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九十五章 百年“红学”起纷争 曹雪芹竟然遭质疑

作者:张凯庆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红学界众说纷纭,争论已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红楼梦》第一回因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之文,于是,人们将《红楼梦》作者和曹雪芹联系起来,在红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分支——曹学。

“曹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1715年或1724年——1762年或1763年或1764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其根据是敦诚、敦敏和张宜泉关于曹雪芹的诗。而把曹雪芹定位于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人的唯一根据是:敦诚《四松堂集》之《寄怀曹雪芹霑》里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曹学”派的考证似乎很有根据,但是,无论是敦诚、敦敏关于曹雪芹的诗中的“霑”字,还是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都存在着谁也无法说清的疑点。敦诚《四松堂集》和敦敏《懋斋诗钞》确实是乾隆刻本,但作为学术研究的证据是有严重缺陷的。

1.“曹霑”质疑

涉及曹雪芹的诗,敦诚有诗五首,短文一则:《寄怀曹雪芹霑》、赠曹芹圃(雪芹)、《佩刀质酒饮》、《赠曹雪芹》、《挽曹雪芹》(二首),其余四首均称其友人为“雪芹”或“芹圃”,唯独《寄怀曹雪芹霑》多出了一个小字体的“霑”。敦敏涉及曹雪芹的诗,计6首,《赠芹圃》、《访曹雪芹不值》、《题芹圃画石》、《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独有《可知野鹤在鸡群》的说明中,多出了一个小字体的“霑”。

据很多学者考证,从敦诚、敦敏的诗来看,曹雪芹和曹芹圃是同一人,雪芹、芹圃是名、字、号,无从得知,敦诚、敦敏均称其友人为曹雪芹或曹芹圃,但从没有“曹霑”这个称谓。

敦诚《四松堂集》中《寄怀曹雪芹霑》一诗,“寄怀曹雪芹”五个大字是竖写的,字号大,而“霑”字是个小字,偏离那五个大字。

《寄怀曹雪芹霑》底本钤有小章“刻”字,证明这是刻本的付梓底本。可见《四松堂集》在刊刻的时候,是经过付梓刊刻的人做了手脚的,这个小字体的“霑”是后人另加上去的。这究竟是何人所为?加此“霑”字是何用意?无人能解释清楚。

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与曹雪芹相关诗有四首,其中《题芹溪居士》一诗中自注:(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据陈林先生考证:南京一位自号“孤鸿道人”的匿名文物专家在网络论坛上公开指出,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姓曹名霑”句中的“姓”字、“其人素性放达”句中的“其”字,上下两横分别站到了刻本的栏线上,这在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断定两条题注必定是后人钤盖作伪。“孤鸿道人”的这一判断,当然还有其他旁证的支持,即书页的装裱顺序问题、诗句的情理乖谬问题等。

陈林指出:“其人素性放达”之“其”,末笔长捺的出锋原本明显跨过了栏线——这是诗注后加钤印作伪的明显证据——影印本显然刻意修图掩盖了这一事实。

敦诚敦敏和张宜泉诗中曹霑的“霑”字,有着谁也说不清的疑点,根据严重涉嫌作伪的诗注来判断“曹雪芹”的身份,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2.织造世家出身的依据更不可靠

敦诚《寄怀曹雪芹霑》里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也大有问题。胡适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九日日记中记载:“今天松筠阁送来《四松堂集》一部......此本是最初的稿本,上有付刻的校记,删节的记号......‘扬州旧梦久已绝’,绝作觉。下帖一笺云:‘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四松堂集》写本前面有纪昀和敦敏的序,写明是嘉庆元年(1796年),这足以证明这个写本至少是在敦诚死后5年才出现的。由此可见,“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句话并不是敦诚诗中的原文。不仅曹霑的“霑”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其织造世家出身,也是靠不住的“笺条”贴出来的,并非敦氏兄弟作品原璧。至于这些“挖改”、“笺条”系何人所为?什么时间搞的?这么搞的目的是什么?至今也无人能够说清楚。由一粟编著的《红楼梦卷》卷一谓:《四松堂集》抄本,也没见这么一句自注。周汝昌先生对此的解释是:此盖刊书者宜兴所误加。既然是刊书者误加,那么,曹学派又是根据什么得出“曹雪芹”就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后人的结论呢?一位署名“温外姓”的学者,在网上发文,举出大量证据,指出《四松堂集》付刻底本是胡适伪造的,“霑”字和“笺条”都是胡适所为。

