着陈凯的智慧,会蠢到去学他那个白痴义兄,便是打死李定国也不会相信的。

还好,经过了陈凯对磨盘山之战的干涉,以及方才对他此行目的的判断,李定国已经意识到了单凭他一个人是绝对没办法跟上陈凯的思路的,所以干脆将问题重新抛了回去。

“何出此言?”

听得这话,陈凯倒是一笑。显然,经过了刚刚那个索要黄钺的刺激桥段,他眼前的这位晋王殿下的神经已经粗大了不少,起码没有被惊得跳将起来。既然是这般,他便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依坐在了太师椅的靠背上,神色淡然的对李定国问道:“宁宇,此间只有你我二人,说实话,你以为今上如何?”

此言即出,李定国登时色变,他立刻又联想起了刚才针对郑成功的猜想。只可惜,没等他继续将想法延伸下去,陈凯却不由得失笑出声:“你瞧瞧,又误会了吧。不似你这般时常可以见到天子的,如我、如大木、如张侍郎、如牧翁,我们都不曾有幸得见龙颜,但我们仍旧认今上为皇明正统,为何?”

见李定国仍旧不明所以,他便直接给出了答案:“烈皇殉国之后,先是福潞之争,而后是唐鲁之争,再后来还有唐桂之争。几次三番折腾下来,大明还剩下多少疆土?但凡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所以才会在绍武皇帝殉国后,全天下的忠臣义士尽皆尊奉今上为主。否则,大明那么多宗室流落在外,又有过唐藩和鲁藩这样的远支监国、称帝的旧例可循,拥戴哪个不是拥戴……”

陈凯说的这些,李定国或多或少是知道的。南明一开始纸面儿上的实力并不算弱,甚至比对手大顺军和满清甚至还要强上一些。结果呢,福潞之争搞丢了南直隶、浙江和江西。鲁监国起事倒是一度收复了钱塘江以南的浙江府县,可很快便在内斗中丢了个干净,连带着唐藩出身的隆武皇帝名义上的辖区福建也丢了。接下来的绍武小朝廷忙着与桂藩的永历帝争位,结果被李成梁背刺得手,广东一省丢得就好像是儿戏一般。

这三轮下来,大明就只剩下了大西南的那几个“欠发达”省份而已,其中四川还乱成了一锅粥,云南也已经落到了他们兄弟几个的手里,湖广则在持续性的拉锯战中日渐残破。眼看着大明就要谢幕了,于是乎,天南海北的抗清势力团结在永历的旗帜之下,与满清作战,至少名义上是这么回事儿。旁的不说,抛开孙可望那个大冤种以外,起码内斗的规模已经不复从前了,乐观一点儿去看的话,这总归还是一种进步嘛。

这期间,虽然还闹出过一些宗室争位的段子,但也都只是些跳梁小丑罢了,影响力有限到了随便去个总兵、副将什么的就能将那份野心扑灭。

“是的,世人都想要这拥立之功,可殷鉴未远,就在夏后之世,当下鞑子只是刚刚露出了些许颓势,可仍旧控制着大明大半的疆土。宁宇,你觉得我会做那等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吗,大木是这样的蠢货吗?”

愚蠢,这个词在李定国的眼里摆明了是没办法和陈凯挂上钩的,郑成功他虽然没有见过,但通过书信,以及和陈凯的间接交往,也深知那定是一个才智卓绝之士。

“竟成你刚刚说到那位张尚书和牧翁是?”

“张侍郎讳煌言,曾是监国鲁王殿下任命的兵部左侍郎,负责监军定西侯军,定西候去世后所部便由张侍郎统领。至于牧翁,则比较特别,他是大木的老师,大木的号便是他起的。烈皇在世时他曾为礼部尚书,到了弘光皇帝在位时亦是礼部尚书,后来就降了鞑子……”

“啊?”

水太凉、头皮痒的段子陈凯不觉得有必要和李定国细聊,况且钱谦益在潜伏期间还是为抗清运动做出了很多贡献的,属于改邪归正的类型:“比如前不久反正的金华总兵马进宝就是受了牧翁的多番招抚,其更是多次变卖家产供给军需。另外,牧翁还谋划过楸枰三局,为此曾竭力联络南直隶的义军。”

说起来,楸枰三局是与李定国进取广东同时期的战略,合作的也是已与李定国生了矛盾的孙可望。但那时候孙可望势大,又把持着朝政,摆明了与其合作更有成事的希望,包括郑成功派遣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其实际上也是服务于楸枰三局。

