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83章 咏鹅和悯农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83章 咏鹅和悯农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吴咏看了看卓文宣,见他正盯着自己,等着回话。转头又看了看何莲和成昭,见她们好像也是这个意思,让自己去跟一群刚蒙学的童子去背诵《急救篇》,不禁头疼起来。

他虽然对这时的蒙学内容不怎么了解,但不代表他要跟着一群童子,从零基础开始学啊,这要是天天让他跟着那群**岁的孩子一起蒙学,还不得疯掉!

他之所以来蒙学学堂,并不是真的想在这里和其他孩童一样,每日过来学堂蒙学,而是来看看这汉代的学生都学些什么内容,还有就是来学习写繁体字。

在后世用惯了简体字,虽说大学时选修古汉语,繁体字也大都认识,但是真要写起来,肯定还是有些问题的,一提笔肯定会下意识的去写简体字。

这些都要慢慢修改,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潜移默化,养成写繁体字的习惯,这学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卓文宣让他从零开始学,这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可不想浪费时间去学这些。

但卓文宣也是好心,吴咏也不想直接就拒绝,省得他难堪,于是斟酌一下,开口说道:“叔父有所不知,侄儿虽然并未就读过蒙学,但神游太虚时,也时常在学堂听课,所以一些基础的知识,侄儿还是懂得。而且侄儿还要跟太守救济流民,也不能天天在学堂蒙学。”

吴咏的话还没说完,卓文宣便打断了他:“你现在年纪还小,正是读书的年纪。救济流民自有官府中人组织,你可不能因为这个,而放弃蒙学,知道吗?”

吴咏皱了皱眉头,语气有些不耐烦了:“叔父,我不是不蒙学,而是没有必要去学这些基础的知识,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读蒙学,不如多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卓文宣脸色微沉,开口教训道:“放肆,谁跟你说蒙学是浪费时间?蒙学的宗旨是教人学习正直的本性,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而立于社会,获得做人的道理。

正所谓‘学无止境’,你虽然在太虚仙境学过一些知识,但这又不妨碍你蒙学。

岂不知读过书的人就是比没读过书的人更有气质更有涵养,而读过很多书的人,也一定比只是读过书的人要懂的更多,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解也一定要更加深刻。

你要知道,‘学然后知不足’这不是玩笑话,我活这么多年来,切身实际地感受到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

不要以为你神游过太虚,就可以诋毁看不起蒙学。虽是蒙学,却是启迪智慧,开启圣明的途径。”

吴咏真是跟他说不通,于是正色问道:“叔父,若是我能证明,我的智慧已经够用了,不需要再启迪了呢?”

卓文宣一愣,不由自主地开口问道:“如何证明?”

“写诗!”

诗是智慧之光,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却不是表现感情的自然形态,它是通过诗人的把握和凝聚,让诗的情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经验或是新鲜的审美判断。

不是任何人通过艰苦努力都可以成为诗人。也不是任何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人,便可以写出优秀的诗篇。因此,一篇经久不衰的诗,肯定是诗人智慧的体现。

于是吴咏琢磨着写什么诗。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抄!后世能上语文课本的诗篇,哪个不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品。随便抄一首,保证会震惊当世。

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抄一首好诗震动天下更不可取。他现在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足够智慧,抄的太经典,不符合他这个年龄,反倒落不了好。

吴咏想了想,正不知抄哪首诗才好时,忽然听到几声鹅叫声,心里顿时有了计较。当下便一字一句,声情并茂朗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吴咏朗诵完,就目光炯炯地看着卓文宣。

卓文宣能教授蒙学这么多年,在诗篇上的眼光还是有的,这是最基本的文学素养。虽然这首诗措辞立意都非常简单,但却极具特色,尤其是被吴咏这个十二岁的少年郎作出来,实属不易了。于是便开口问道:“这首诗可有题名?”

