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一百九十三章 论契丹之患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一百九十三章 论契丹之患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6:13 来源:笔趣阁

两篇《平边策》究竟谁更胜一筹难有定论,品评文章本就是见仁见智,除非差如黑名单上二十几个通篇错字、语句不顺的半文盲官员,那真是任谁看了都得摇头。

柴荣也不会非要在二人间分个高下,在他心目中,先南后北的战略大方向也附和他的预期。

只是其中细微差别,令柴荣心里还有些拿不定注意。

陶谷主张的先南后北,是指先取淮南,而后视天下形势再做调整,或兵进西川灭后蜀,或集中力量征伐幽燕,唐国反倒是不急于灭亡。

王朴主张的先南后北,同样是要先取淮南之地,然后防备河北和关中、汉中之地,以防契丹和后蜀趁机进犯,战略意图还是放在江南,以灭亡唐国和吴越,尽收江南和闵地为主。

王朴认为,只要大江南北一统,收复幽燕易如反掌。

大周只有一处死敌,就是太原北汉,需用强兵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其灭绝,不留丝毫后患。

二人主张各有道理,柴荣沉思良久,看向朱秀道:“他二人都说先南后北的观点是受你启发,你也不妨来说说,我大周的统一大业应该怎么走才对?”

朱秀笑道:“臣的观点恰好是把陶公和文伯公文章里的观点进行整合,简单来说共分三步。

第一步,先取淮南,此人口、赋税稠密之地,战略价值极高,乃重中之重!

第二步,平荆南、岭南,招降吴越,对南唐形成包夹之势。

第三步,可以视天下形势而定,若战机出现,臣主张先攻幽燕,夺回河北屏障,巩固中原安危。”

王朴忍不住质疑道:“江南富饶,却君臣孱弱,何不先取之?如果在我朝集中兵力南进之时,后蜀和契丹来犯,又该如何应对?”

柴荣默然不语,显然也是和王朴有同样的疑虑。

朱秀不慌不忙,笑道:“江南君臣喜欢风花雪月,以吟诗作对、赏曲听戏为雅,以操弄兵戈、习武好斗为俗,这种不良风气在官僚上层的确成风,但不代表民间和军中如此!

自杨行密割据江淮以来,江南之地渐渐自成一体,李氏历经李昪、李璟两代治理,休兵养民,国家渐安,在百姓和军士心目中,自然更加信任江宁朝廷。

总的说来,江南孱弱亦不乏死战之士,契丹虽强却也有可趁之机!”

柴荣沉声道:“你的意思,唐国不是想象中那般容易攻取,而契丹在幽燕的统治也不是坚不可摧?”

朱秀拱手:“正是!”

王溥也道:“臣也认为,想要摧毁江南朝廷在臣民心目中的威信,绝非一两次小胜就做到的,毕竟江南之地离开中原统辖,已有五十余年啊~”

柴荣道:“说说后蜀,又该如何应对?”

朱秀道:“孟昶龟缩西川终究难成气候,但如果趁我朝用兵之际,出兵袭扰关中也着实麻烦。对付孟蜀,臣认为不妨以攻代守,主动出击,夺取秦、成、阶、凤四州之地,压缩蜀军战略空间,迫使其退守川西、汉中,不敢轻易窥伺我关中之地!

阶州乃秦陇锁钥、巴蜀咽喉,扼守阶州,便能阻断蜀军出川,我泾原、关中则免受蜀军袭扰之苦!”

柴荣频频点头,目中光芒越来越亮。

他的目光总放在南唐和契丹身上,对于孟蜀倒是没有深入思考过。

如何应付后蜀,朱秀的话给出最好的答桉。

陶谷不着痕迹地赞叹道:“朱县公真乃老成谋国之言啊!如此一来,我大周西境再无后患,可以集中精力南北攻略!”

朱秀谦虚地拱拱手:“有陶公和文伯公珠玉在前,在下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两个家伙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皇帝面前相互吹捧,也是需要拿捏好分寸的。

王朴陷入沉思,朱秀的话也给了他新的启示。

柴荣见他沉默不言,笑道:“文伯公有何话不妨直说。”

王朴作揖,叹服道:“人言朱文才有经世之才,今日方知传言果然不假!朱侍郎的建议更加全面周到,王某佩服!”

朱秀笑道:“文伯公过誉了。”

柴荣看看二人,爽朗大笑:“你二人建言各有可取之处,朕今日召你们前来商谈,受益匪浅啊!”

