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先南后北之争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先南后北之争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6:13 来源:笔趣阁

大庆殿大考后,朱秀和王溥带领十几位评审官,耗费两日工夫,优选出十篇佳作送至柴荣御前。

又选出二十几篇文笔最为粗劣,字句不通顺,逻辑难以自洽者,去除封名后也不公布,交中书省和吏部留档,对这批官员进行重点监管。

其余中间者既不赏赐,也不问责。

这**考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京官平均素质比朱秀预想中的还要差。

十篇佳作里真正可堪上佳者其实只有两三篇,其中又以右散骑常侍陶谷,和枢密承旨王朴二人文章为最。

其他的所谓上佳,也不过是文笔还算通畅,个别观点能看出有自己深入思考的痕迹,仅此而已。

这次京官考评,优者不是太优,而劣者那是相当劣。

更有甚者,通篇都是东拼西凑的痕迹,看得出应该是提前背下,到了考场也不管题目,强硬默出。

那些背诵的篇目,有许多都是朝廷邸报或东京时报上的文章。

朱秀阅卷时哭笑不得,这番操作,有些像后世考生抄题目凑字数。

评卷到最后,王溥擦着冷汗,千叮万嘱告戒评审团官员,这次大考结果万不可泄露,否则必定引起京城官僚不安。

王溥甚至私下里对朱秀感喟,说是如果放在科举完备的年代,这几百个五品京官有九成都得淘汰。

可官吏铨选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不可能一下子将整个官僚阶层裁汰,只能借用科举制度,一点点更新和提高整个官僚阶层。

朱秀和王溥上午把优选文章送进宫,本想柴荣政务繁忙,怎么地也得过一两日才有结果。

没想到中午回府吃个饭,刚准备小睡片刻,宫里就来人传话,说是柴荣急召他和王溥入宫相商。

莫得法,朱秀只能赶紧换上官服,趁着坐车进宫的工夫小憩一会。

庆寿殿内,王溥早到片刻,正在和柴荣汇报此次大考结果。

朱秀见礼后坐在一旁,看得出柴荣脸色不太好看,应该是知道了此次大考结果,心里大为不满。

“朱秀,你去过江南,又在江宁待过一段时间,对唐国官场有所了解,你来说说,相比较开封和江宁,官员素质差距几何?”

柴荣沉声道,“如实说,无需忌讳。”

朱秀沉吟道:“单从京官个人学识水平说,江宁那边的官员,的确远超开封!”

柴荣眉头拧紧,脸色很难看。

王溥暗暗苦笑,朝朱秀打眼色,让他别说的太实诚,给开封京官留几分颜面。

否则触怒陛下,万一真的下旨处罚一批官员,惹得人心惶惶,只怕会生乱。

朱秀又笑道:“两国官员在文化素质方面有所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江南承平数十年,科举制度从未断绝过。而大部分官员也是出自乡绅士族阶层,无温饱之忧,无战乱之苦,能潜心学问,一心科考。

中原之地战乱多年,朝局不稳,科举断断续续,有时就算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做官,有余财又走仕途的富户大多带上子弟南逃,留下的这些,除了读书做学问,还得考虑温饱和人身安全。

久而久之,痼疾自成。”

柴荣也知朱秀说的是实话,长长叹口气:“国家治理,任重道远啊!”

王溥趁机道:“陛下,臣建议此次大考结果不对外公布,只奖励优选者,其余皆不过问。

最劣的一批,已经交由中书省和吏部留档,进行严格监管,逐步调离重要职位。”

朱秀也附和道:“臣也赞同王相公之言。此次大考毕竟涉及绝大部分五品以上京官,如果追究太过,难免人心不安。整顿吏治急不得,须得徐徐图之。”

柴荣把那份最劣者“黑名单”扔给朱秀,摇摇头道:“就照你们说的办吧!把这份东西拿走,朕再也不想看见。”

朱秀讪笑着塞进袖袍里。

喝口香茶,柴荣道:“总归有陶谷和王朴二人所写文章,叫朕耳目一新,不至于太失望。朕已经命人传二人入宫相见,一会便到。”

