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九十九章 朝堂争锋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九十九章 朝堂争锋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9 23:31:21 来源:笔趣阁

冯道清清嗓,大声念诵,阴哑沧桑的声音响彻在文德殿内:

"周文圣德,尚伐于崇侯。汉祖神功,亦征于英布。不有戎臣之叛乱,曷彰王业之艰难?其有肃蓄奸谋,不知天命,将定一戎之略,须爂九伐之兵。诞告六师,其陈名罪。

河中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李守贞,出于贱隶,列在公侯,天福中事先帝从榮,不能死难,姑務自全。既侥幸于乱离,每包藏于诡谲。昔晋祖在位,已蒙不轨之心;先帝临朝,益露无君之状。

上以天人合度,曆数在躬,念事于先帝,每曲形于厚礼,推赤心而示信,指白水以申盟,而不礼明诚,自怀反侧,窥觎神器,干犯天常。

臣请陛下削夺李守贞在职官身,即刻令诸道会兵进讨。叛军乌合之众,本不同心。缓则苟避征阻,急则各图恩赏。函首来献,翘足可期。臣彰义军节度使史匡威拜伏奏请...."

冯道将一篇《讨李守贞檄》一字不落念完,字字如**坠地,掷地有声,句句如洪波大海,浪涌翻叠。

文德殿内陷入长久的沉静,一众文武大臣都还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良久,文班朝臣里,也不知是谁情不自禁地低声感慨:"此檄文一出,李守贞大逆不道之举必将被天下人所不齿!朝廷王师挟正气以讨逆凶,必将所向无敌!"

朝臣们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赞同。

文官们窃窃私语,讨论檄文内容,推敲其中浑然大气的遣词造句。

一众禁军将领摩拳擦掌,想要争相请命,率兵讨贼。

之前讨论平叛事宜,这文德殿里站着的文臣武将,一个个龟缩在后默不吭声。

谈论起何人挂帅出征,禁军将领们更是恨不得变成隐身人,心里默默祈祷官家看不见自己。

都知道李守贞可不是绣花枕头,那可是从乡野匹夫,经历晋祖石敬瑭、汉祖刘知远两度从龙之功,一步步成为河中军节帅,声名赫赫称雄关中的人物。

李守贞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人脉深厚,禁军将领里就有不少受过他的提携和恩惠。

面对实力雄厚的老领导,资历稍浅者,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心里不打怵。

可是听完这篇振奋人心的《讨李守贞檄》,一众禁军将领突然觉得李守贞好像也没什么可怕的,对比实力和形势,开封朝廷还是占据上风。

将领们觉得自己又行了,平灭李守贞之乱不在话下。

一篇檄文,让这大殿之上的君臣备受鼓舞!

冯道念完檄文,手捧锦帛舍不得撒手,缓慢坐下,眯着老眼又重新细细品味。

冯道入仕以来,一直以辞赋文章隽秀华美著称,做了八朝元老,还给耶律德光上过汉学课,官职不离宰相、三公之位。

除了识时务,深谙苟道精髓,还有一身实打实的学问。

这篇《讨李守贞檄》,深得冯道喜爱,扪心自问,换做他来执笔,只怕也写不出如此文采。

刘承祐毕竟年轻气盛,被檄文里一番贤明君主的称颂激得热血上头,差点忍不住拍案叫好,一张脸憋得通红。

"皇叔,这道檄文从何而来?"刘承祐急忙问道。

刘崇红光满面,挺着圆滚滚的肚皮,显得相当富态,笑呵呵地道:"臣今早在开封府衙门,听到有人在传颂这篇檄文,命人找来一看,当即觉得非同凡响,急忙入宫禀明官家。在殿外遇见柴节帅,恰好柴节帅也是为此事而来,便一同入殿...."

刘崇隐晦地朝柴荣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柴荣微微一笑,颔首致意。

在刘崇看来,这可是一个为官家和朝廷献计解困的机会。

眼下关中叛乱的消息闹得君臣百姓人心惶惶,这篇檄文就像一颗定心丸,谁第一个献上去就是大功一件。

柴荣把这个露脸立功的机会让给他,刘崇对此表示感激。

刘承祐斜睨柴荣一眼,淡淡地道:"柴卿家有心了。"

柴荣忙抱拳道:"为官家和朝廷解忧,乃臣之本分!"

