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一百零一章 诸葛亮治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

刘备不遇孔明,则困守新野一县,刘备旦遇孔明,汉昭烈帝!

相比较孔明的军事才能,其治国之才,犹过之。

孔明的军事才能,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小小的“武庙十哲而已!”

却被某些人,追着喷,真是可笑。

孙登就记得,一个小学还是中学女老师,叫什么什么来着,一个公众视频,直接辱骂、蔑视、诋毁诸葛亮,说什么诸葛亮是矮子,长相猥琐吧啦吧啦!

似乎还有几十万粪丝跟着符合,真是可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就是对这些人,最好的评价。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可以说是非常出色。

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忠竭力辅佐后主刘禅,后主时期的政事,无论巨细皆由诸葛亮专主。他治国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注意发展蜀中经济,并妥善解决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拥戴。

诸葛亮自主治蜀时,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有三种势力:益州土著、刘璋旧部、荆襄集团。当然,刘备诸葛亮带来的荆襄集团是胜利者,是立国的根本。刘璋旧部对蜀汉政权也比较忠心,但这种忠心的基础是“兴复汉室”。麻烦的是益州土著,这一集团内部有忠于蜀汉政权的人,比如李恢、王平、杨洪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不服蜀汉统治,如杜琼、谯周等益州名士。如何凝聚这三股势力,是蜀汉政权的根本大计。

看一看蜀汉政权官员结构。在权力中枢,先看尚书令,有刘巴、李严、陈震、蒋琬、费祎、董允、吕乂、陈祗、董厥和樊建等。除陈祗外,都是荊州人,没有益州人。扩展到录尚书事、平尚书事,可以再增加诸葛瞻和马忠二人,当中仅马忠是益州人。可以说,益州土著远离蜀汉权力中枢。

但是,本地土豪力量强大,占有田地人口,掌握经济军事力量,不可能彻底消灭。诸葛亮他们只能选择性拉拢部分本地人来分化瓦解,比如秦宓、谯周等人,给予位高但无实际权力的官职。在地方级官吏中,如治中从事、别驾从事、议曹从事、督军从事等,出于治事的需要,多用益州当地人。益州土著中对蜀汉政权不满者大有人在,比如刘备方逝,后主幼弱,益州就曾爆发了一系列土著士人的反抗。再如后来邓艾偷袭,本地世家拒绝抵抗。可以说,蜀汉政权没有从根本上安抚住益州土著势力。

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当内部的权力结构无法达到利益均衡的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内强管控,外树强敌,这才是凝聚人心、稳定政权的不二法门。诸葛亮高举“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杆大旗,是为了弹压一切异言,把人们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诸葛亮第一个动作,重新捡起联吴抗曹国策。

诸葛亮以丞相开府治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邓芝出使孙吴,劝说孙权与蜀汉和好。在刘备刚刚因伐吴失败去世的背景下,诸葛亮此为,需要大的胆略。和吴成功,安定了蜀汉东边国境,其更积极的意义是,诸葛亮已经牢牢地控制了蜀汉的政治走向。

229年,孙权称帝后,诸葛亮力排众议,派卫尉陈震出使吴国恭贺。“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诸葛亮放下意识形态的争论,从现实出发,恭贺孙权称帝,此举在心理上消除了蜀吴成见,巩固了两国同盟。此后诸葛亮北伐,不仅无东顾之忧,反而能够得到孙吴北进遥相呼应。

诸葛亮南征平叛,是其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南中是蜀汉的大后方。南中四郡,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东部和贵州南部地区,居住着今称苗、彝等少数民族,两汉时称西南夷。因秦汉以来大量移民,形成了汉人大姓豪族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天高皇帝远,朝廷派去的官员不易实现有效的管理。民族首领、汉族大姓对苛捐杂税心存怨恨,官员贪腐欺诈也极易引发民愤,各类矛盾交织,南中地区始终存在叛乱危机。

刘备去世后,越巂郡的高定元行为开始放纵不羁,建宁郡的雍闿也飞扬跋扈,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越嶲叟帅高定元杀郡将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朝廷又派张裔为太守,结果被雍闿流放到东吴。最重要的事件是,223年,牂牁郡太守朱褒起兵造反,地方政府公然与朝廷对抗,加上地方大姓造反,真正威胁到了蜀汉后方的安危。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在隐忍、积蓄力量数年后,出兵平叛。史载,诸葛亮225年率军南下前,参军马谡献“心战计”。大意是,南中地区地险位偏,教化难行,夷人屡破屡反,且蜀军不可久师无功,只能打一场速决战。相较之下,只能在军事征服的同时,实现心理征服,恩威并济,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南征时,诸葛亮利用夷人信鬼神的心理,采用藏甲、建塔、立碑、凿龙脉等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恐吓和攻击。使夷人认为,他们所对抗的是天神的代表,诸葛亮具有无边的法力,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动摇。接下来是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利用夷人爱誓盟、重诅盟的特点,数擒数纵孟获,分化瓦解,争取民心。

最后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服从蜀汉政权的前提下,让夷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诸葛亮分南中四郡为六郡,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

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诸葛认为,留人要留兵,留兵要消耗,且易产生摩擦,不易取得夷人信任,长久必成祸患。决定“不留兵,不运粮,纲纪粗定。”并为夷人封官加爵,笼络南人。如“亮收其后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封世代统治洱海地区的龙佑为酋长,赐姓张。诸葛亮为这些首领和豪强打上了蜀汉政权的烙印。

