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325章 军机处的人事变动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325章 军机处的人事变动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15:11 来源:笔趣阁

道衍可不敢居功,总觉得这一幕是做给人看的。

朱高燨来的目的一来是看看《永乐大典》的情况;二是顺道看看道衍,无论如何,道衍都是他名分上的老师,是他爹指定之人;三是让编纂组将《永乐大典》多编纂三套,用来给大学充图书馆。

没想到,还为他下一部要成立的大学选了一位好人选。

朱棣忙完了正事,回到西宫,没看到儿子,听说儿子来看《永乐大典》,他很高兴,来的路上对跟随的军机处的人道,“这臭小子,终于长大了,知道要为他爹分忧了!”

军机处成立了没两天,解缙作死后,五个人里头,只有四个人了。

大明的朝政事务越来越多,三杨和黄淮四个人每天忙得脚不点地,人人都学会了骑自行车,朱棣也特别赏赐了六部除了夏原吉之外的其他五人以及军机处的四人各一辆自行车。

可即便如此,每天的事情依然很多,无论怎么忙都忙不过来。

现在杨荣和黄淮,一个调任工部右侍郎,一个调任吏部左侍郎,只剩下了杨士奇和杨溥,两人跟在朱棣的身后,说是散散心,可两人真是心急火燎,好多事都没有忙完呢!

听了朱棣的话,杨士奇笑道,“皇上,四殿下一向都很孝顺!”

杨溥也跟着道,“四殿下向来都会为皇上分忧呢!”

两人都是亲自见证并参与了朱棣密旨建储的人,夸奖起朱高燨来,自然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到了门口,随着黄俨安排小太监前去通报,整个文渊阁的人都激动起来,如同一滴水掉进了油锅,在朱高燨的带领下,纷纷离开自己的岗位,聚集在庭院里,跪在两旁迎接朱棣。

“平身!”朱棣一进来,目光便锁定住了儿子,他很是欣喜,走过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起来吧!”

朱高燨忙起身,扶着他爹进去,低声道,“爹,您一来,怕是不能空着手?要不,这赏赐,儿子帮您掏了?”

朱棣忍住笑,“这点银子,你爹还是掏得出来的。”

他问道,“你来做什么?”

“看看《永乐大典》修得如何了?让他们多修几部出来,将来,大学里面,这套典籍要成为标准配置,每个大学必须存放一部,供师生们学习。科学院也要存一套。”

朱棣的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

朱棣也想过这个问题,他修了书,将天下的图书都梳理一遍,但不能放着没有用,后世之人岂不是会笑话他?

但,若是每个大学都放一部,科学院再存一套,那就是功德无量了。

“好儿子,科学院还要等你回来了才能成立呢,爹也不知道科学院要如何做?”

“等把万国博览会的事忙完了,儿子会着手处理这些事。”

一说起来,事情真是千头万绪,北元的事,修铁路,南方理工大学,科学院……这是迫在眉睫的事。

朱棣只是来找儿子,但来了不能白来,他并没有和道衍多说话,因为他和道衍的关系,自是比和寻常臣子要亲近多了,一直到现在,有什么为难的事,朱棣都习惯询问道衍。

君臣之缘,非常深。

朱棣将胡广,蒋用文,赵同文,陈济等人叫了来,一一垂询,又象征性地找了几个打字员、校对等人关怀了一下,便当着众人的面宣布,为了奖励大家的勤奋和努力,这个月的月例发双倍,银子从他的内藏库里走。

在众人的谢恩声中出来,朱高燨扶着他爹慢慢地走着,身后依然跟着两条尾巴,一个是杨士奇,一个是黄淮。

等回到了奉天殿,杨士奇和黄淮准备告辞,他们的事务很多,有些君恩实在是承受不起,要不然两人今晚又要加班加点到子时之后。

朱高燨抬了抬手,拦住了他二人,但转而对他爹道,“爹,儿子打算在应天府这边筹建一所大学,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手。”

朱棣便知道,儿子是瞧中了其中一人,他斟酌道,“让杨士奇去帮你,黄淮暂时先留一留,朕打算再找几个人进来,黄淮先带一带,等都上手了,朕再派你去做别的事!”

黄淮松了一口气,“臣领旨谢恩!”

朱高燨问杨士奇,“你可有什么意见?”

杨士奇素来都是很谨慎的人,他此时却克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臣跟着殿下,说是给殿下跑腿,却能够跟着殿下学到很多知识,是臣的荣幸!”

