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一百零三章 约定北伐

孙登,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果然诸葛亮在建兴四年秋,将中护军李严从永安调到江州,这也意味着,东洲派和荆州派的矛盾开始缓和。

李严被封为江州都督,陈到则被任命为永安都督。

作为巴东郡的治所,江州可能世人不太清楚,但是换个名字,相信大家就明白了“重庆”。

从只能监管永安四县,到现在的江州地区,可以说是诸葛亮对李严做的让步。

李严一到江州,就开始大兴土木。

诸葛亮开始准备北伐,虽然大军未动,但是粮草已经开始运往汉中之地。

诸葛亮对于此次北伐做了充足的准备。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拿下陇右,切断关中地区和凉州的联系,然后再拿下凉州,然后窥伺长安,还于旧都。

诸葛亮五次或者说四次北伐,目的只有一个,切断关中和凉州的联系。

也就是说,只要拿下南安、安定、天水、陇西、广魏五郡,再据险而守,则西北定矣!

要知道,此时雍州几乎是不设防的阶段,曹睿还得派张郃领五万,曹真领十万救援,可惜最后马谡的一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给毁了。

最可恨的是,马谡可不是演义中,明知自己犯错主动承认的,而是惧怕责罚主动跑了,对,直接畏罪潜逃了。

马谡之死,真是自找啊!

曹丕继位后,将凉州、关中合并一起,称雍州。

其中主帅正是夏侯楙,夏侯惇的小儿子,清河公主的丈夫,曹魏西线的最高统帅。

此时,以长安为中心的西线,由夏侯楙镇守,宛城为中心的中线由骠骑大将军司马懿镇守,至于东线战场则是由大司马曹休镇守合肥。

大将军曹真则是镇守京师,随时支援四方。

可以说,自从刘备夷陵之战后,曹魏就没有把蜀国放在眼里,甚至是夷陵之战前,曹丕问满朝文武,百官直接说“蜀小国尔,名将唯羽!不敢出战。”

况且秦岭也横绝了汉中和雍州的来往。刘备一死,南中反叛,曹丕更是不关注蜀汉了,反而是将重心放在东吴上,所以三次亲征,可惜收获了了。

曹睿继位后,也认为不能再打东吴了,不知能否进攻蜀汉,结果被百官劝阻,皆说“昔日太祖武皇帝,亲征汉中,犹不能胜!况且秦岭难行,只会白白浪费钱粮,得不偿失!”

曹睿无奈,只能打消伐蜀的念头。

不过满朝文武,也没有多在乎蜀汉,反正诸葛亮又不懂军事,也就是打打南方的野人还行。

夏侯楙更是草包一个,把长安搞得一团糟,不过谁让人家是宗室呐!

洛阳。

皇宫内,曹睿正在仔细品味,孙登所做之诗。

“如有英明主,何须事农桑?屯田三千户,户户有人亡!”曹睿面色微怒。

“这分明是嘲讽朕,东吴最近倒是挺喜欢刷这些小手段啊!”曹睿感慨到。

“陛下,天下人心,皆在大魏,东吴之地,不过偏据东南,借助长江之险要而守御而已!”

“然其守有余,而攻不足,陛下只须屯田养兵,恢复生产,十年之后,天下传檄而定矣!”说话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刘晔。

曹睿看向刘晔,倒是没有说什么“爱卿言之成理!”

“大魏,占据中原,一统北方,自太祖武皇帝开始,结束了乱世群雄,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可惜仍有吴蜀两小国,不服王化,朕迟早要讨之,不过如今之际,修养生息,也不失为好计策!”曹睿还是赞同刘晔的观点的。

“陛下,南船北马,中原之地,自然不是吴蜀二国所能比的,不过长江之险要,太祖武皇帝,世祖文皇帝数次亲征,也没有什么战果,反而损兵折将。”

“陛下,臣上表,请求搜寻全国的工匠,打造不下于东吴的战船,然后日夜训练,终有一天,可以平定东吴!”此人是散骑侍郎流放。

“爱卿所言极是,朕正有此意。虽然不一定现在就要打东吴,但是船只可以先建造起来!”曹睿也批准了刘放的上书。

随后,曹睿又处理了很多事件,比如学习东吴一样,更改历法,不多为了和东吴施行的乾象历区分,只能继续找人编撰了。

孙权前期其实很优秀,比如说,历法。

早在公元222年,孙权不做大魏吴王的时候,第一时间改了年号为黄武,同时也将沿用的四分历,改为更先进的乾象历,并在公元223年正式施行,一直到公元280年,东吴灭国。

刘洪撰成的《乾象历》一书,是人类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因此被后人尊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刘洪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天文学成就,这些成就以新和精为显著特点,或是使原有天文数据精确化,或是对新天文概念、新天文数据、新天文表格、新推算方法的阐明,它们大都见于乾象历中。

这就难怪郑玄称赞乾象历是“穷幽极微”的杰作,而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则十分中肯地指出,乾象历是“后世推步之师表”(《晋书·律历志中》)。事实确是如此,刘洪所发明的一系列方法成为后世历法的经典方法,他的乾象历使传统历法的基本内容和模式更加完备,它作为我国古代历法体系最终形成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而此时的蜀汉和曹魏用的都是四分历。