王溥笑道:“王朴当年得先帝夸赞,说他有上辅之器。这次,他那篇《平边策》写得深刻入理,臣读之爱不释手。”

柴荣笑道:“王朴当年在澶州担任节度掌书记,和朕共事默契,他的才学朕一向是极为欣赏的。

前年他调任枢密承旨,朕监管开封府,之后倒是见面甚少。此次大考,他能用两篇文章在百官里脱颖而出,也算是厚积薄发,不负多年苦学。”

顿了顿,柴荣略带疑惑道:“只是那陶谷,朕对他的名声也有所耳闻,知道他在东京时报上写过不少文章,其人博闻强识,所学极丰,只是品性似乎不佳,先帝当年就对他多有不喜。”

王溥看了朱秀一眼,没有着急说话。

他知道近来陶谷和朱秀走得近,桃谷闲人和四有先生都是东京时报上有名的两大作者,二人以文会友,似乎颇为投缘。

陶谷有才不假,但其为人却被人所不齿。

王溥对他向来是敬而远之,没想到这次借着大考机会,此人竟然能拔得头筹,进入天子视线。

王溥一时拿不准朱秀和陶谷的交情有多深,不好得贸然开口,以免得罪人。

朱秀笑道:“陛下先前有言,此次大考不论品性德操,只论才学能力,故而臣和王相公在去除封名后也并未将陶谷名字划掉。如果陛下觉得不妥,可以在奏对之后,不对其职位进行调整,只对其赏赐勉励一番便可。”

柴荣迟疑了下,“罢了,还是先听听此人会如何奏答再说。”

很快,陶谷和王朴联袂到来,拜礼过后,二人分坐在朱秀之后。

柴荣笑道:“文伯公,自从离开澶州,朕可是好久没跟你促膝长谈了。”

王朴忙微微鞠身道:“臣也许久未曾当面聆听陛下教诲。”

柴荣大笑道:“文伯公也变得圆滑了!在澶州时,朕与你谈天说地,哪次不是朕倾听你教导?文伯公乃上辅之器,在学问方面,朕有自知之明,可没本事教诲你!”

王朴微微皴黑的脸有些赧红,拱拱手低声道了句:“臣惭愧!”

王朴,人如其名,从外貌就透露一股朴实无华之感。

出了宫城脱下官袍,混迹在人群里毫不起眼,像个木讷憨厚的樵夫。

陶谷低垂眼皮,有些坐立不安地扭动身子,感觉自己像个外人。

在场之人里,属他的年纪最大,也属他的地位身份最不起眼。

王朴是陛下在澶州时的旧臣,又得先帝当面赞誉,看得出陛下对他相当欣赏。

王溥也是先帝遗命左理朝政的大臣,能力出众,深得陛下信赖。

朱秀就更不用说。

唯独他陶谷,年纪一大把,当个右散骑常侍,看似高官显贵,其实没多少实权,在京城官场只算边缘人物。

这次要不是提前找朱秀探口风,只怕也轮不到他进宫谒见陛下。

霎时间,陶谷满腹辛酸委屈,眼眶都差点湿润了。

和王朴说笑了一阵,柴荣看了眼陶谷,澹澹道:“陶卿家此次两篇文章写得不错,朕看过后也多受启发。”

陶谷忙恭敬揖礼道:“区区拙作不敢得陛下赞誉!陛下广开言路,诏令臣子建言献策,老臣纵使绞尽脑汁,也要为陛下新政略尽绵薄之力!”

柴荣笑了笑,态度还算谦卑诚恳。

“在《平边策》一文里,两位卿家都主张‘先南后北’,朕想听你们当面说说,其中理由是何?”

王朴略感惊讶地看了眼陶谷,没想到此人的观点竟然和他一致。

陶谷的才学王朴也有所耳闻,但从他发表在东京时报上的文章来看,他对民生政务军略这些涉猎极少。

没想到这次借着大考一鸣惊人。

两人相互谦辞一番,陶谷先开口道:“回禀陛下,老臣之所以得出此观点,其实也是受朱侍郎之前的几篇文章启发!