“曹学”考证派视如珍宝能够证明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铁证就是所谓的“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疑点,那么“曹学”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3.《四松堂集》的纪年问题也疑点重重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认真查核《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后发现,书中关于纪年有多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在诗题下有明确的纪年,如《农家乐》、《雨中泛舟》题下有丙子和癸巳的纪年;《北寺腊梅嵩山日使人探之,今春稍迟,至仲春下浣始放,因相约入寺,上人万钟置茗饮共赏其下,且拈春字韵索诗,即书以寄谢》,题下有辛丑的纪年。

二是诗题本身即含纪年,如《癸卯正月初十日,乾清宫预宴恭纪二首》,《辛亥早春与鲍琴舫饮北楼,其友王悔生、恽简堂、张皋文为不速之客,琴舫有作,次韵二首》。

三是很多诗题下的小字纪年,在刻本上都已加删除。尽管底本上未加删除符号,但付刻时也作删除处理。

四是题下原有小字纪年,编定时在纪年上贴小白纸片盖住,表示删去纪年。如《南村清明》题下原有小字癸未,《送李随轩廷扬编修之任粤东二首》,题下原有壬辰纪年,编定时题下的纪年都被小纸条贴盖,经揭去纸条,才能看到下面被覆盖的字。又如《挽曹雪芹》一首,题下原有甲申两字纪年,付刻前又用小纸片将甲申两字贴盖掉,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干脆在题上加了,表示删去此诗。

社科院图书馆也藏有《四松堂诗钞》抄本一册,确是乾隆抄本,内有这首《挽曹雪芹》诗,题下甲申两字未删,但此集未抄完,所以此本是未定本,故甲申两字未删。

五是题下纪年用墨笔圈去,如《清明前嵩山庭中梅花盛开相招因事不果往,记去春主人置酒,蒋银台螺峰,朱阁学石君王员外礼亭,方水部仰斋,暨予兄弟俱在座颇为一时之盛,倏忽一载矣。即次荇庄看梅原韵却寄二首,且冀补嘉会云》。题下原有丁未纪年,编定时用墨笔圈去。又如《南溪感旧,记乙未初夏同墨翁、嵩山于此射凫叉鱼,倏尔十三年矣》,题下有戊申纪年,被编者用墨笔点去。

据冯老考证,刻本《四松堂集》,除上述诗题上含纪年的二首外,其他所有的纪年都被删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要的变化呢?冯老认为:“《四松堂集》并不是真正严格编年的,大体编年还可以这样说,但并不严格。所以敦敏在编定此集时,感到并非严格编年,因此把有关纪年的文字全部去掉,以符合实际情况。由此,我们对《挽曹雪芹》诗下的甲申两字被贴条删去,也不能不审慎思考。”

《四松堂集》里各诗的明确纪年根本无法确定,后人根据敦敏删除的纪年考证“曹雪芹”的卒年就成了空中楼阁。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敦诚敦敏,还是张宜泉,虽然在诗中提到了曹雪芹,但是,却没有关于《红楼梦》的只言片语。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者堪称旷世奇才,可是,除了一本《红楼梦》,作者再没留下任何一部作品,这本身就极不正常。如果曹雪芹真是《红楼梦》的作者,对于这样一部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作为他的好友为何只字不提呢?

本章参考资料:

好搜百科:

刘恒义《技术合成手段炮制出的“曹雪芹”和千疮百孔的自传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