二人又一同拜谢。

其实柴荣心里很清楚,相比较朱秀的建议,王朴的战略规划太过被动,也太过取巧,把攻略江南放在战略首要地位。

按照王朴的设想,国家大一统的前提,是建立在彻底灭亡南唐的基础上。

至于后蜀、吴越、荆南、岭南等地都不足为惧。

等到大江南北一统,收复幽燕指日可待。

柴荣又问朱秀:“你方才说契丹方面有可趁之机,究竟是何意?”

朱秀笑道:“契丹虽然全面彷照汉家制度立国,但数百年来的部落贵族联盟制还未彻底消绝。

耶律阿保机家族最不缺的就是野心家,已故太后述律平、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到如今的耶律璟,哪个不是经过一番惨烈厮杀,才夺得帝位大权。

辽国皇位传承天然伴随血雨腥风,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契丹上层贵族在全盘汉化学习汉家衣冠传统,和恪守祖制、维护部落联盟奴隶制之间摇摆不定。

臣料定,契丹内部争权夺利的传统还会延续下去,不经过几代人的厮杀演变,契丹人难以在发展大局上形成一致。

臣建议密切关注契丹内部局势,一旦其内部生乱,契丹各部族陷入内斗,就是我朝出兵收复幽燕的良机!”

柴荣默默点头,没有对朱秀这番话做出评价。

王朴道:“契丹势大,兵锋凶勐,一旦轻起战端,结局难以预料,为何不等国家彻底一统,国力精进之后,再徐徐图之?”

朱秀苦笑道:“文伯公可想过,如果等到我朝彻底一统,再经营几年积攒国力,之后调集重兵北伐,与契丹人决战。

可到了那时,契丹贵族内部也基本完成整合,制度统一,号令严明,再无内乱之忧,国力蒸蒸日上,不见得比我朝差。

那时候,契丹占尽幽燕地利,掌握战略主动权,是战是和,全凭契丹人说了算。

河北至云朔一带的防务,将会成为我朝无比沉重的负担。

那时再想解决边患问题,就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汉人和契丹,将会陷入长久的对峙局面。”

“这.....”王朴愕然,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难以反驳,苦笑着长叹口气。

柴荣和王溥皆是面色凝重,沉默不言。

朱秀所说的情况,的确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契丹人几次南侵计划无疾而终,不就是因为关键时刻,上层贵族集团发动动乱,为争夺帝位惨烈内斗,最终无暇南顾?

耶律阿保机之后,耶律德光上位,联合母亲述律平对付兄长耶律倍,将其软禁在东丹,逼得耶律倍不得不南投明宗李嗣源。

耶律德光之后,耶律阮凭借战功人望和太祖长孙身份,获得大部分部族首领支持。

而述律平则青睐小儿子耶律李胡,双方隔桑干河陈兵对峙。

多方斡旋之下,才达成横渡之约,避免一场惨烈内战。

广顺元年,刘崇请耶律阮出兵南下灭周,行至武州祥古山时,遇弑被害,契丹大军匆匆打道回府。

耶律德光长子耶律璟异军突起,率军平定各部叛乱,登上帝位,太宗耶律德光一脉重新执掌大权。

可契丹内斗的根源依然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消停。

目前来看,内斗主要产生在耶律倍和耶律德光两大分支之间,契丹王族依然掌控绝大部分权力。

这种内斗会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

一旦让契丹内部完成由奴隶部族制向封建制转变,这种混乱就会很快平息,大辽国也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如果到了那时,还是无法收复幽燕,辽国和中原王朝的攻守形势可想而知。

柴荣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幽燕之患不除,终将贻害后世子孙!”

众人都感到心头沉重,收复幽燕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

朱秀见众人脸色难看,怕自己一番话将他们吓住,赶紧笑道:“陛下和诸公也无需忧虑过甚,契丹毕竟施行了数百年的奴隶部落制,想要短时间内完成演进是不可能的。目前来看,时间还是站在我们一边,只要我朝稳扎稳打,稳步增进国力,相信终有一天能收复幽燕,重塑北疆边防!”

柴荣振作精神,笑道:“朱秀说的不错,我大周与契丹之争绝非一朝一夕可定,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平定内患!”

王溥拱手道:“臣建议把陶公和文伯公的两篇平边策收录在桉,召集众臣集中学习,广泛讨论,整合人心,以备将来朝廷定下大计!”

柴荣笑道:“好办法,就照卿言办理!”

朱秀忍不住多朝王溥看了几眼,这家伙莫不是哪个单位党群口出来的?

柴荣看看王朴和陶谷,稍作沉吟,道:“即日起,王朴升任枢密副使,兼户部侍郎!陶谷....”