黄淮也是艳羡不已,但他们的命运都是握在皇上的手里,将来的路指向哪里,都是圣意。

朱棣问道,“进什么人,你们心里可有数?”

黄淮想了想,推荐了一个人,“皇上,臣举荐曾棨。”

杨士奇也不可避免地要举荐一个人,他早有在物色这样的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提议道,“皇上,臣举荐金幼孜。“

曾棨乃是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文思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因此,朱高燨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的确是个合适的人员,而朱高燨对他记忆尤其深刻的却不是这个,而是历史上野史的记载,与外国使臣拼酒,酒量无限。

此时的曾棨还只是《永乐大典》的一个编纂。

金幼孜是建文二年的进士,与曾棨一样出身江西,任翰林检讨,讲《春秋》。

两人都是江西人,朱棣摸着下颌的胡须,有些犹豫,他略沉思,看向朱高燨,见儿子把玩着腰间的玉珮,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不由得问道,“老四,你怎么看?”

朱高燨抬眼看向他父亲,将此事琢磨了一下,便明白他爹想的是什么了。

军机处里,同时进了两个江西籍的人。

到了现在,满朝文武没有人不知道军机处是做什么的,而黄淮也是南方人,北方人会如何想?

但大明的四个院士,却有两个河北,一个河南人,对朱高燨来说,南北也不存在不均衡之事,只是,既然他爹有所顾虑,朱高燨便道,“那就再增加一人,让杨士奇和黄淮再推荐一人。”

黄淮先推荐了曾棨,是江西人,接着,杨士奇又推荐了一人,是金幼孜,也是个江西人。

朱棣一犹豫,两人均是同一时间明白怎么回事,心里道了一声糟糕,朝廷最忌党争,他们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

听到朱高燨的话,两人同时松了一口气,杨士奇这一次没有开口,担心和黄淮举荐的人不一样或是一样,惹得皇上疑心。

黄淮想了想,道,“皇上,四殿下,臣举荐古朴。”

古朴乃是河南人。

如此一来,军机处和四名院士,南方三名,河南两名,北方两名,显得稍微平衡一点。

见朱高燨根本没有在意这些事,朱棣也就点点头,“拟旨,让这三人进军机处,杨士奇先带一带。”

杨士奇没有担心,以皇上对殿下的宠爱,皇上绝对不会把他留太久,忙道,“是,臣遵旨!”

朱高燨对杨士奇道,“南方这边大学的地址暂时安排在以前大明帝国学院的旧址,得了空,你就去看看。再,从大明帝国学院历年的毕业生中,挑选老师,联系大明帝国学院,让他们支援教材模板,准备好招生考试,以及下半年的招生。“

朱高燨一句话,杨士奇要跑断腿,他强大的记忆力自然不会担心自己将朱高燨布置的任务漏了,心里很快过了一遍,“臣遵命!”

黄淮也忙去了,他要拟旨,将这三人调入军机处,并安排三人觐见皇上,交代他们一些军机处的事宜。

各自领命之后便很快离去了。

朱棣这才有机会对朱高燨道,“虽然现在取士和以前不一样,但你将来也要注意,朝中最重要的是平衡,势力平衡,地域也平衡。”

朱高燨记得当年洪武年间出现过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南北榜之争”事件,便是南方与北方博弈最后导致的纷争,南北两地的矛盾,将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朱高燨道,“爹,儿子记住了。有爹在,儿子暂时懒得考虑这些。”

朱棣真是拿这儿子没有办法,他点了点儿子的额头,“你啊你,爹今日才夸了你,你就又这样了,你说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像你大哥那样,什么事都能在心头过一过?”

朱高燨笑道,“爹,南方重工业,偏科技,南方重科举,好当官,两相互补,也省得争来争去,有什么不好?再说了,军机处都是爹的秘书,打杂的,手上要权没权,用上几年,只不过对朝廷的事务熟悉,放出去好办事,又有什么好争的呢?”

“儿子也是想到,咱们是从北边来的,现在南边这边的人一再地说,咱们偏心北面,工业基地都在那边,用上几个南边的人,正好压一压他们这些猜忌。”

朱棣这才放心了,“爹不就是怕你没你大哥上心吗?”

朱高燨也不怕他爹话中有话,他爹这样的人要是心里真的对他有什么想法,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就如同,他爹对他大哥一向都非常宽容,不管政事处理得好还是不好,从来都是夸赞多于指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