刘承祐轻轻哼了声,不咸不淡地夸奖两句,没再搭理他。

柴荣神情平静,退到一旁,站在一众朝臣间,显得毫不起眼。

郭威道:"官家,既然这道檄文出自彰义军,足以说明史匡威并无反意,所谓追随李守贞作乱一说,想来不过是李守贞告文里挑拨离间之举。

官家不如照此檄文颁布旨意,以安民心,振奋士气,向天下人揭露李守贞叛乱的真相。"

刘承祐举棋不定,将目光投向**。

**疑惑道:"檄文若是出自彰义军,为何短短时间内便传入开封?"

李业也阴恻恻地道:"李守贞叛乱的消息不过昨日才送来,怎么彰义军的檄文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难不成,这檄文是郭枢密提前准备好的?

郭枢密是未卜先知预料到李守贞会反,还是之前与李守贞有过私下书信往来?史匡威究竟给了郭枢密多少好处,让郭枢密这般为他说话?"

郭威虎目微凝,凝如实质的厉芒落在李业身上。

这厮一番话说的可谓诛心至极,言语间竟然影射他有参与李守贞叛乱的嫌疑。

苏逢吉、史弘肇、杨邠几位顾命大臣纷纷皱起眉头,一众朝臣也是面面相觑,一些郭威旧部再度对李业怒目相视。

刘承祐嘴角划过一丝冷笑,很快收敛,假意训斥道:"国舅此言有失妥当。"

"是是!臣一时口误,官家莫怪!郭枢密胸宽似海,切莫放在心上。"李业轻轻扇了扇嘴,假惺惺地朝郭威作揖。

郭威淡淡一笑,抱拳还礼。

冯道收起锦帛,咳嗽两声,慢悠悠地道:"此事想来也不难解释,李守贞叛乱的消息,彰义军肯定要比开封先知道。

史匡威担心朝廷受祭天告文影响,怀疑彰义军的忠诚,惶恐之下遣人将檄文传入开封,一路上大肆宣扬,搞得人尽皆知,目的不外乎表明彰义军的忠心,洗脱与李守贞勾结的嫌疑。"

老成持重的冯道一番分析,朝臣们听来倒也入情入理。

冯道又笑道:"不论如何,这篇檄文将李守贞骂得体无完肤,提振我朝军心士气,足以解当下朝廷舆论危局,化被动为主动,史匡威当记一功。

符彦卿能够主动将李守贞写给他的密信上呈朝廷,也足以说明其一番赤诚忠心。老臣以为,官家应该予以嘉奖,安抚人心,同时照此檄文,略作修改,正式颁布讨逆诏书。"

郭威大声道:"臣赞同冯公之言!"

"臣附议!"史弘肇、杨邠和一众文武朝臣纷纷表态。

苏逢吉稍作犹豫,也表态附和。

李业和**相视一眼,绝大部分朝臣都表态支持,他们也不好得继续唱反调。

毕竟军情如火,开封城有数十万人口,终日封城可不是办法,朝廷必须要尽快拿出应对措施。

发布讨逆诏书和安民告示就是首要关键。

彰义军传出的这道檄文,写的足够好,且是站在藩镇节帅的角度,经过朝廷正式发布,一定能引起轰动,从舆论上予以逆臣李守贞迎头痛击。

刘承祐在沧州时就厌恶史匡威,继位后又有**经常在耳边絮叨彰义军的坏话。

之前定难军李彝殷上表告状,又传出史匡威私设盐厂,截留朝廷盐款的消息,刘承祐更是恼怒,已经不止一次跟**商量,如何才能更换彰义军节帅,找个由头将史匡威缉拿问罪。

本来这次李守贞叛乱,祭天告文里提到史匡威,刘承祐就想趁机动一动彰义军。

没想到先有郭威仗义执言,后又有皇叔刘崇献上檄文,绝大部分朝臣都认为不应该追究符彦卿和史匡威的罪过,反而还要下旨嘉奖,搞得刘承祐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迟疑了好一会,刘承祐恼火道:"符彦卿和史匡威的罪责暂且不提,但堂堂朝廷,岂能将一藩镇所发檄文正式颁行成诏令?中书舍人范质,你马上挥毫重新起草一份诏令!"

文臣班列中走出一清癯文士,揖礼道:"启禀官家,臣才薄,若重新起草诏令,只怕还及不上这道檄文...."

刘承祐怒道:"你可是前唐明宗皇帝朝的登科进士,难道笔力还不如一小小的彰义军?"

范质略作苦笑,诚恳地道:"《讨李守贞檄》当真写得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臣若执笔,自愧不如。"

"退下退下!"刘承祐烦恼地挥挥手,范质揖礼后回到队伍中恭敬侍立。

一众朝臣眼巴巴地望着刘承祐,不知道年轻的官家究竟想怎么做。

李业和**各自低下头闭嘴不言,写文章可是实打实的技术活,他们一个只会唱歌,一个只会溜须拍马,连中书省第一笔杆子范质都接不了的活,他们就更不行了。

"那...那就依众卿之言,将此檄文以朝廷名义,正式颁布昭告天下!