东吴用的是乾象历,也就是说此时魏蜀两国和东吴之间有一日之差,不够精准。

换句话说,就是四分历一个月只有29天多,乾象历一个月有30天多。

自然是后者更精确了,曹丕是禅让的,用汉朝的四分历,一直到景初元年才改用景初历(和乾象历基本一致)

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237年了,至于之后的晋建立了,把景初历改个名,然后六朝继续就是改了名字。

孙权怎么会想到用乾象历?当然是因为刘洪有个学生叫徐岳了,徐岳有个学生叫阚泽。

然后,阚泽动不动就去找孙权说,孙权一看,确实可以,然后趁着和魏国交战的时候,直接就改用乾象历了。

至于蜀汉,因为继承汉室嘛!自然是用四分历用到最后了,哪怕知道是错的,也要坚持下去。

这可能是蜀汉第一个灭亡,曹魏第二个灭亡,东吴最后一个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别以为,两个历法一个月只差了一天左右,这已经对于农业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了。

甚至说,刘洪的乾象历,预言到了公元221年到公元223年的五次月食、日食,时间只查了几个时辰,要知道,刘洪在公元210年就死了。

所以,孙权被吓到了,直接就采用乾象历了。

曹睿刚刚继位,真是一副明君的样子,同时,因为曹睿对世家的人,放了不少的劝,也导致其对大魏统治力,更加稳固了,虽然可能股份掉了点。

曹操时期,世家与宗室是四六开,曹丕变成了五五开,曹睿就是六四开了。

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驻守在宛城,对峙陆逊的司马懿了。

要知道,自曹操时代开始,这是一个最大的先例。

世家真正的掌控了兵权。

……

武昌,吴王宫殿。

孙权对于孙登的文学是不怀疑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八年,但是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把孙权镇住了。

孙权还是很喜欢孙登之前作的“悯农系列”尤其是在与曹魏残酷的赋税面前。

“这第二首也不错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哈哈,吾儿,真是个仁君啊!”孙权当然高兴,这更加衬托出,东吴与曹魏之间对待百姓的差距。

孙权下令减免赋税,修养生息,在加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

百姓们惊奇的发现,自己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最起码,不担心饿肚子了。

孙权下令减免赋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相较于几年前,如今的粮食,似乎产量上升了一倍左右,而且通过孙登的奏折,孙权知道,粮食产量还会上升。

及时减免赋税之后,收到的粮食也比之前每年收获的粮食多。

所以历史上的今年,在大灾过后,孙权不但没有下令减少赋税,反而还加大力度,甚至还引起了陆逊的劝谏。

孙权无奈,只能用,“加大力度的原因不是因为享乐,而是为了北伐中原做准备,如果只是想要自保江东的话,也就不需要收如此多得税了!而且,提前收税,也好过要打仗的时候现收要好!”这才把陆逊安抚住。

不但如此,孙权还对陆逊说“我做错了,你就说,不要跟着我一起错下去,这是忠贞的臣子所做的,而不是谄媚君主。”

还好,如今并没有发生,反而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江汉平原的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兴旺起来。

孙登的“开元通宝”也开始在江汉平原地区流行起来,百姓多视之为重。

货币的流通,也是武昌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武昌地区有很多东吴的特产,种类繁多,孙登规定,只能用“开元通宝”购买。

当然对于国内也可以用汉五铢购买,但是必须足量。直百系列可不行。

诸葛亮可以做蜀锦的生意,孙登就敢做高端的生意。

同时,对于魏国的走私,孙登明面上打压,实际上确实支持,如此才有了快速发展的武昌地区。

货币与商品的流通,自然是催化剂,先进的锻造技术,导致开元通宝仿造的难度很大。

至于把开元通宝融化炼铜,拿是把裤子都赔进去。

就如同一张人民币,红色的那种,你把它泡水里,做生产纸张的原料,脑子指定是有问题。

很简单的一个原理,一枚开元通宝的实际价值,超过开元通宝本身铜料的价值,这就足够了,没有人会把开元通宝融化了练铜的。

至于武昌为什么发展的快?很简单,比如你是个卖凉粉的,一天卖十碗能回本,那么在一个县城里,你一天卖不动十碗粉,那么这个县城就一直不会有卖凉粉的人出现。

武昌就不一样了,你在一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卖出一百碗粉,哪怕是把成本抛下去,还是比小县城赚得多,你会不会长时间待在武昌?

在加上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百姓手上有了一部分富裕的闲钱,自然市场也会起来。

更美好的享受,谁不想要?先满足温饱,在奔小慷嘛!谁不想?

马斯洛的五种层次中,最下面一层,就是吃饱饭嘛!

然后开始上涨,人的**,无穷无尽。

就如同古文中说的“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呐?

孙权兴奋之后,还是看向诸葛亮写来的信。

此信上说,诸葛亮承诺将率领大军,先行北伐,希望孙权能够出兵进攻曹魏。

孙权等的就是诸葛亮的承诺,只要诸葛亮先一步北伐,那么东吴一定会跟在蜀汉的后面,北伐曹魏。

孙权又询问了诸多大臣,并且最后又亲自去看了下吕蒙,二人交流了很长时间。

最终孙权同意一同伐魏。

……

成都,丞相府。

诸葛亮看着孙权的回信,久久不语。

吴蜀结盟之后,第一次共同出兵不知会如何?

诸葛亮不知道,但是为了先帝的遗愿,为了蜀汉,他不得不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抬起头,看向璀璨的夜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天下又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