吴咏想也没想,就大言不惭开口道:“此为《咏鹅》,是侄儿刚才听到鹅叫声想到的。”

其实这首《咏鹅》诗恰到好处,此诗乃是初唐时期骆宾王七岁时所作。

结合他做此诗的年龄,便是童趣与文采的结合的奇妙,而且这首诗在后世知名度很高,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咏物诗。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有养过鹅的人就知道,鹅的叫声就是,鹅,鹅,鹅。这三字就是鹅的叫声,骆宾王写出了声音,颜色,动作,很真实生动。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诗的后两句,“白毛”“红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大白鹅的特点来细致描写的,其中运用了综合感官、动静结合等方法,写出了大白鹅的外形特点、习性等。

所以当你仔细品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首诗虽然看似简单,甚至可以看成童谣,但是实际上是一幅画,动静相生,奇妙无穷。这也是后世《咏鹅》这首诗能流传千年的原因。

卓文宣就是专业教授蒙学的,自然知道这首诗的厉害之处,甚至直接当蒙学启蒙教材亦无不可。

但他还是对吴咏抱有怀疑的心思,于是开口道:“你现场再做一首诗,叔父就承认你有足够的智慧,以后也就不逼着你每日来蒙学。”

“可以!”吴咏认真想了一会,还是没有头绪,直到不经意间看到一位老农扛着锄头从门口经过时,这才大声朗诵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它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而诗的后两句诗人在抒发感慨,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无病的呻吟。

诗人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

想到这里,吴咏又想到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坚。”

这句话在后世很出名,但是铺张浪费却随处可见。许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知是何道理。难道真的是生活富裕了,人的精神追求就变得不重要了吗?

这时吴咏又想到自己,他今日的本意是来蒙学的,却在看到此时的蒙学的教学内容后,起了轻视怠慢之心。如今更是因为抄了两首诗,震惊了卓文宣,而沾沾自喜。

这让他不由反思起来,难道因为自己是后世穿越过来的,就可以抵触现在的教育吗?只愿学对自己有利的,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既然无法回到后世的社会,那就从蒙学开始吧,让自己彻底融入到这个时代来。

卓文宣没有他这么多心思,当他听完吴咏的朗诵后,先是沉思一会,然后才问道:“此诗的题名又是如何?”

“《悯农》”这次吴咏没有多说什么。

卓文宣听后却是沉默了,良久之后,才叹道:“此诗蕴含又大智慧,非一般人能比也。我会遵守事前的约定,今后不再要求你每日来读蒙学,你尽可随意,想学就学,不想学,我也逼你。”

这时吴咏却笑道:“叔父这是说哪里话,侄儿既然来到蒙学学堂,以后肯定是要进行蒙学的,只是这很多蒙学内容,侄儿都已经学得,就不用像其他童子一样照本宣科教导。侄儿日后肯定是要在学堂继续学习为人处世的,今后学业上若是遇到难解之意,还望叔父不吝赐教。”

卓文宣点点头,“你能够这样想,是最好不过的。以后学业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来找我。”

顿了一下,看了一眼何莲,又开口说道:“其实你这位阿姐,要比叔父更合适教导你,她的学识见解是叔父都敬佩的。”

接着又自嘲道:“刚才叔父还在说‘学无止境’,其实这些年叔父因为要教导蒙学,学识一直停留在十年前的状态。古人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也是我见到你这位阿姐后,才明悟出来的道理。你以后要切记,一定要多学,不可懒惰懈怠。”

吴咏急忙保证,“但请叔父放心,侄儿定会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

卓文宣点点头,又问了何叶何草的蒙学进境,得知何叶已学过《急救》、《九九》、《六甲》,便让她跟着学《三仓》。而何草因为没有进行过蒙学,只能跟着卓弢去学《急救》。

安排好两位小的,卓文宣又问了成昭的想法,他是知道成昭一直照顾着吴咏,又是吴家买的婢女,当然她身份比较特殊,毕竟当年吴家祖母买下她,就是当做吴咏的童养媳培养。如今吴咏恢复了正常,以后也不知如何处理她,现在还是询问一下比较好。

不想成昭却是摇头,“我跟着咏弟就行,他学什么,我就跟着学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