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十五章移民(2)

尘埃如山 第十五章移民(2)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18:48:46 来源:笔趣阁

明朝洪武年间的那年秋分,在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乌压压的人群围在一个斑驳的案几前,七嘴八舌的向登记造册的官差问:

“官爷,俺们迁到哪儿?”

“官爷,给俺们的牛在哪儿呢?”

“官爷,俺们到了新地方是不是真给五十亩地?”

“官爷,迁过去真的三年不纳皇粮国税?”

案几前的官差们正忙的不可开交:他们要先将四府二十八县集聚而来的男女老少登记造册,每人发一张凭照、几串钱外加一袋干粮,然后像串蚂蚱一样,用绳子一个个绑了胳膊,交给作为路引的军吏,开往大迁移的目的地。

正在登记造册的官差,用极不耐烦的语气回答道:

“问那么多都冇(没有)用!迁到哪儿全看你的手气,你抓(抓阄)到哪儿就去哪儿!等你们到了那仡佬儿,耕牛农具和房舍田地,衙门都会一准儿给!三年不纳粮,那是圣上十几年前的金口玉言,哪个敢乱来那是要掉脑袋的!”

官差说话间先拱拱手,然后做“咔嚓”抹脖子状。官差说的是金口玉言,是洪武初年那张移民告示。

那年秋天,山西四府二十八县的里正们,敲锣打鼓的将各自的村民召集在一起,指着贴在村头的告示,正经八百的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山西府县地窄人密不利耕养,故迁民于山外安居乐业。凡不愿迁者,限三天赶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愿迁者可在家等候!钦此——”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世代耕种为生的农户安土重迁,都不愿迁往异乡他处耕种过活,应征者自然寥寥无几。第二天一早,不愿迁移的人便拖家带口、携儿挈女前去广济寺登记。

事后村民们发现,主动去登记不愿迁移的人,没有一个人回来。有几个登记的人后来偷偷跑回来,哭鼻抹泪说官府和里正都是谝瞎话骗人,不愿迁者扶老携幼到了广济寺,官军将前去登记的乡民,围了个严严实实。官老爷却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

来登记的村民听了如晴天霹雳,个个哭天抢地、捶胸顿足。官府将来到广济寺的男女老少,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登记造册、强发凭照、绳系索捆,让随迁的军吏刀逼棒喝,统统迁往外地。而逃回来的乡民都被官差抓进县牢,先打了个皮开肉绽,下次又被绑到广济寺登记造册、继续外迁。

这个骗人的鬼把戏,搞了两次便被拆穿了。官府和里正就干脆贴了新的迁民告示:“凡农户迁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间迁三,迁者给地五十亩,牛一头,三年不科。大明洪武二十四年。”

山西这地方,自古以来十年九旱,耕地窄少且贫瘠不堪,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打下的粮食缴了地租赋税,剩下的根本就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老百姓祖祖辈辈越过越穷,年年挨饿受冻,根本看不到头。

朴实的老百姓掂量来掂量去,还是觉得迁到山外去,兴许还有盼头。如果真如官府所说,到了新地方给地给牛,三年还不征税,去早了或许还有良田可挑,去晚了就只剩下挑剩的贫贱之地了。早迁晚迁都要迁,与其被绑着迁还不如自己主动去。

于是四府二十八县的猎户、铁户,篾户,砍柴的、放牛的、剃头的、唱曲的,都跑到里正那里点个卯,拿着路条,奔洪洞县而来。

持续多年的迁民,符合迁移条件的农户早就所剩无几,剩下的都是难以承受迁徙之路的颠沛流离之苦些老弱病残。官府和里正为了完成大迁移的差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所有愿意迁移的百姓一律不问出身,统统按农户造册发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