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一百三十四章 逆臣(六)

帝国再起 第一百三十四章 逆臣(六)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9 22:15:53 来源:笔趣阁

国家!

民族!

文明!

宋亡崖山,天下陆沉,蛮夷盘踞华夏,敲骨吸髓,而这片土地曾经的主人却沦为三四等民,与奴无异。是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汉家河山,使华夏衣冠文明重现于世,此亦是大明最为今时和后世所称道之处。

华夏文明之绚烂瑰丽,便是几天几夜也无法尽述,不似后世某些国度般可一言以蔽之。奈何,陈凯却清楚地记得,后世总有一种关于某国不过两百余年历史便可一超独霸,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不过就是多了些年头儿罢了,因而毫无意义的论断。

然而,说出这些话的人们却不曾记得——五千年前,我们曾和古埃及人一样直面席卷全球的大洪水;四千年前,我们曾和古巴比伦人一样铸造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曾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曾和古罗马人一样征伐四方;一千年前,我们曾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六百年前,我们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更早一步扬帆远航;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更是以后起之秀与世界霸主美利坚人一较高下!

五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牌桌上换了一批又一批的玩家,却只有我们始终都在。而那一批又一批倒在了我们面前的存在,则不是在经过了短暂的辉煌过后便迅速归于平凡,就是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留下了一些符号供人凭吊。

五千年来,我们始终是世界级强国,不过是最近的几百年打了个盹儿,便总有人会悲观的认为我们就只配给那些靠烧杀抢掠起家的强盗国家做牛做马。却殊不知,更加险恶的环境我们的祖先都已经历过不知多少次了,早已司空见惯。那种以一两百年的状况便判定文明生死的浅薄恰恰就是来自于那种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度,因为他们不曾经历过长达五千年的兴衰沉浮。

而这一路坚持着走到今时今日,乃至必然将走向未来的千秋万代的,正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优秀的华夏民族。即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也不过是那個时代华夏民族驱除鞑虏的共同意愿的代言人而已。

是民族缔造了文明,亦是人民缔造了国家!

与后人无异,李定国他们在年少时也曾无数次的听过祖辈、父辈,听过村中的老人和之乎者也的书生讲述过那些关于华夏列祖列宗的故事,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也并不妨碍他们为能够作为华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陈凯发出的这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浪潮登时便将李定国冲击得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仿佛华夏的列祖列宗都在用审视的目光凝视着他,让他一时间就连呼吸都困难了起来。

直到良久之后,他才从这难以想象的震惊中逐渐缓过劲儿来。可他再看陈凯的目光,已有了很多的不同。是的,在刚才的那短暂的时间里,他见识到了远比此前金维新耗费数年之功才灌输给他的忠君思想更加了不起的东西。

“竟成,你……”

李定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又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这些东西想要消化掉,于他而言怕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于是,他便转而向陈凯问及了是何人教授了这些。

“有件事情我未曾与你讲过,当年我南下投奔大木,实际上最早不是奔着大木去的,而是冲着先帝去的……”

陈凯口中的先帝自是隆武皇帝,他将十多年前与郑成功编造的那篇关于一个读书人万里南下投奔王师的故事又给李定国讲了一遍:“人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原以为只是胜在行路的见闻,但后来才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却是性情。一路上,我见过了太多鞑子对汉家百姓的残虐,也见过了太多汉家百姓的反抗,几次我都想停下来帮助他们,但那时候我仍坚信着只有先帝那样的明君才有可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直到我都快到福建了,才得到了先帝殉国的消息。那时候我一度迷茫,可转念一想,总不能就这么回去了吧。于是,我便去投了大木。”

从后世的史书中,陈凯见识过了太多这个时代以及后世两三百年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伤痛和屈辱,所以他一旦意识到他身处何时和身处何地,便第一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抗清武装。但是,他却也很清楚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怎样险恶的环境,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从今上的所作所为,莪早就知道他的身上不见得有什么中兴气象。我并不指望他能做出什么贡献,只要别拖你、别拖大木、别拖我的后腿就好,谁知道他竟然还弃国了。当时我也确实是怒不可遏,包括现在我一旦想起来还会怒火中烧。可转念一想,先帝那样的明君都只能落得个殉国的结局,关于他,我既然本也没指望过,那就更没必要为此影响了自家的心境。所以,今上弃国对我的影响远比你们要小。当你们还在为此而困扰之际,我已经在评估此事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该当如何应对。因为我始终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所能依靠的从不是哪位明君,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细细听过了陈凯的“心路历程”,李定国也不由得想到,当初他们决定联明抗清之时,就只剩下了永历一个选项。如果当时隆武皇帝尚在的话,说不好他们便会选择后者。当然,也不一定,毕竟隆武远比永历要难以控制,郑芝龙都没做到的事情,孙可望大概也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

