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六十七章 元春之曲道出那拉皇后的结局

新话红楼 第六十七章 元春之曲道出那拉皇后的结局

作者:张凯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3:06 来源:笔趣阁

作者:张凯庆

一.元春判词的预兆

在所有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应该说贾元春的判词是最明确、清晰而完整的。这是因为贾元春身在皇宫,是贾府一位非常重要而又难以细细加以描写的人物,因此,元春的判词几乎涵盖了她的一生,非常具体,当然也包括了她的死亡方式。

元春的真实命运,前八十回里,作者交代得很清楚。她被归入太虚幻境中的“薄命司”,寓意境遇凄惨。

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有一幅象征元春命运的画。画上有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其判词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弓乃“宫闱”之“宫”的谐音,香橼谐“元春”的元字。香橼是柑的一种,外表有耀眼的黄色光泽,闻着很香,可供玩赏,但其果肉苦涩。宫中香橼乃元春宫廷生活的写照。

1.二十年来辨是非

元春是那拉皇后的化身之一,那拉皇后入宫二十多年来,对宫中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是是非非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

2.榴花开处照宫闱

所谓“榴花”,石榴花也,榴花似火,故用“照”字。以石榴花所开之处使宫闱生色,喻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北史》记载:北齐安德王高延宗称帝,把赵郡李祖收的女儿纳为妃子。后来皇帝到李宅摆宴席,妃子的母亲宋氏送上一对石榴,取石榴多子的意思,表示祝贺。那拉皇后恰恰是多子女的皇后,她虽然33岁才生子,但她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清朝从皇太极到乾隆这五代皇帝的后妃嫔共计85人。其中没生育的有18人,生一个子或女的有40人,生两个子女的有9人,生三个子女的有10人,生四个子女的有5人,生六个子女的有3人。可见,那拉皇后共生了三个子女,多子女非“虚话”,是名副其实的“榴花开处照宫闱”,但不幸的是,她的一儿一女先后夭折,她的儿子永璂也只活了24岁。

3.三春争及初春景

元春判词中的“三春”应该理解为“春三”,即春天的三月。春天的三月是富察皇后的死期,富察皇后死了,乌喇那拉氏才有机会当上皇后。“初春”是指那拉氏被册封皇后的情景。在这一句旁有脂批[甲夹批:显极],意思是,此时那拉氏的地位显赫至极。但是,你这初次被封的继皇后怎么能和“春三”死去的先皇后相比呢?

4.虎兕相逢大梦归

《红楼梦》抄本只有杨藏本和己卯本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其他抄本都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己卯本上面后来也有人改了。杨藏本前八十回中有十五回是据程高本抄配。另各册起首或末尾佚去数页,由杨继振据程甲本抄配。余六十余回根据早期脂本过录后,又用墨笔删改,文字与程高本同。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一回据程乙本抄录。杨藏本是个百衲本,至少有四个底本。而己卯本的抄主是怡亲王弘晓,所以,己卯本是最可信的,其余抄本都被篡改过。

虎既是猛虎,兕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类似犀牛的母兽!虎兕这两种凶猛的动物相遇,恶斗是不可避免的。大梦归即表示生命的结束!“虎兕相逢大梦归”的意思很明确:当虎、兕两种猛兽相逢决斗时,也是元春生命的终结!而“虎兔相逢大梦归”的意思就让人大惑不解了,为此,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释。

笔者认为:“虎兕相逢大梦归”寓意是:“虎”指乾隆,“兕”则指那拉皇后,伴君如伴虎,那拉皇后这只母兽,本不是良善之辈,但她不自量力,焉能斗得过乾隆这只猛虎,所以,才“大梦归”啊!

