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八十三章 贾府三过中秋衰颓凄凉 暗示两位皇后不幸命运

作者:张凯庆

黛玉和湘云的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很多人认为作者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酒宴上,大家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贾母为此长叹。宝玉因晴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桂花阴里却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贾府里已现一派衰败的景象。在这“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的情况下,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湘云前来相慰,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其寂寞情景,可想而知。

1.湘黛联诗“十三元”韵

第七十六回: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黛玉笑道:“咱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湘云道:“限何韵?”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

这是第四个“十三”,这个“十三”则是黛玉即富察皇后的死期。

小说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黛玉之死,但是,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在大观园内点了四出戏,其中第四出是《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牡丹亭》原著中没有《离魂》,脂砚斋提到的《离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这一出在《牡丹亭》原著中是第二十出,写丽娘去世,所以脂砚斋说“伏黛玉之死”。

《离魂》第四出中有唱词道:

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刘心武先生认为《离魂》最后两句说水里面的荷花,就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后是沉湖仙逝,从而最终含恨“冷月葬花魂”。

富察皇后恰恰死于运河水面的龙舟上,与《离魂》中“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是一致的。

2.黛玉的死期

关于黛玉的死期,很多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死亡时间是在春末,其证据就是黛玉的诗作《葬花吟》和《桃花行》,诗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笔者赞同红学家的观点,即黛玉死于春季,死因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

作者描写黛玉“偿还泪债”,“泪尽而亡”,是在暗写富察皇后屡因丧子之痛,“泪尽而亡”,同时也暗喻富察皇后对乾隆皇帝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之情感激涕零,因此化身“林黛玉”下界,以泪水偿还乾隆的“情债”。

因此,第四个“十三”,暗示的是富察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那么,黛玉和湘云联诗的中秋夜必是乾隆十二年的中秋,第二年的春三月,则是黛玉的死期,亦即富察皇后的死亡之日。

3.“芙蓉之神”正是“花魂”

小说作者把黛玉之死隐写到晴雯身上。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不仅眉眼像黛玉,连脾气性格也像黛玉。

第七十八回,宝玉在园中池边,忆起晴雯,伤感不已:

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

因而做了一大篇诔文挽词,弃泪而悼。

晴雯之死,实际上暗示了黛玉之死,而黛玉隐写的正是富察皇后。

我们再看看富察皇后死后,乾隆所作的祭文:“……尚忆宫廷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朕为欷吁而悚听。谓两言之征信,传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为先,而四德唯贤兼备。倘易名于他日,期纪实于生平。岂知畴昔所云,果作后来之谶。在皇后贻芬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诺。兴怀及此,悲恸如何?”

宝玉悼晴雯之诔文,难道不是乾隆悼富察皇后之祭文吗?

小说中描写晴雯是在重病与忧愤交迫中死去的。最初的病源是在一个寒冷的夜里想吓唬外出的麝月,于是单衣出门感染风寒。拖延了很久才勉强治愈,却落下了病根。后来由于率真张扬和“风流灵巧招人怨”为上下所不容,旧病复发之际,又在构陷和谗言中含恨被逐出贾府,得不到亲人关爱,最终凄惨离世,死后被焚化,连棺椁都没有。看她的症状,应该是死于伤风后恶化导致的肺结核,也就是王夫人所说的“女儿痨”。

但小说中写金钏受辱,投井而死影射的是林黛玉的命运,王夫人等人觉得林黛玉风流,不像薛宝钗那样稳重。金钏有很多地方又与晴雯非常相似。金钏对宝玉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意思是黛玉是宝玉的,别人无可奈何。金钏跳井正应了“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金钏投井而死暗喻的是林黛玉死于水里。

这样一来,答案就有了:金钏=晴雯,晴雯=黛玉,黛玉=富察皇后,作者为了把富察皇后之死隐写入小说中,真是煞费苦心。先写金钏投井而死,宝玉在熙凤生日当日出城到水仙庵焚香祭奠,“含泪施了半礼”,并无一句祭言,茗烟机灵,道出宝玉的心声。再写晴雯病死,宝玉于园中池边做一大篇芙蓉诔,弃泪哀悼,“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宝玉这篇诔文,实为悼念黛玉而作。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黛玉抽到的签是芙蓉,可见,宝玉悼晴雯之芙蓉诔实为黛玉而作。脂批说的非常明白:[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至于黛玉之死,前八十回并未提及,实为不写之写,因为作者已经写出了黛玉的死因、死期和死地。死因是丧子之伤,死期是第三个中秋节的第二年的春三月,死地是水里。而富察皇后正是死于春三月运河水面的龙舟上。

4.妙玉续联“十三韵”

黛玉和湘云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被妙玉打断,妙玉接着续联。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黛玉和湘云联诗是“十三元”韵,妙玉的续联恰好也是“十三韵”,这是第五个“十三”。这个“十三”又暗示什么?

富察皇后死后,乌喇那拉氏于乾隆十三年七月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就是妙玉续联“十三韵”的真正寓意。

冥冥之中,仿佛一切都是上苍的安排。乾隆和两位皇后的一生神秘莫测,极富传奇,由此,才催生了伟大的作品《红楼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