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八章 皇帝的贡品和宫中饰物贾府照样穿用

作者:张凯庆

哆罗呢、洋缎洋绉是西方国家向皇帝进贡的贡品,“宫绦”是皇宫里的专用品,可贾府的人就敢穿用。

1.哆罗呢:

第四十九回: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宝玉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皮袄

子。

第五十一回:“凤姐又命平儿把一个玉色绸里的哆罗呢包袱拿出来。”

第五十二回:宝玉穿荔枝色哆罗呢箭袖。

哆罗呢,即哆啰呢。清朝初期、西欧国家使节来中国时,常向清帝进献哆罗呢绒。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十三年,荷兰国进物中有哆罗绒;康熙六年进哆罗呢和哆罗绒;康熙九年,洋国进哆罗绒;康熙二十五年,荷兰国进哆罗呢和哆罗绒;雍正五年,西洋国进大红哆罗呢;乾隆十七年进各色哆罗呢。西方传教士艾儒略所著《西方答问》卷上谈及西方土产时曾说:“至于蚕丝、棉花、花草诸果品,种种皆同。所异者如绒缎之类,有锁袱、多罗绒,有金银丝缎,一匹值一二百金。”乾隆年间,日本人泽元恺著汉文《琼浦偶笔》卷二记中国商人汪竹里语云:“近世大臣薨逝,朝廷有赐多罗被殡殓者,系西洋所贡,类如明镜。”又云:“呢即明镜也,唐山呼为哆罗呢,系西洋所产,故有番字识号。”

可见,哆罗呢是西洋人向清朝皇帝进贡的贡品,那贾府的人如何敢穿?

2.洋缎洋绉

王熙凤穿戴里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带“洋”字。书中直接描写王熙凤穿戴的大约有五处,送人衣物,间接写到衣物的主要有两处。其中第三回出场穿的是“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翡翠撒花洋绉裙”,第六回见刘姥姥的家常衣裳有“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第九十回,送给邢岫烟的衣物里又有一件“大红洋绉的小袄儿”。统计得带洋字的服饰打扮约占一半,这是王熙凤的典型特征。

洋绉洋缎:主要是指布料图案式样的舶来性。这些图案主要包括西番茄莲,紫藤,蔷薇等。在花朵花枝画法上带有典型或部分西洋风格,一般比较丰腴饱满,大气奔放,明显受到同时代西洋洛可可艺术的影响。这种舶来性与康熙雍正年间的珐琅画(最初的珐琅画很大一部分由法国意大利传教士与中国艺人合作完成。)以及雍正乾隆期间的家具图案相呼应。(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洋缎洋绉更多的体现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入驻,以及由舶来品的高价位所呈现的奢靡宫廷风气。康雍乾时期,洋缎洋绉基本都是各国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第十六回: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有人解释说,因为王熙凤的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总署,所以,她家里才有那么多洋货。可那洋缎洋绉是各国进贡朝贺的贡品,向谁进贡朝贺?当然是向皇上进贡朝贺。“贡品”指古代臣民或属国贡献给帝王的物品。

“进贡”一词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帝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附属、附庸国之间的贸易形式,各政权或民族带来本地区的土产方物进献给皇帝,谋求政治上的依托与援助,并获得物质利益。

朝贺指朝觐庆贺,谓臣子朝见君主。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唐韩愈《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明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羣臣诣奉天殿朝贺,礼成,即诣文华殿朝贺皇太子。”《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以十月朔为正月,朝贺皆于是月。”

各国进给皇上的贡品王熙凤就敢穿,你说王熙凤是什么人?

3.宫绦:

第三回:王熙凤“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第三回:宝玉“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第四十九回:“﹝湘云﹞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

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中间用绳子,两端系有玉佩,金饰,骨雕,中国结等重物,尾端有流苏。

宫:封建时代专指帝王的住所,宫绦是宫中特制的丝带,是皇宫里的专用品。

可是,宝玉、熙凤和湘云就敢系皇宫里的专用品宫绦,由此可知,他们是什么身份。

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王熙凤、贾宝玉、史湘云腰间都没有宫绦,明显和小说里的描写不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