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十七章 巨镇(2)

尘埃如山 第十七章 巨镇(2)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18:48:46 来源:笔趣阁

十家镇的寨墙完工后,镇里的商社和神社组建了一直寨丁队伍,平时维护镇内治安,战时以牛角号为令,统统上寨把守寨门和寨墙,保护十家镇。除了防匪御敌,往年夏秋暴雨时节,伏、桐两河水位暴涨,洪水每年都会溢出堤坝漫至镇内,造成街市内涝严重;而寨墙修好以后,再大的洪水也再未进入镇内,十家镇内涝之苦迎刃而解。

十家镇里有大小商铺四五百家,人口达十万之多,把大小七十二条街巷,横竖三十六条胡同挤的满满当当。而作为府衙所在地的伏阳城,人口也不过区区五六万人。

十家镇外伏水河船舢如梭、百桅如林、千帆竞扬,码头上下货堆卸如山,镇内车马如潮熙攘鼎沸。景德镇的瓷器、苏浙的海盐、杭州的丝绸、湖广的大米、关外的皮货,豫中的棉麻、本地的白酒、福建的茶叶,在十家镇都曾经是响当当的买卖对象。

南货在汉口集散后,装船沿汉水逆流而来,北货用骡马、骆驼和大车,从洛阳或开封通过陆路运来,全部在十家镇钱货易主。交易完成后,北货装船南下,南货装车北上。南船北马,水陆转换就在十家镇完成。

十家镇内的街市胡同,同样可谓泾渭分明:山货街专营山货,茶市街专营茶叶,瓷器街主营瓷器,铜器胡同专营铜铁器皿,骡店街皆为骡马大车店,麻花街专门经营小吃食品。

在鼎盛时期,十家镇药材月销售十万余斤,木材日成交千余方,粮食日成交十万余斤。镇内的四十八家过载行,通宵达旦的装卸货物,才能保证按时完成交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做生意也一样啊!”郭修安感叹道。

当年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的瓷器街,如今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瓷器街全长虽然只有三百多米,但因为紧挨着伏水河上的南码头,是嘉庆年间最红火的行当。满街汇聚着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各大名窑的瓷品。从普通的家用瓷盆、瓷碗、瓷碟、瓷盘,到流光溢彩的花瓶古董,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春夏秋冬不分昼夜,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而到了咸丰年间,白莲教起和太平天国之乱席卷楚赣闽浙,南北商路也随之阻断;捻军劫掠瓷器街,火烧山西会馆,又给十家镇当头痛击。

平复捻军后,经过十年的恢复,十家镇的繁华才迎来第二春。利润丰厚的茶叶、药材、白酒、棉布、票号逐渐成为十家镇的当家行当,而粗重的瓷器、昂贵的丝绸、薄利的粮食、遥远的皮货等行业逐渐萧条。

郭修安二十多年前离镇回乡后,他便很少来镇上,如今再入十家镇,心中不自觉的翻涌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他不自觉的扬鞭催促,急匆匆的赶着牛车从瓷器街转到骡店街。

骡店街倒是川流不息、热闹依旧,只是难现二十年前的鼎沸之势。十家镇行会众多,有“十大行”和“十小行”之分。十大行即为茶行、药行、酒行、盐行、粮行、棉行、木行、染行、食行、银行,这些都是日进斗金的行当,主要有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广东的商号经营。十小行则是过载行、粉行、铁行、瓷行、烟行、油行、丝衣行、皮货行、山货行、大车行,这些行当中利润丰厚的也大多由外省商号经营,本地人最多也就是经营酒肆客栈、车行骡店等薄利行当。

正所谓:“外地人吃肉,本地人喝汤。”骡店街的店铺主要是过载行,商号不多,但前店后仓,门面都很大。

过了骡店街就是西茶市街。茶市街自然都是茶行,福建的红茶、湖南的蒲茶、湖北的帽盒茶栉次鳞比,商号一家挨着一家。

山西茶商在同治年间重新打通了南北商路,还开辟了“万里茶道”。茶商直接在福建和湖广圈山种茶,在库伦和恰克图设店贸易,把茶叶生意延伸到了茶山和蒙俄。而在十家镇,茶行也是近三十年来最赚钱的行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