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十七章 巨镇(1)

尘埃如山 第十七章 巨镇(1)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18:48:46 来源:笔趣阁

郭修安确实是去了十家镇。充斥在营里营外的奉承话里,总裹着一股子酸味,有意无意的指向了总兵大人周世平,让郭修安很是不舒服。另外他对“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李家兄弟,更是窝了一肚子火。正好郭治清说镇上有事要他去一趟,郭修安便赶车去了十家镇。

诗云:

依伏牛而襟汉水,

望金盆而掬琼浆;

仰天时而居地利,

富物产而畅人和。

这首诗写的就是十家镇。

不知道从哪朝哪代起,十家镇便是从京洛到云贵川黔,这条南北传统官道上的重要驿站。从伏牛山俯冲南下楚湘,不管是西进川渝还是南瞰云贵;亦或自荆襄北上中原,不论是西出陕甘还是东赴京汴,十家镇都是必经之路。

从区位上来看,在伏襄盆地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上,伏桐河畔的十家镇,如同镶嵌在伏牛山南尾和桐山北麓的一粒珍珠,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中转地,也吸引着数十省的商贾在此开店设号、追财逐利。

十家镇的商贸,始兴于清初,以伏水河北岸的码头为起点逐渐向北扩展,到了康乾年间已经发展为长宽四五里的繁华市镇。乾隆朝时,十家镇初设巡检司、嘉庆朝置营汛、咸丰朝设榷关,“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繁盛时期的十家镇,市税常巨万银,位列中原四大名镇之首,更是豫西南名副其实的钱袋子。

“外省人吃肉,本地人喝汤!”是对占尽天时地利的十家镇,最恰当的评价。镇上赚钱的生意行当,由晋、陕、鄂、闽的巨商钱号唱主角,本地商号主要以车行马店、饭铺酒肆来跑龙套。十家镇方圆几十里的机灵人,也纷纷跑到镇上做伙计或脚力,不管肉汤还是清汤,只要肯下力气喝上一口,也都能养家糊口填饱肚子。

三家营李姓和郭姓人,也有不少在镇上的商号当伙计,韩家人多在码头做脚力。郭家就在镇上开了一家车马店,李家在芭蕉巷的妓馆也有干股。

郭修安赶着车从十家镇的西南寨门进了镇。

十家镇原本没有寨墙和寨门,所以在咸丰初年被急需补充粮草的捻军,轻而易举的攻陷。镇内最繁华的瓷器街、骡店街被劫掠一空,富丽堂皇的山西会馆也被付之一炬,巍峨高耸的迎天楼化为灰烬。

捻军离开后,元气大伤十家镇商会痛定思痛,在捻军离开后便开始抽厘集资修墙筑寨。于是便有了这长十五里,高三丈三的寨墙。夯实的十家镇寨墙以伏牛山的青石为基,青砖为体筑墙而成;寨墙外缘三尺多高的围墙,加上以两尺见方的城堞,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守屏障。寨墙外围三丈宽一丈五深的寨壕,跟环镇的伏、桐水河相通,构成一道完整的护镇河,也是十家镇的又一道屏障。

除了寨墙,十家镇还修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及水门九座寨门及寨楼。修好后才发现九门九关冲撞了皇城的九门之尊,商会将水门彻底堵死后,便成现在的八个寨门。每座寨门都修建了高高的寨楼,全部为歇山重顶飞檐挑角;寨楼下是一丈多高的拱埢门洞,寨门用沉重的巨松叠置而成,上面包镶着铁叶加固。

十家镇的不但寨墙修的好,寨门的名字取的也更有文采诗意。东寨门叫“迎旭”,南寨门叫“炳文”,西寨门叫“挹爽”,北寨门叫“庆裕”,东南门叫“文明”,西南门叫“扬武”,东北门叫“承恩”西北门叫“乾维”,而水门的名字取的更有诗意——“源流”。

西南向的“扬武”门,是距离伏水河码头最近的寨门,也是十家镇进出人数最多的寨门,说它是十家镇的门面一点都不为过。既然是脸面,扬武门城楼也是九座寨门里最气派的那座。扬武门城楼高三层,远观像一座宝塔,四角上歇山飞檐,四角下悬风铎垂悬,风来铃响。城楼两侧的城堞上,还设置了两条木雕彩绘的金色鲤鱼,寓意鲤鱼跃龙门之意。

城门楼与蜿蜒的寨墙浑然一体,森严壁垒、雄浑壮观之意扑面而来;城楼上的飞檐挑角随风摆动,叮当作响,又多了三分玲珑秀美之活泼。就连扬武门两侧石柱上镌刻的门联,也别有诗情画意。

上联:扬子江心春水绿;

下联:武陵洞口桃花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