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02章 二月祠太社1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02章 二月祠太社1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0:00:25 来源:笔趣阁

转眼又是两日过去,今天二月初二,祠太社之日。这一天,对时下的百姓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因为在这一天,不仅要祭祀太社,还要祭祀祖先。人们在这一天还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寄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后世人,吴咏根本没有见过祭祀太社的场景,而他翻遍原身的记忆也没找到相关的经历。至于为什么这样,吴咏倒是知道缘由,因为祭祀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身体有缺陷的人是不能参与进来的。

吴咏只好自己翻阅资料,又拐弯抹角从卓文宣口中得知一些细节,这才对二月祠太社有了一定了解。

原来这太社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原为祭祀农神、土地神及五谷神的庙宇,不过只是皇家专祀,历代帝王都把其作为国本精神的象征和彰显国之根本。

等到西汉初期,朝廷为了安民和休养生息,便开始大肆兴建后土祠,这时祭祀太社才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而由于太社的兴起,祖宗祭祀也由以前庙祭转变成墓祭。

因此二月祠太社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祭祀太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部分则是祭奠先人,祈求祖宗保佑,子孙昌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土地庙虽然还有两三座,但也只有寥寥几座,并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此外,在不同的史料中,也有不同的记载。

这时还没有清明节祭祖一说,反而是在祠太社之日,去到先人坟墓前修葺一番,顺便祭奠一下,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做法。

所以二月祠太社对于时下的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需要准备的事情有很多。

就拿吴咏家来说,这两日一家人可是忙得晕头转向。不仅要将家里各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将家中的家具擦拭一遍,然后摆放齐整,这还不算完,家里的各种炊具也要清洗一遍,最后还要准备祭品。

这时的祭品也是令吴咏大开眼界,竟然是韭菜和鸡蛋,只不过要经过精挑细选。韭菜要挑选根茎粗壮的,鸡蛋要选大个的。

做完这些,还要梳洗打扮一番,准备好干净的衣服,来表示对神明和祖先的恭敬,而且还有一堆的规矩要遵守。比如祭祀当天不能吃饭,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要先让祖宗们吃饱,只有在祭祀完成之后,才可以吃饭,以示对先祖的尊重。

这不,一大早,郭氏就将家里的孩子们都喊起来,一边帮她们整理穿戴,一边给她们灌输各种祭祀规矩。尤其是吴咏被郭氏耳提面命好几遍,惹得一众姐妹咯咯直笑。

“阿兄真是笨哦,这些规矩都不知道!”

郭氏也忍不住笑出声来,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她们还只是个孩子,这样虽然不懂规矩,但是也没什么,等她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现在太过严厉,反而会有点拔苗助长。

就连老夫人今日也是起了个大早,盛装打扮一番,准备和大家一起去祭祀。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祠太社的时候,吴家三人因为吴咏的关系,只能眼睁睁看着别家的热闹景象。

现在要说谁最受复望里的乡亲欢迎,非吴咏莫属。别看吴咏年纪不大,但却很受尊重。

自从吴咏恢复正常后,不仅教大家做太虚吃食,让大家这几日都赚了不少钱,还让复望里得到五姓家主的重视,这不,今年的祠太社之日,有很多乡亲都被五姓主家邀请参与祖祭,这在以往他们是没有资格参与的。

所以等吴家一群人来到广场时,这里早已站满了人。他们互相打招呼,嘘寒问暖,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今日的祠太社。

这些人看到吴家老夫人,纷纷上前打招呼。

“几日不见,老嫂子的气色看起来好多了,这就是所谓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吧!”

“我还以为叔母今日不来呢,正打算让我家小子去喊一声,没想到叔母就来了,人真是禁不住念叨呢。”

“婶母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现在吴咏这么出名了,以后就等着享福吧!”

老夫人脸上带着微笑,一一回答着他们的问题,所以导致一行人的行走速度非常缓慢。

还是何叶比较眼尖,一眼就看到人群中的卓文宣一家,便拉着妹妹何叶以及何大妹一起去找卓婧、卓姳两姐妹玩耍去。

这才几日的工夫,几人已经相当熟稔了。她们有说有笑,互相打招呼后,便挤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一些悄悄话。

郭氏担心她们的安全,便带着众人一起跟了过去。

卓文宣看到众人到来,赶紧跟老夫人行礼,还嘘寒问暖道:“伯母也来了,身体可是全好了?”

老夫人笑了笑,“前些时日多亏有你在,不然我们这个家早散了。我现在的身体好多了,也多亏了近来有郭氏的看顾。”

“伯母这样说,文宣真是羞愧,当年如不是文广兄的救命之恩,也不会有我现在的成就。”卓文宣急忙说道。

“过去的事都让它过去吧,这些年你也不容易!”

两人又说了一些以前的事,都是感慨万千。

这边李氏也拉着郭氏问东问西,两人也不知说些什么。不时指着吴咏掩嘴轻笑。

吴咏则是悄悄靠近何莲,凑近她的耳边,小声问:“阿姐,为何祭祀要用到韭菜和鸡蛋?这是有何典故吗?”