符彦卿和史匡威乃忠臣良将,朝廷不会受李守贞挑拨,中书即刻下旨,褒奖二人,各赏金百两,钱万贯!魏国公符彦卿加食邑五百户,史匡威授太子少保!"

刘承祐万分不情愿地宣布决议。

"吾皇圣明~"大殿内响起一片称颂声。

冯道捋捋白须:"官家,究竟如何平叛,还需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嗯~"刘承祐沉吟不语,却是一个劲地朝**李业使眼色。

郭威刚想开口说话,史弘肇轻轻拉他一下,微微摇头,郭威皱眉,默默缩回伸出的脚。

苏逢吉和杨邠眼观鼻鼻观心,没有要发表意见的意思。

冯道捋须微不可觉地摇摇头轻叹一声,如此军国大事,官家不问四位顾命大臣,更不问主掌军务的枢密使郭威,反而问**和李业。

这表明是年轻皇帝急于彻底掌权,不信任先帝留给他的辅佐大臣的表现。

君臣如此猜忌防范,绝非社稷之福。

**稍加思索,道:"臣举荐保义军节度使白文珂,检校太尉、昭义军节度使常思,发保义、昭义、河阳、建雄四镇兵马,并禁军五万,由白文珂任河中行营都部署,常思为副职,统率诸路兵马进兵关中,剿灭李守贞!"

刘承祐满意点头,刚想说话,郭威忍不住站出来道:"臣认为如此安排不妥!白文珂虽能征惯战,但其威望不足以慑服各镇藩帅。常老将军也已六旬高龄,久疏战阵,若由二人领兵,只怕各路兵马不服。

此去关中平叛,如果缺乏统一调度指挥,只怕会被李守贞各个击破。"

刘承祐皱眉,面带不悦。

李业时刻注意皇帝外甥的脸色,当即冷哼道:"郭枢密此言差矣!白文珂的威望自然不足以与郭枢密相提并论,但此次白文珂是奉朝廷旨意节制诸军,各路藩帅岂能有不服?谁敢不服,那就是藐视官家,藐视朝廷!"

郭威沉声道:"话虽如此,但朝廷新立不久,河东诸镇又多是骄兵悍将,还是挑选一名德高望重之人出任统帅最为稳妥。"

李业反唇相讥:"郭枢密是想举荐自己了?"

郭威抱拳,淡淡道:"若是官家下旨,臣亲自统兵前往关中平叛也无不可!臣向官家推荐临清王、洛阳留守高行周!"

刘承祐不假思索地道:"高行周老将军同样年纪不小,他坐镇洛阳为开封屏障,不可轻动。就依王爱卿所奏,加白文珂为检校太师,担任河中行营都部署,昭义军节度使常思为副,统率诸路兵马,进军关中,平定李守贞之乱!"

**和李业抢先拜倒:"吾皇圣明,臣等遵旨!"

一众朝臣也跟着拜倒。

"官家...."郭威还想力争,被史弘肇死死拽住。

史弘肇压低声道:"官家不会听你的,算了吧!"

郭威不甘道:"可你我皆知,一旦平叛大军各自为政,不听帅令,战事危矣!李守贞不是好对付的!"

史弘肇摇头道:"那又如何,且让他们去碰个头破血流,自然会有人想起你来。你现在据理力争,反而惹一身骚。"

郭威沉默片刻,轻叹一声:"损兵折将,做无谓牺牲,非我所愿!"

史弘肇低声冷笑:"你还看不出,官家忌惮我们四个顾命大臣,想用李业和**收你我手中之权。苏逢吉老狐狸靠不住,只剩杨邠和你我三人,成了官家的眼中钉,再不收敛,大祸临头!"

郭威张了张嘴,终究只是摇头叹息。

众臣相继退出文德殿,柴荣特意在殿外等候,与郭威一同回枢密院。

"檄文究竟怎么回事?"路上,郭威见四下无人,低声问道。

柴荣轻笑道:"彰义军早就派人潜入开封城,就等着李守贞叛乱爆发,再将檄文大肆宣扬出去。史节帅担心朝廷趁机问罪,未雨绸缪而已。"

郭威瞪眼惊讶道:"史匡威能想出这样的鬼点子?这檄文又是谁写的?"

柴荣笑道:"史节帅身边自有军师指点!"

郭威摩挲略显凌乱的胡茬:"你是说...朱秀?又是这小子?嘿嘿~狗头军师,有点意思!"

柴荣道:"朱秀派来的人就在枢密院等候,父亲想知道什么,可以亲自去问。"

郭威点点头:"马上回去见见,我想知道关中和彰义军究竟发生了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