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42章 二篇半《尚书》佚文

接下来,杨赐又考校了吴咏几句《尚书》里的名句,吴咏都一一从容应答上来,这让杨赐频频点头认可。

他没想到吴咏小小年纪已经对《尚书》有这么深刻的见解,本来他还担心吴咏是乡野来的,没接触过经义呢。

如今看来,他年岁虽比天子小,但学识却比天子高深得多。同时他心里不由想到:或许太傅和三公同意吴咏当天子侍读,就是为了激励天子学习吧!

吴咏可没有多余的想法,其实他之所以能从容应答,觉得应该是杨赐放水了,因为他考校的都是《尚书》里比较出名的章句。

比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视远惟明,听德惟聪”,“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等等,这些也是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初中生都能答出来。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他疯狂读书学习,但也不可能吃透《尚书》全本。今日能有如此表现,完全是取巧了。

两人这样一问一答,天子刘宏也觉得十分有趣,忍不住开口问道:“吴咏,你既然作为天子侍读,你来说说天子如何治国治民?”

他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看吴咏年纪比自己小,又得帝师杨赐夸赞,就想看看他是否对治国有独到的见解。

杨赐和吴咏都是一愣,他们都没想到刘宏会在这时提出问题。

杨赐想了一下,随即也开口对吴咏说道:“天子既然问询,你跟随本心回答便是。”

“喏!”两位大佬都开口了,吴咏哪敢拒绝啊,接着开口道:“杨师先容小子想想!”

这个问题是得好好想想,时下不比后世,大家可以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此时一个回答不好,轻则遭到天子厌恶,重则杀头都有可能。

按照后世人的想法,治国无非就是法制,治民无非就是法规,只要不违法,无论做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时下比较看重的汉代社会,这样的回答,极可能被视为大逆不道。

因此吴咏想了下,才开口道:\"小子愚钝,对治国治民不甚了解,但厚父曰:天命不可湛,斯民心难测。民式克恭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启之。桀其亡,剠,乃弗畏不祥,亡施于民,亦惟祸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今民莫不曰余保教明德,亦‘鲜‘、‘克‘以诲。\"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命不可猜,民心难测。天子要克己、敬天、谨慎,警惕奸邪之人,奉祖宗之成法而施德政,祭祀祖先,约束官吏。夏桀之亡,在于其为人暴虐,而亲近奸邪之类,不顾民生,民于灾祸中哀号无告,官吏还大肆搜刮。而当今之天下,都说我们遵循了先圣王的教导,施行德政,以自新、自制为教。

其实这在后世人来看,就是一个万金油的说法,没有什么具体的施政措施,但时下的人就吃这套。因此刘宏听完,不禁夸赞道:“此言大善!”

接着,刘宏又看向杨赐,见他眉头紧锁,不禁有些好奇地问道:“杨师为何如此模样,可是吴侍读说得不合心意?”

杨赐这才醒悟过来,此时他也没心思回应刘宏,而是面色严肃地问吴咏道:“你刚才所言是从哪里看到的?可有全文?”

吴咏这时也反应过来,上面所言是后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收录的一篇,名为《厚父》,据推测应为《尚书》佚篇。

但他可不敢这样说,因为时下《尚书》在官学的地位非常高,他若说《厚父》是《尚书》佚篇,估计非被天下人喷死不可。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另一种说法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据记载,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时人推举秦博士伏生,但当时伏生已经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由伏生口授,晁错笔录,传得二十八篇,被立于学官。

到了汉武帝时,民间得《太誓》一篇,合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为二十九篇,故《史记》、《汉书》的《儒林传》中说《尚书》为二十九篇。不过后来这篇《太誓》被马融等人发现为伪作,遂废,仍为二十八篇。

吴咏从这几个月翻阅的杂书得知,实际上汉初还保留有不少的古《尚书》篇章,远不止二十八篇,但是根据当时的规定,只有有师说的才能被立于学官,无师说者不得立,晁错笔录的这二十八篇因为有伏生的传授,故得立于学官;其它残存的篇章因为没有师说,故而不得流传。

传说西汉景帝程姬之子刘余封为鲁王后,为扩大王府,侵占一部分孔子旧居,在屋壁中发现暗藏的《尚书》,因其字体远在先秦,时人称为蝌蚪文字。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以伏生所传校定《尚书》,多出十余篇,时人称之为《古文尚书》。

