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出师表

李严一见诸葛亮的来信,就知道自己的计谋破产了。

“唉,想当年哪怕姬旦与成王之间也似有矛盾,今日才知丞相是真人也!”李严看完书信,就知道只有诸葛亮在一日,东洲派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了。

李严也只能接受诸葛亮的认命,索性诸葛亮还把李严的儿子提拔了江州都督。

当然原来的永安都督也被诸葛武侯换成了陈到。

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人。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在小沛驻军。两年后,刘备投靠曹操,曹操让刘备担任豫州牧。

后来,刘备衣带诏事发,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和豫州牧期间,陈到投奔刘备。建兴年间,陈到担任护军、征西将军,被封为亭侯。

这也意味着,李严的永安军权被剥夺了,手上只有江州城里有几千人了。

诸葛亮曾对李严写信说:“兄嫌白帝守军并非精悍强壮,陈到所统率的则是先帝帐下的白毦兵,白毦兵是西方的上等军队。如果您嫌白毦兵数量少,当遣还部分江州兵,为镇守白帝增添益处。”后来,陈到逝世于永安都督任上。

不过很遗憾,陈到虽然在历史上评价颇高,却也被三国演义所无视,或许将某些功绩均给赵云,导致名声不显。

“赵云、陈到互为犬牙!”“陈到常亚于赵云!”陈到虽然受到刘备的重视,不过很可惜,并没有参与诸葛亮的北伐,而是困死永安,坐镇白帝城,据推测,死于公元247年。

诸葛亮所任用的核心,必然是,也只能是世家大族,要知道,马谡可是被向朗视作“圣人”的。

即使是最巅峰的魏延,也比不上杨仪的一句话,李严号称东洲派的领袖,命令也出不了江州一城。

泥腿子,终究是泥腿子,白毦兵最终还是不如无当飞军出名,陈到也终究落得个籍籍无名。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据说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就是陈到的白毦兵,拼死护着刘备跑回白帝城。

最终,陈到也终究困死在白帝城。

李严还是去了汉中,接受诸葛亮的认命,负责管理粮草督运。

至于成都,则交由蒋琬处理政务,董允、郭攸之等,处理宫中事物。

蜀汉现在终于可以拼尽全力北伐了。

……

汉中,蜀军大营。

诸葛亮正在凝思用笔,准备给刘禅上书,请求出师北伐。

诸葛亮沉思许久,还是落笔于纸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陛下,臣必定会报先帝之遗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心中默默想着。

北伐之举,蜀汉满朝文武,大多反对,只有诸葛亮一意坚持,毕竟“夏虫不可语冰”。

读诸葛武侯之《出师表》,不得不想起杜子美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又不得不想起刘禹锡之“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盖其心中,亦不无“江山靠谁守”之隐忧。其中况味,五味杂陈,难以言说。

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就已经无比推崇诸葛武侯了吗?

“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夫以千古以上之人之文,而能堕千古以下之人之泪,非神明之有相感哉?”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华夏五千年,三大感情共鸣之文章,仅此而已。

《出师表》为何知名度最高?

因为这篇文章是真的很好。文章优劣:一半在于形式,一半在于内容。

内容是核心:立意和主题。《出师表》的命题、三观和用途,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忠心耿耿,扬善斥恶,献身精神,为古今树立了榜样。当然了,不少中二病者有一颗强烈的叛逆之心,认为这是一篇迂腐文章。认为三观正的文章都是迂腐的。认为搬弄词句抖机灵的才算是好文。

可是,诸葛亮把他的话付诸于实践。这篇文章的目的和说明,他最终用自己的性命来落实了。这还不够吗?说什么文无第一的,你真的认为“出师表”和“洛神赋”一样?后者只能在文学界有一席之地!毕竟不是华丽辞藻的装饰,而是感情的共鸣。

《出师表》所表达的沉重责任和深情,以及它感人的心,早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有可得的读者心中。以情成文,所以感人;言行一致,行者至伟。

再说形式。出师表创作了不少成语。如:危急存亡、夙夜忧叹、妄自菲薄、计日而待、引喻失义、作奸犯科、不知所云、察纳雅言,等等等等。而文章字数,总计不过700余字。

诸葛亮拼凑了这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语组合。后来,它们被历代不断引用,逐渐成为成语。成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简洁准确。例如,这句话:他是一个大言不惭、好大喜功的人。共计只有15个字,但这个人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站起来了。

相反,如果你不使用这两个成语,而是列举具体的事情或解释来描述,你要用多少个字?此外,能形象生动吗?事实上,成语的特点是大多数文章所推崇的:用最少的字来表达说话人最想表达的内容。

而成语还不是该文的最大优势。前边刘、苏、王都评价了:《出师表》的杰出在于畅、简、通、达。整篇文章清晰、真诚,但不枯燥、不拖沓。

再说说文采不华丽的问题,用其时所谓才子来做对比,呵呵……三曹七子,够大牌了吧?人曰:建安风格。建安的脊梁是啥?是漂亮妖冶吗?恐怕曹老板会用枪戳死你。所谓建安风格:就是质朴有力,通俗明白。

曹操的《让县志令》和《出师表》类似,就是朴素流畅,刚健豪放。因为他们都是环顾世界的人,而不是为务雕虫的小丑。

就算用《洛神赋》的修辞去攻击章表的质朴。华丽的语言和朴素的语言有区别吗?只是款式不同、表达不同而已,文学常识啊——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有人用杨绛的散文去羞辱林徽因的诗歌。对不起,林徽因是个建筑师,好吧?请不要玷污你的偶像!

再举个例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几乎没有修辞。而古原、日落和黄昏,都只是简单的平铺景象,古诗范体会毫不犹豫地弃用。

但这几笔串联起来,却成功地点燃了悲伤的气氛,让人感受到衰落的无奈和凄凉。这,就是能让你对某些感觉产生共鸣的文章。他们可以描述出你想说而又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

判断一篇文章的形式是否是好的,不在于辞藻,而在于:用你的语言把他表达出来,然后再读,看是否仍然有原文那种由衷的、淋漓尽致的感觉。你就会知道这篇文章的“好”是否主要集中在形式上。

其实啊,你们也就知道个三曹、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你还知道什么?问问你自己!你读过多少首诗?七子有多少诗,七贤有多少诗?

祢衡的《鹦鹉赋》、邯郸淳的《抛壶赋》、樊琴的《定情诗》、吴质的《元城简》和《东阿书》你又读过了?然后,你就敢站出来胡说八道,批评先贤吗?

最后,陈寿在《三国志》里是这么评价的:怪亮者文采不艳者,臣以为,圣人周公与群下所誓亦然。亮之所言,皆凡人众士,故言不可及远也。然公忠之心,浮然文墨,足以彰显其人理。

有人嫌弃诸葛亮文字不够优美,他的讲话太四平八稳了。我觉得:那是由于他说话的对象是普通人,哪怕圣人周公也是这样。但诸葛亮的笔墨是用来展现诚实之心的。别人不是通过文章来卖弄的,由此罢了。

很快,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快马加鞭的传到了成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