经济建设方面。建兴二年春,开始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一是实行休养生息,夷陵之战消耗甚大,诸葛亮提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提倡与民休息。安农措施主要有,安抚流民,打击豪强,闭关息民,养育民物等。二是休士屯田,增加粮食供应,改善军民关系。如建兴十年,“休士劝农于黄沙”,十二年“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此外,重视水利设施建设,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路上发现,都江堰水利设施是农业的根本,派兵1200人守护,而且签署了维护都江堰的政令拓本,设置专职的官员进行日常性的管理维护,开辟了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诸葛亮还特别重视蜀锦和盐铁的生产。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奖励农桑,推行先进纺织技术,扩大蜀锦生产。诸葛亮曾说:“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汉亡国之时,府库中还存有锦、绮、绿、绢各二十万匹,可见蜀锦的产量相当惊人的。

七万余人,从事纺织业。

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传说诸葛亮亲自指导盐铁生产。《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山川记异》载“诸葛盐井有十四”。成都市郊汉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重现当时景象:盐井开挖在群山之中,高架取卤,架上安置滑车和吊桶。架分两层,两层对立二人,以辘轳提取卤水。然后再将井内的盐卤利用枧筒引流,经山溪流入盐缸内,最后放入盐锅熬煮。此外,诸葛亮“好修官府、次舍、桥梁、道路”,使物资流通交易便利。

蜀汉政权成立之前,益州等地的社会风气已经被刘璋父子搞坏,“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诸葛亮强调峻刑重法,刘备在时,他与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诸葛亮提出“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力行法治,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

在治军方面,诸葛亮尤其重视律法。在诸葛亮军事著作中,仅“军令”、“兵要”和有关军事教令就占有较大篇章,且具体、严酷。如“闻雷鼓音,举白幢绛旗,大小船进战,不进者斩。”“凡战临阵,皆无喧哗,明听鼓音,谨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从而收到“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效果。向来不以战斗闻名的蜀人,经过诸葛亮一番训练,竟然成为“节制之师”。

诸葛亮执法严峻,有时甚至加罪除之,如惩罚刘封、彭羕、廖立等。此外,史载诸葛亮“惜赦”。当时,为政者定期或逢好日子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是常态,但诸葛亮为从严执法,较少颁布赦免政令。有人曾经责难诸葛亮,说他惜赦。诸葛亮回答到,刘景升父子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400年后,唐太宗夸赞诸葛亮,“诸葛理政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北伐是诸葛亮执政后的重心。

从战略层面讲,蜀汉北伐,是为了凝聚人心,稳固政权。从战术的层面讲,北伐的目的,法正在217年劝刘备取汉中时,就已经讲明上中下三策。上可以倾覆寇敌;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以北伐之名,时时出兵,袭扰魏境,观衅伺隙,就是诸葛亮首要选项。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睿初登帝位,忙于内务。孙权亲自率兵攻江夏,诸葛瑾率兵攻襄阳。内外形势有利,是蜀国北伐的良好时机。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出发,北驻汉中,开始北伐。

诸葛亮北伐率兵与魏战争共有5次。第一次,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先胜后败。第二次,建兴六年冬,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还。第三次,建兴七年,攻武都、阴平,大获全胜。第四次,建兴九年二月,复出祁山,粮尽退军。第五次,建兴十二年春,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南。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染病死于军,时年54岁。离他27岁出山辅佐刘备,正好27年。诸葛亮不折不扣地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消耗甚大,伤亡甚大,得地甚少,得不偿失。陈寿论及诸葛亮北伐失败,总结了五条原因。一是将略为短,非其所长。二是攻战对手,时值人杰。三是众寡悬殊,蜀弱魏强。四是缺少辅佐,蜀无名将。五是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如果再加上一条,就是人心向背。三国鼎立后,人心厌战,曹魏休养生息政策很是得人心,而诸葛亮一再北伐,打消耗战,民穷兵疲,不败若何?

诸葛亮北伐没能成功,除了蜀汉国小力弱,以一隅敌全国之外,他没能协调好战略战术的关系,片面求稳,将己方置于不利位置,也是主要原因。北伐以汉中为基地,北出秦川,隔着一道秦岭。兵出渭水,夺关中居高临下以窥中原,就是当年刘邦的出兵路线。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是这样规划的。在荆州已失的现实下,诸葛亮以稳为主要考虑,绕道出陇右,夺取雍凉,蚕食魏境,结果形成蜀魏在边界对峙打消耗战的局面。蜀的国力远不及魏,以小搏大,不出奇兵,哪有胜利的可能?历次北伐,都是弱蜀攻坚,强魏守险,边战皆北,就是必然的结果。诸葛亮星落五丈原,留下千古遗恨。

诸葛亮忠实地履行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等儒家思想精髓。尽管他留下的著述,多以形而下的治事为要,极少形而上的学理阐发。但他一生实践,就是一个忠贞不二的儒者,儒家理想的践行者,一代大儒,真正的儒。

首先,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依然到处都是诸葛亮的影子,蜀国的国家机器仍然能正常运转。

诸葛亮担任蜀国宰相期间可谓是呕心沥血,对蜀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他在位期间全心全力辅佐两位皇帝,在蜀国经济、农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很大功绩,可以说诸葛宰相就是蜀国发展的总设计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