而伏生传下的二十八篇,因为是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当时的古文《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后来孔安国将《古文尚书》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一直未能流布民间。

这也是吴咏不敢轻易回答杨赐问题的原因,因此,他思索一阵,才装作有些尴尬地挠挠头道:“天子当面,小子不敢妄言!这是小子在太虚仙境中无意之中听得。”

接着,吴咏便将全文口述一遍,“王监桀迹,闻前文人之‘恭’、‘明德’。王若曰:厚父!我闻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

其实《厚父》是商汤嫡长孙太甲与贤人厚父的问答。全文虽只有短短数百字,但内容丰富,文辞典雅,富于哲理。

这也是吴咏在家读《尚书》时,无意中回忆起的一篇。

后世的时候,每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面世,可都是带来极大的轰动,吴咏也曾拜读过,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证实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是后人编撰的,而不是先秦时期的典籍。

杨赐在吴咏开口时,便已经准备好了毛笔和空白竹简,等吴咏口述完,他直勾勾地看着誊录好的文字,久久无语。

此时刘宏也忍不住心中好奇,从上首位置走到杨赐身边,学着他的模样,盯着矮案上的竹简,仔细观看。

吴咏看着他们这样,不禁有些无聊,便观察起华光殿内的建筑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杨赐回过神来,看到天子在身边,急忙告罪。

刘宏摆摆手,示意他无须在意,然后开口问道:“杨师何故如此,只是一卷篇章而已!”

杨赐摇摇头,“此篇章颇似《尚书》,老臣遍读古今文《尚书》,其内容早已熟记于心,并无篇,因此老臣怀疑此篇应为《尚书》佚篇。”

“杨师此言当真?”刘宏此时也被镇住了,他可比吴咏清楚这《尚书》佚篇的价值。

时下很多经学世家,都以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家,若是听到突然多出一篇《尚书》来,天下都要为之震动了。

因此他看向吴咏的眼神极其诡异,让吴咏莫名其妙打了个冷颤。

“应该错不了,老臣记得《孟子·梁惠王下》中有此篇的引入!”杨赐此时也十分激动,这可是一件足以能改变儒学状态的大事件啊!

随后他又想到什么,紧张地问吴咏道:“除了此篇,你可还听到其他篇章?”

吴咏想了想,后世清华简能确定下来的《尚书》佚篇只有三个,分别是《保训》、《厚父》和《封许之命》,也是巧了,他竟然都能记得内容。

因此,吴咏本着要来就来次大的,一篇不如三篇影响大的原则,开口道:“杨师既问,不敢隐瞒,小子还记得两篇,其中一篇还遗忘了一些文字,之后便不知道怎么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了。”

“大善!”杨赐听到吴咏还记得两篇,便大喜过望,其实他对吴咏也没有很高的期待,毕竟他年纪放在那,能在这次机遇记住一篇已经是难得,没想到他能记住三篇的极限,就是成年人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记住。

接着吴咏便将《保训》和《封许之命》口述出来。

“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

这是《保训》的内容,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家训,乃是周文王嘱咐周武王的。

大致内容是: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时候得了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担心没有时间向其继承人传授宝训,戊子这一天,他自己洗了脸,第二天他把太子发找来,对太子发说:

“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担心没有时间对你加以训告。过去人们传承‘宝训’,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现在我病得这么重,你一定要把我说的话记下来。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杨赐誊写好这篇《保训》,当真是喜爱地不得了,拿在手中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天子刘宏不停催促,他才放下竹简,继续让吴咏口述下一篇。

“……越在天下,故天劝之亡斁,尚振厥德,膺受大命,骏尹四方……”

《封许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许国的文书。受封的许国第一代国君,名为“吕丁“,即吕氏名丁。

大意是吕丁因参与了伐纣的战事,立有大功,周成王对他进行了封赏。

后世这篇简文出世时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

“真是难得的奇文啊!只可惜,是个残篇!”杨赐叹息一声,随即对刘宏拜道:“请天子速派人通知朝廷诸公,有二篇半《尚书》佚篇出世,请诸公一同共举盛事。”

“大善!”刘宏对于这样的热闹事,很是上心,因此他一边吩咐谒者去通知,一边让侍从准备启程回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