一篇是三年前朱侍郎从江宁归来时,献上的《江南各界情报概览》,二是不久前那篇论煌煌之功的惊世名作。”

柴荣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了朱秀一眼。

朱秀羊作惭愧地低头拱手。

陶谷又道:“纵观我大周,地处中原,可谓三面环敌。其中以辽国契丹威胁最大,江南唐国次之。其余蜀国孟昶、吴越钱氏、荆南高保融、岭南刘氏都是疥癣之疾,只等天下大势论定,这些割据势力自然土崩瓦解。

契丹人占据幽燕地利之险,窥伺河北乃至中原腹地,以至于不得不以重兵屯扎边塞。

唐国凭大江之险,无力北进,只想偏安一隅,本不足以为惧,但若是将来我朝北出边塞与契丹人决战之时,唐国跨江来攻,造成我朝腹背受敌之势,难免顾此失彼。

不若趁辽国上层争权夺利政局不稳之际,先攻淮南取钱粮富庶之地,而后观天下形势,再做研判,决定是北进收复幽燕,还是继续跨江攻唐国。”

陶谷侃侃而谈,柴荣倒也听得仔细,不时点头表示赞许,陶老头受到鼓励,更是精神大振,唾沫横飞。

王溥和王朴也对他刮目相看,抛开品性不谈,就凭这番言论,的确可见真才实学。

柴荣想了想道:“按照陶卿观点,所谓先南后北,其实是先取淮南,然后转而向北收复幽燕?”

陶谷忙道:“先取淮南充实我朝人口、钱粮,断江南一臂,之后两国跨江相望,再依天下形势决定南北先后。”

柴荣皱着眉头,缓缓点头。

陶谷的意思他听懂了,唐国虽然不足为惧,但想要短时间内攻破也不容易,不如先取淮南之地,与唐国划江而治。

之后如果北方有战机,还是应当先取幽燕为重。

夺取淮南之地,唐国就只剩长江天险可守。

周军想要跨江而击,要整备战船、训练水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

柴荣看向王朴,笑道:“文伯公文章里的意思,是坚持先灭唐国,尽收江南之地,然后招降吴越和后蜀,最后再北伐?”

王朴正色道:“正如臣文中所言‘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纵观天下,唐国占江南膏腴之地,富饶却孱弱,最是易取!

陶公所言,臣大部分是赞同的,但臣不赞同在没有统一天下之前就北伐幽燕,和契丹人决战!

契丹之所以壮大至今,臣认为是因为契丹贵族长久以来受大唐羁縻统治,二百余年来深受汉学熏陶,除了一些部族习俗,其实和汉人没有多少区别。

契丹人也习惯了垦田耕种,贵族子弟从小就学习君子六艺,以高雅深厚为荣,以粗鄙浅薄为耻,这样的胡虏与自古以来的匈奴、突厥都不一样!

最可怕的是,在幽燕之地,契丹人用汉人治理汉人,法制、风俗习惯与中原无二,汉民渐渐安定,人心不再思归!

除非契丹上层有重大变故,否则想要收复幽燕,绝非一朝一夕,甚至一两代人就能做成之事!

正因为如此,臣料定契丹人必定是我中原百年大敌,决不可等闲视之!”

柴荣眉头再次拧紧,心情有些沉重。

王朴说的也是实情,他自然是明白的。

可幽燕一日不收回,中原一日不能安宁。

中原王朝稍有变故,契丹铁骑便可席卷南下,饮马黄河。

王朴似乎想到些什么,又道:“臣得出的结论,也是受朱侍郎文章启发。前有江南情报概略,纵论江南各界概况,后有煌煌之功一文,详尽分析天下形势。臣无数次读之,每次都有新收获,可以说平边策一文,是在朱侍郎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构建的,算是投机取巧罢了!”

朱秀忙拱手道:“文伯公赞誉太过啦!《平边策》一文更加高屋建瓴,可算是我朝未来几年的战略发展指导纲领。”

王朴是个老实人,经不住朱秀一通吹捧,红着脸讷讷道:“不敢不敢,朱侍郎言重了!”

柴荣笑道:“你二人就不要相互谦让了,凡是对国家有利之事,不管是谁启发谁,朕都乐见其成,希望多多益善。”

朱秀和王朴相视而笑,齐声称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