可是这么听下来,他却理解陈凯的想法,那就是皇帝不值得信任,但也不能因为皇帝无能而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仍要努力奋斗,这与其此前讲述的那些关于国家、民族和文明的理念如出一辙。

“所以,你就想出了召开战时内阁的主意?”

“是的。”陈凯点了点头,继而却又说道:“也不完全是我想出来的。确切地说,这事情在大明确实未曾有过,但古有先例可循。”

“哦?”

古已有之,这倒激起了李定国的兴趣。对此,陈凯亦是毫无保留的娓娓道来:“周时,厉王祸国害民,国人逐之。但国人未有追至他地攻杀天子的道理,太子也不便在其父尚在时继承王位,于是周定公、召穆公二相代行国政一十四载,直至厉王驾崩,太子继位,史称周召共和,太史公的《史记》中对此曾有记载。”

陈凯的办法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将周召共和扩大到如今仍在坚持抗清的各方势力,冠之以战时内阁的名义,代替弃国的永历这个皇帝处理国政,甚至是代替永历成为全国抗清运动的旗帜!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周召共和了,早在周朝刚刚建立时,武王伐纣没几年就病故了,那时候成王年纪尚幼,于是武王的两个弟弟初代周公和初代召公便代天子行政,直至成王亲政。其中,初代周公的子孙受封鲁国,包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这两句诗里的周公也都是此人。而那位召公的子孙则受封燕国,《诗经》里也留下过甘棠遗爱的典故,讲得就是他在朝辅政时的故事。”

那时候的共和包括厉王时的共和皆可以划入贵族共和的范畴,与古罗马共和国相仿佛。不过,前者的共和是宗室维持国家运行的临时性政策,更近乎于暂时性的虚君共和,而后者的共和则是奴隶主维系统治的长期性制度,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陈凯不觉得有必要给李定国联系到罗马共和国的事情,中国本也不是欧洲,谈古罗马、古希腊便好像高人一等似的,但是在儒家的思想中,周礼、周公却是个绝对特殊的存在,从孔老夫子开始恢复周礼就是历朝历代很多儒家士人的终极梦想,陈凯相信金维新、龚铭他们既然能考中举人,这方面的知识应该还是比较丰富的,让李定国去听他们讲故事远比耗费他的精力要来得更加有效。

“这算是第三次了?”

“不止,天子年幼而辅弼或是太后代为行政,历朝历代都没少过。不过,弃国的天子倒是少见的紧,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厉王时的周召共和,倒也应景。”

听的这话,李定国还是不由得暗自叹息了一二。陈凯的才能确实非同凡响,这个战时内阁对于天子弃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不是最大程度上的挽回了,他很清楚的记得金维新他们称颂过周公的丰功伟绩,并暗将他比作大明的周公,这个师法周公的故技很可能会得到儒生们的集体推崇,这想必可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了。

但是,陈凯对于永历的看法显然已经无法逆转,昏君这个词与他的效忠对象直接挂钩,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再加上陈凯今番灌输的那些国家、民族、文明之类的东西,更是让他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撕裂感。

“所以,你需要我以假黄钺的权力代天子下达建立战时内阁的诏书?”

“不,战时内阁由我倡议和召集,我只需要宁宇你用假黄钺的权力为此背书,肯定战时内阁的正当性即可。”

“为何?”摆明了下达诏书更加直接了当,李定国有些不太明白陈凯的用意所在。

“你是监国的亲王,而我是总督,由你代替天子下旨与由我倡议、召集对于世人而言是两回事儿。确切地说,我需要你在以假黄钺的权力认可这种由仍在奋战的忠臣们自发发起的救国运动的同时,将黄钺交给战时内阁,以进一步增强战时内阁的合法性。而不是让旁人误以为黄钺只是从你的左手转到了右手。”

陈凯的这番话说下来,倒是把李定国绕得有些迷糊了。但是,有一件事情他还是听明白了,那就是陈凯仍旧是要黄钺,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