王朴一愣,似乎没想到皇帝会突然升自己的官。

朱秀提醒道:“文伯公还不赶快谢恩?”

王朴迟疑了下,拜首道:“臣谢陛下隆恩!”

陶谷咽咽唾沫,一个激灵赶紧趴地上,低垂脑袋不敢吭声,心里扑通跳得厉害。

柴荣皱了下眉头,似乎有些犯难。

陶谷此人,之前可是从未进入过他的视线当中,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置才好。

不过陶谷这篇平边策写得确实不错,相当有见地,柴荣升了王朴的官,对陶谷也不能置之不理。

朱秀轻咳一声,羊装不经意道:“陛下,臣这中书侍郎做不长久,陶公久在中书省任职,熟门熟路,不如就让他接替微臣?”

柴荣考虑一番,觉得可行,笑道:“不错,就任陶谷为中书侍郎,协助王溥执掌中书事务。”

陶谷强捺心中狂喜,叩首道:“老臣领旨谢恩!”

从右散骑常侍到中书侍郎,看似同为正三品官,实则权力天差地别。

柴荣又明确表示过将来不再实授中书令,两位中书侍郎就是中书省实际掌权人。

陶谷这一小步,直接从朝廷边缘人物,成为掌管朝政核心机要的重臣,效果可谓一步登天!

老头激动地浑身哆嗦,差点就要喜极而泣。

不过柴荣也说得很明白,两位中书侍郎,王溥为主,陶谷为副。

一来王溥加同平章事衔担任宰相,二来柴荣也更相信王溥的能力。

柴荣任命决定一下,当即也不再多想。

陶谷过往品性虽说不佳,但他有信心将其调教成一位可用之人。

在他眼皮子底下做官,想要偷奸耍滑也得掂量掂量。

“朱秀,你尽快和陶卿交接,后日朕在紫辰殿召集重臣商讨殿前司军改事务,同时还要定下未来两年朝廷的主要方略,到时候你们全都按时到场参加。”

柴荣叮嘱道。

“臣等遵旨!”

众人齐齐拜礼后,退离大殿。

“文伯公和陶公今日升迁,可喜可贺,不如在下做东,到泰和楼饮宴一番?”朱秀提议道。

王朴摇摇头歉然道:“某还有几篇文章未写完,无法赴宴,请朱县公见谅!”

朱秀热情道:“就当歇息一日,明日再写不迟!”

王朴还是摇头,正色道:“明日有明日的公务,也不能耽误,敬请见谅!”

说罢,王朴朝众人拱手,先行出宫离去。

王溥笑道:“文伯兄一向如此,文才不必放在心上。”

朱秀笑道:“哪里,文伯公志趣高雅澹泊,当为我辈楷模!

王相公想来无事,不如去喝一杯,尝尝新到的桂花酿?”

王溥苦笑道:“我倒是想去,可方才想起,还有陛下交待的重任在身,只怕是无福消受了!”

“哦?何事?”朱秀好奇道,“若是不方便,王相公直说便是。”

王溥摆摆手:“有一位陛下故交进京,陛下命我接到鸿胪寺暂住,我得亲自跑一趟,安顿妥当。”

朱秀和陶谷皆是惊讶,什么人能劳动皇帝嘱托,宰相亲自接待?

王溥道:“是一位叫王着的澶州官员,听说陛下当年在澶州,和他颇为投缘。”

朱秀一愣,响了好半天才响起,这王着是何许人。

“既然如此,下次再邀约王相公吃酒!”朱秀笑着拱手,双方道别。

等王溥走远,陶谷小声道:“这王着是哪方人物?”

朱秀摇摇头,轻叹道:“一个不怕死的读书人,也是个好人。”

陶谷更是好奇:“朱县公见过此人?”

朱秀哈哈一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改日倒想见见!走,他们不去我们自己去,今夜不醉不归!”

顿了顿,朱秀又补充一句:“陶公请客!”

陶谷拍着胸脯道:“当然得老朽来请!不光吃酒,还得叫上凝香斋的清倌儿碧莲娘子陪酒,唱上一曲《鸳鸯谱》助兴!”

“呃~这个嘛~”朱秀搓搓手,有些憧憬,又有些迟疑,一咬牙道:“还是算了,你我说些机密事,不好得让外人听见!”

陶谷嘿嘿道:“朱县公是怕家中红颜觉察蹊跷吧?”

朱秀一挺胸脯,喝道:“本县公堂堂一家之主,在外做事岂容妇人指手画脚?去请碧莲娘子,让她到泰和楼为我唱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