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加九锡?

诸葛亮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李严的上书。

巴州刺史,万万不可能,李严也正是知道诸葛亮做事严谨,所以又紧随其后送来了一封信,请求诸葛亮加九锡。

李严和诸葛亮的相争,是从蜀汉的调整开始的。由于当时蜀汉内忧外患严重,以至于连曹魏都认为,蜀汉将自行崩溃。所以曹丕做出了攻打东吴的决策。这一下子,所有压力就全集中在了东吴身上。

诸葛亮则敏锐抓住了这个时机,启动了跟东吴的和解和重新联盟。

孙权也意识到了,想继续玩下去,就必须跟蜀汉联盟,也不敢再奢望吞掉蜀汉了。随着蜀汉和东吴,重新取得联盟关系,显然李严镇永安,就成了“鸡肋”。

刘备托孤时说得非常清楚,让李严统内外军事,这相当于“蜀汉总司令”的角色,作战方向则是东吴。如今作战敌人成了盟友,李严这位蜀汉总司令,还在永安玩个啥?可若回到成都,李严也就相当于交出了兵权。

因为如今朝堂之上,是诸葛亮说了算。连皇上刘禅都认可,表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李严以及背后的东洲派被打压的死死的,至于益州派,更不用说了,多是些清贵、闲散之职。

同时诸葛亮也明白,轻易调动李严意味着啥。所以如何从新安排李严这事,就一直拖到曹丕去世,诸葛亮准备北伐之时才开始。即,如今北伐曹魏是国策,诸葛亮自然就需要独揽大权。于是诸葛亮给李严写信言明情况后,表示:想让李严协防汉中。

诸葛亮的这个安排并不过分,因为潜台词就是:来当我的副手,毕竟诸葛亮北伐,就是从汉中出发。如今两位托孤重臣齐聚汉中,诸葛亮是主政者,李严顺理成章就是二把手了。

但李严并不满足这个条件,以南中初定,东吴依旧需要防范为由拒绝交权。随后李严突然就来了一波诡异操作。再一次写信给诸葛亮,表示:您这么劳苦功高,堪为蜀汉顶梁柱,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认为,你诸葛亮如今应该加九锡了!

首先要解释一些,啥叫九锡!通俗来言,九锡就是皇上给臣子的最高规格待遇,完全可视为“二号皇上”。

所以就是权臣的一种象征,九锡也叫做九赐。九锡是皇帝给臣子的最高赏赐,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斧钺、秬鬯。

秬鬯就是一种美酒,据说春秋时期,还没有葡萄酒时,以秬鬯酒为最,尤其以楚国的秬鬯最为可口。

故而加九锡意味着啥,也就不言而喻了!在两汉和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加九锡,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王莽,他曾加过九锡,结果却推倒了西汉。

第二次是曹操加九锡,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曹丕推倒东汉——所谓汉朝亡于加九锡!

第三次是孙权,为了抵抗刘备东征,曾向曹丕称臣。曹丕也给了孙权这个待遇,结果却是肉包子打狗,孙权翻脸就不认账。

第四次是司马昭加九锡,成为了司马氏篡夺曹魏大权的标志**件。

明白了九锡意味着啥,咱再来看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是不是都感到了“此事必有蹊跷”?其中所蕴藏的含义太丰富了,甚至是怎么理解怎么对,诸葛亮很难给出无懈可击的回答。

其一:怒斥李严?凭啥!人家李严说了,是为了你好,你北伐不需要统一指挥,为此这才要调我入汉中了,而加九锡,便是最完美的结局办法。

其二:解释为什么不能加九锡?好,你诸葛亮就解释吧,本来是北伐和调李严入汉中的国之大事,一下子歪楼,变成了诸葛亮加九锡与否的,全民狂欢大讨论。

其三:不理睬?那更好办了,不是我李严不配合,而是你诸葛亮太高傲,你都不理我了,我凭啥还动窝——至于这里的兵卒,对不起,你诸葛亮也调不动!

等于李严用一个“加九锡”,就把皮球踢还给了诸葛亮。且风险度异常高,若诸葛亮处理的稍有问题,李严必会扑过来,这是谁都能预见的。

东洲派的首领李严和孟达一定不会放过此次机会,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发生蜀汉的内乱,若如此,诸葛亮也就不需要北伐了,回来守家吧!

……

“丞相,李严此计,狠毒不已,我听说成都此时暗流涌动,李严和东洲派的官员,已经隐隐约约将此时透露给百官及陛下,一不留神,就有滔天的祸患啊!这该如何是好?”

马谡已经在军帐内,急得来回走动了。

诸葛亮看向马谡,不由得轻轻摇动手中羽扇。

“幼常莫慌,李严此人,也就能耍些小手段了,且看某如何制之!”诸葛亮面带微笑,似乎早已有解决办法。

“丞相……”马谡紧张道,“大局为重!”。

诸葛亮点了点头,随即在马谡面前写了一封给李严的书信,须臾,信成。

“幼常且观之!”诸葛亮将信件交于马谡。

马谡接过信件,仔细的读了起来。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马谡看完,深受震撼,长长的喘了口气“丞相此情感天动地,如此也可以用此书信,堵住李严和百官的罪了!”

诸葛亮笑到“区区一封信,足以堵住衮衮公卿,不过还需要我再写一封,亲自上书陛下才是,此信交于李严,再将其子封为江州都督,如此李严才能来到汉中啊!”诸葛亮感慨万千。

“诺!”马谡自然是将这封书信,送给李严。

此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答李严书”据推测也正是此信,间接导致了诸葛亮不得不做出“出师表”来向刘禅表明自己的心意。

此信的直白翻译过来便是:我跟你李严也算是老哥们了,却总感觉咱俩不能进一步交心,了解。匡扶汉室这个理想,不仅仅是皇上大哥的,也是你的,是我的,是蜀汉所有忠诚志士者的。因此啊,在这个理想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太放肆,太过自我!

随后诸葛亮开始自谦,说啥自己的“东方下士”,由于跟着刘备,混成了如今的“禄赐百亿”。这么厚的恩德,我若不报答先主,还叫人吗?所以北伐,是不可更改的(潜台词,你李严必须听话),若北伐实现了匡扶汉室这个目标,别说九锡了,加十锡都不是个事。到时候,所有人都一起享受这荣耀一刻!

不得不赞佩,诸葛亮的这个回答,堪称太完美。

其一,直接表达出了对李严的失望,你可是托孤之臣,咋啥都想自己?

其二,阐述了为何北伐。这是我们的责任,咱哥俩是仅有的两位托孤重臣,就更应扛起这么大旗来。

其三,把加九锡这种带有谋权篡位的待遇,转变为“荣耀一刻”。也就说,加九锡不再是实锤的好处,而是理想完成后的象征。故而“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毛主义对于101的评价,也是用这首诗收尾的。

诸葛亮不是王莽,是周公,比周公还周公,既然如此,自然要对流言做出解释。

……

江州,李严的都督府。

李严喜好奢华,府邸自然华丽,庄严大气,不过此时李严的眉头在接到诸葛亮的回信后就皱了起来。

“唉!丞相真乃神人也!我不及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