不过,当江浙潜伏者的使者亲眼见识过了秦王府和安龙行在的天差地别,大抵也搞清楚了永历朝廷当时的状况。伴随着平一统、贺王盛复明案被满清侦破,他们与孙可望也就没有了后续的合作意向,转而专心勾搭郑成功北伐和策反满清的督抚将帅去了。

听罢了陈凯的介绍,李定国也更好的理解陈凯之所言——与唐藩关系密切的郑成功,与鲁藩关系密切的张煌言,曾在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任职并且还降过满清的钱谦益,他们如今皆奉永历为主。是永历较之前人更具中兴之主的气象吗,显然不是,起码曾经亲临一线振奋士气的鲁监国远比永历更加勇敢,一眼就可以看出重开科举重要性并贯彻执行的隆武也比永历要精明强干得多,自然是如陈凯所言的那般,大家受够了宗室内斗的戏码,所以折中选了个大伙儿都能接受的,好甩开膀子与满清斗下去。

“就算不说什么亲者痛、仇者快的段子,要找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宗室来继承大统,这里面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我付不起,大木也付不起,这世上没人付的起。所以,帝位在今上这边儿传承着,挺好。起码,总好过你拥立一家、我拥立一家,大伙儿先把人头打出了狗脑子,让鞑子占了便宜要强吧。”

陈凯摆明了态度,更说得上是一个推心置腹。对此,李定国不由得松了口大气的同时,也对陈凯暗暗生出了几分亲切来。

“今上仁厚……”

“除了仁厚呢?”

陈凯释疑过后,李定国便回答起了此前的那个问题。然而,前者多多少少的有些为难人的意思在,除了仁厚还能说什么,难道让他说永历跑路前收拾东西麻利,跑路时腿脚利搜,即便拖家带口仍可日行六十里不成!

“还是我说吧。”李定国摆明了是不愿说永历的不是,陈凯也没指望这个流寇出身的大明亲王有那个胆子敢指摘天子的不是:“前面的事情不说,今上早年多为权臣所制,总有些身不由己之处,为人臣子的不便苛责过多。但是,此番鞑子入寇云贵,今上却先是严禁焚毁仓储,变相资敌,我听说洪承畴那厮听到这个消息时乐得手舞足蹈,差点儿没笑得背过气儿去。而后更是在大军迎战虏师之际弃国而去。这样的昏君,要不是怕给了鞑子可趁之机,我他妈的……”

“竟成!”

这两桩事情,即便是李定国心里也难免没有疙瘩,只是他的身份特殊,更唯恐会导致人心丧尽,便更要强撑着维系下去。此间陈凯的态度,摆明了已经被永历的行径搞得心态炸裂。可饶是如此,陈凯却依旧愿意表明对永历的皇位的支持。至于最后那句被他喝断的话,却分明只是怒不可遏罢了。

“你我是共过生死的兄弟。这话,出我口、入你耳,只在这间屋子。出了这间屋子,我便不认了。况且,难不成你李定国浓眉大眼的,还能做那告密的小人,我却是不信的。”

“你这张嘴啊,我是说不过你。”

陈凯白眼儿一翻,李定国亦是无语得紧,但他也没什么办法,只能任由陈凯继续说下去:“可问题在于,今上弃国一事用不了多久就会传开了,届时不说那些因此灰心丧气而降了鞑子的,只说又有几人称王,又有几人称帝,便是我等承受不起的呀。所以,我才想到了你手里的黄钺。”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但是这一番交流下来,李定国心里的抵触情绪已经去了不少。最起码的,陈凯还愿意拥戴永历,而拥戴永历也正是西营系内部的共识,他们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没有矛盾,其他的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你的想法是?”

“今上弃国,阁臣想来不是随驾南狩,就是星散了。况且,就此前的那批阁老,能力且不谈,他们自也没办法代表如今的各路王师。所以,我计划组建战时内阁,邀请包括夔东的文督师、广西的郭督师、浙江的张侍郎、南直隶的牧翁、大木和你的一些亲信文官,比如金维新、龚铭他们入阁。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发起人。大家坐在一起商讨国事,总好过各自为战。尤其是现在鞑子在长江以南已经没剩下什么势力了,我们也要避免在控制区接壤后的擦枪走火不是。”

陈凯的提议直听得李定国当即便愣在了当场,自行组阁这样的想法是他从未有过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此举让天下的仁人志士们知道,虽然天子弃国了,但是我们这些忠臣仍旧在战斗。我们是在为了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方建立起来的大明帝国而战,是在为了莪们傲立于世界之心的高贵民族而战,是在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战,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某个昏君而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