何莲侧脸看他一眼,轻声道:“我也不是很清楚,只在《礼记·王制》看到过记载: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

吴咏低头思索一阵,感觉还是没有任何头绪,便不再想这事,反正知道春天的祭祀要用韭菜和鸡蛋就可以了。就像后世人,祭祀要烧纸钱一样,时下的人们祭祖,要给祖先吃韭菜鸡蛋。

这个小插曲,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的注意力此时都集中在祠太社上,虽然说话聊天,但眼睛却是一直瞄着太社那边看。

这时一群壮汉抬来一张崭新的供桌,放在太社前面。知道祠太社要开始了,人们说话的声音也逐渐小了些。

说是太社,其实就是厚土社,里面只有厚土娘娘一人的雕塑。

突然人群一阵躁动,吴咏跟随众人的目光向前看去,原来是朱里典和李田典到了。

只见朱里典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在各种五谷杂粮。而朱里典则是抱着一个大酒坛,不用想里面一定是装着酒。而广场上的之所以躁动,也是因为这酒香。

要知道这酒可是好东西,平常百姓也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品尝一口。平日里粮食都不够吃的,怎么可能去酿酒,更何况酿酒的酒曲是官府垄断,想要酒曲要先到官府报备才行。普通百姓就是有钱,也根本不可能买到酒曲。

那有人就要说了,我不酿酒,我买酒喝总行了,那也不行。

《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这也是从法律上禁止"群饮酒",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禁酒令之一。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人喝多了闹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造成粮食的浪费。

像吴咏前几日,本来只想喝一口,没想到一时控制不住就多喝了几口,醉倒了,惹得家中姊妹嘲笑他好几天。

想到这些,吴咏不自觉舔舔嘴唇,他没想到这时的酒真跟琼浆玉液一样好喝,完全没有后世那种辣嗓子的感觉。以后谁要再跟他说蒸馏酒好喝,非要唾弃他一脸不可。

自从喝过一次之后,吴咏是久久不忘怀。若不是郭氏将剩余的酒藏得严实,那小半坛酒,早被他喝光了。

吴咏脑海中想着这些有的没的,眼睛却一直盯着前面看。他知道今天祠太社之后,便会分酒喝。

这会随着五谷杂粮及酒水被端上供桌,朱里典又点燃一把香,插在香炉里。

这时人群自动安静下来,面上都显得有些庄严肃穆,就连孩童们也不再嬉闹,安静地待在父母亲人身边。

“跪!”随着朱里典一声大喊,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跪在地上。

“拜!“朱里典又是一声大喊,众人瞬间跪伏叩首。拜完之后,又拜了一拜。

“今日祠太社之日,我朱昮身为复望里的里典,带领复望里全体乡亲,叩拜厚土娘娘,祈求我复望里今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起!“三叩九拜之后,朱里典抬头道,众人纷纷起身肃然而立。

这种的祭祀,虽然规模不大,但仪式感很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也只有朱里典这种经常主导祭祀的人,才能顺利完成所有流程。

这时李田典说话了,“各位乡亲,今日祠太社之日,我等要忆苦思甜,不忘苍天眷顾之情。一会分酒的时候,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酒量估算一下,勿要多喝,别到时候喝醉了,弄起事来,丢了颜面。”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本沉重的心情,也因为这一笑而一扫而空。

“开始分酒”随着朱里典一声吩咐,众人轰然叫好,各家户主喜气洋洋地拿陶碗走过来。

其实李田典的话完全就是多余,一家最多分一碗酒。每家多则十几人,少做五六人,一碗酒能有多少,也就一人一口,怎么可能会喝醉。

这时的酒就跟后世的饮料差不多,不仅大人喜欢喝,小孩子也喜欢。毕竟带点甜味的东西,一般的百姓子弟,平常极少喝到。

就这样,各家都领到一碗酒,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抿一口。

当然吴咏家也是一样,等他端来酒,先给祖母和母亲喝一口,然后一众姊妹跟何大妹都各抿一口,最后剩下的,都被他笑纳了。好在剩的不多,这次倒没喝醉。

一开始的时候,气氛还算不错,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但有人喝着喝着,便开始引吭高歌起来:

春社无雨莫种田,秋社无雨莫种园。

处暑荞麦白露菜,头伏芝麻二伏瓜。

清明种尽茄瓜苋,谷雨播尽早禾秧。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

……

完全没有什么节奏感,吴咏皱眉听了一会,感觉这与其说是歌,还不如说是关于时令的谚语。

 他不喜欢,不代表其他人不喜欢。只见随着这人的歌唱,其他人也跟着高声附和起来,不仅男人们如此,甚至妇人孩童也跟着唱起来。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仿佛放下了身上的包袱,开始尽情地释放着自己。

吴咏不明白这种感情,但当他跟家人们一样,尝试融入其中时,便发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精神,也是一种前人总结的智慧。

这时吴咏好像有点明白祠太社的意义了,这不仅是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做人要顺应天意,要懂得敬畏自然,不能狂妄自大。

大人倒是不知疲倦,唱的了一遍又一遍。少年人呢,心思活泛,跟着唱了一会,便感觉枯燥乏味,开始追逐嬉闹起来,大人们此时也懒得去管他们。

今日很多孩童也跟吴咏一样,穿了新的服饰。但他们又没有吴咏那样的成人灵魂,懂得隐藏,于是便开始得意地去显摆了。

这就导致许多孩童聚在一起,不停争论谁的衣服好看,谁家阿母针线缝得好。

就这样吵吵闹闹,等祭祀仪式告终,已是晌午,早起的众人全都疲惫不堪,吴咏都感觉自己快要站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