二.元春之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喜荣华正好:那拉氏都被册封为皇后,尊贵显赫,风光无限,荣华一时。

恨无常又到: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地狱里索命的小鬼。这里的意思就是说,那拉皇后在她正享荣华富贵的时候却因突然的变故而被夺去生命。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对被打入冷宫、病入膏肓的那拉皇后来说,死期已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千秋帝业,一切皆是过眼云烟。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那拉皇后是被乾隆从京杭大运河用龙舟送回京城的,此一送,那拉氏的锦绣前程皆化为乌有。河水荡悠悠,芳魂亦难留。

望家乡,路远山高:乌喇那拉氏属满洲镶蓝旗,被册封为皇后后被抬为正黄旗,世居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松花江流域、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双阳县境。皇后的家乡距离京城当然是路远山高了。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最后两句暗喻那拉皇后告诫亲人们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远离皇宫,远离官场;因为她的遭难,必将牵连到她的亲人们,所以,亲人们“须要退步抽身早!”脂砚斋也惊呼:[甲夹批:悲险之至!]

三.树倒猢狲散

那拉皇后对亲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她的家族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满洲镶蓝旗抬入满洲正黄旗。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十五谕曰:“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讷苏肯是那拉皇后的侄子,此时那拉皇后之父兄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由皇后的侄子袭了爵。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那拉氏册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赐给那拉皇贵妃的侄子讷苏肯官房一所。当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后,讷苏肯也“以罪”被削侯爵,他的承恩侯生活也到此为止。之后,讷苏肯被降为蓝翎侍卫,正六品,乾隆赐给他的官房也被收回。那拉皇后的家族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被降回原旗,还由世管佐领降为公中佐领,由九额驸扎兰泰管理,之后世袭的佐领也没有了。更加悲惨的是,他的儿子永璂也受到牵连,生前连个贝子也没捞着,24岁就一命呜呼了。那拉皇后家族的一切荣耀都是因为她是皇后带来的,既然皇后废了,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由此可知,作者以元春之死,暗示了那拉皇后的命运,让人们从贾府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皇宫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四.红玉、熙凤、探春、湘云、元春和香菱等人的联系纽带

综上所述,林红云、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薛宝钗、贾元春以及香菱等几个人,隐写的是乌喇那拉氏不同时期的形象,这几个人看似没有关联,其实他们之间有巧妙的纽带予以相连。

林红玉:“通灵神玉也遭尘败”,她就是青埂峰下化成红玉的顽石;王熙凤是“从警幻案下所来”,“你也玉,我也玉,”把红玉和熙凤联系起来。

熙凤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

熙凤的家族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湘云的家族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小说作者文采飞扬,惜墨如金,如是描写两个人,绝不会使用同一个词,在如此重要的地方,两次出现“末世”和“金陵”,寓意深刻,绝非偶然。“末世”一词将熙凤和探春连在一起,“金陵”一词,又将湘云与熙凤连在一起。

探春画“大海中的孤船”,湘云曲中有“水涸湘江”一词,“大海”和“湘江”将探春和湘云连在一起。

宝钗有金锁,熙凤有金项圈、湘云有金麒麟,“金锁”、“金项圈”和“金麒麟”将宝钗、熙凤和湘云连在一起。

元春“榴花开处照宫闱”;探春、宝玉在石榴树下话衷肠;史湘云和翠缕石榴树下论阴阳;“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石榴”是多重暗喻法,“石榴”将元春、探春、湘云和香菱紧紧连在一起。

“红玉”、“末世”、“金陵”、“水”、“饰物”和“石榴”是几人之间的联系纽带。由此可见,红玉、熙凤、探春、湘云、香菱和宝钗实为一人,都是那拉皇后之化身。

《红楼梦》作者为了将乌喇那拉氏的经历交代清楚又不露马脚,真是绞尽脑汁,大费周折。红玉、熙凤、探春、湘云、元春和香菱,各有各的作用,几个人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是暗线相连,环环相扣,读者须剥丝抽茧,寻迹追源,方能看穿其中之奥秘。

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而脂砚斋生怕读者陷入**阵中,每逢关键时刻即以指点迷津,作者和批者好苦心思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