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49章 师法传承与雕版印刷

“这就是太学?好多人啊!”

吴咏站在洛阳太学门口,看着面前摩肩接踵的人群,真有一种恍若后世的感觉,他是真没想到这里竟然会有这么多人。

今日一早吴咏便去陪天子读书了,好在刘宏因为下午有事,便让他先行回家。

“师弟勿要被这些表象所迷惑,他们之中有大部分是来游学的,并不是太学生。”

说话之人是《尚书》博士牟御的学生乐义,他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又随牟御治学多年。太学之中并没有辈分之分,都以师兄师弟相称,平日里大多以“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

接下来,乐义为吴咏讲述了太学之中的人员构成。

原来太学之中只是太学生就有三万人之多。这些莘莘学子,既有豪门贵胄,也有贫寒子弟。贵胄子弟自然走到哪里都是奴仆成群,而贫寒子弟就不一样,家里为了照顾他们学习,都是家属一同来到京师洛阳。因此这座太学院中至少有十万人之多。

这让吴咏听的连连感慨,他真是小看了古代人对于学问的追求。

而乐义这边也对吴咏十分好奇,今日博士牟御让他去接吴咏,着实让他震惊一回。

这几日关于吴咏及《尚书》佚文的事情,他早有耳闻。本以为吴咏会遭到五经十四博士的抵制,没想到博士们胸怀若谷,竟有意将他收为弟子。

要知道他乐义鞍前马后伺候牟御这么多年,也没有得博士另眼相看,记他为弟子。

这让他对吴咏有些羡慕嫉妒恨,但他可不敢表现出来,即使在鬲候府等候许久,也是对吴咏笑脸相迎,浑然没有一点自视甚高的样子。而对于吴咏的询问,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两人脚步不停,一路前行,一边说着话,一边对周围指指点点,很快便来到学院深处的一处宅院内。

乐义敲开门,带吴咏进来,见屋内十四博士都在,恭敬行了一礼后,便自觉退出房间。

此时吴咏的并不清楚眼前十四人的身份,只能恭敬行礼道:“小子吴咏,见过诸位大人!”

十四博士在吴咏进来后,便一直观察他,见他虽然年幼,但却不卑不亢,对他很是满意。因此牟御笑着说道:“不必多礼,汝父吴侃曾随吾治学《欧阳尚书》,你既是吴侃的子嗣,可愿继承父志,随我治学?”

吴咏一愣,他没想到自己这才刚进来,就被人招为学生,可是他完全不知道对方身份啊,虽然对方一把年纪了,搁在后世拜一拜也无所谓,可是在这讲究师法传承的时代,拜错老师可是十分严重的事情。

就在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王繁开口了。

“牟博士此言差矣,吴侃也曾随吾治学过《小夏侯尚书》,吴咏当随我治学才是。”

另一位《尚书》博士牟燮不愿意了,他也跟着开口道:“我怎么记得吴侃也曾随吾治学过《大夏侯尚书》,要我说,吴咏还是随我治学才是。”

三位《尚书》博士之所以争吵,还是因为博士只有记名弟子,才是真正的师法传承,像吴侃那样声明不显的太学生根本没有资格被他们列为记名弟子。

如今吴咏从太虚仙境得到二篇半《尚书》佚文,虽然对他们现在的地位是有一定冲击的。不过若是将这二篇半《尚书》佚文纳入自己的师法传承中,无疑又是提升自家师法的一种途径,因此,三位《尚书》博士谁也不肯相让。

其他十一位五经博士也有些傻眼,他们没想到吴咏一来,三位《尚书》博士自己先吵起来了。他们想劝说一下,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毕竟这关系到对方的师法传承,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往死里得罪对方。

就这样三位《尚书》博士激烈争吵,分别指出对方师法传承的不足。而其他十一位五经博士只能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也不知道争吵多久,三位《尚书》博士似乎有些累了,便同时看向吴咏问道:“吴小子,你选择我们三人中的哪个做你的老师?”

这么一会,吴咏总算听明白了,三位老者都是太学院的五经博士。他这些天陪天子读书,自然知道五经博士的影响有多大,他们之中任何一个都不是自己能得罪起的。三人中,他选择一人,肯定就会得罪另外两人,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他仔细思考一下,才恭敬地回答道:“三位博士学通古今,能看上小子,是小子祖上几世修来的福分,不过小子如今身为天子侍读,择师一事却不是小子能决定的。”

十四博士这才想起吴咏还有另一重身份,如今他和天子一起随三位帝师治学,自己等人若是强逼他拜师,只怕会被当今天子疏远,一个不好,说不得博士职位也会被取消,这可就不划算了。

众人对视一眼,最终还是牟御叹气道:“拜师一事不提也罢,不过二篇半《尚书》佚文却是要留在我学宫之中。”

吴咏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五经博士们是承认了二篇半文章是《尚书》佚文。这对他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五经之中,治学《尚书》的人最多,影响也最大,若是天下人都学这二篇半《尚书》佚文,他可就成为天下之师了,到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真是威风得不得了。

他在这想着美事,不想《易》博士刘朴突然问道:“你既然神游太虚多年,可有办法阻止我今文经学逐渐衰微的局面?”

其他博士虽然对刘朴的这个问题有些措手不及,但也是目光炯炯地看向吴咏。

吴咏回过神来,皱眉思索一会,他第一天去陪天子读书时,杨赐就说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异同,其实两家之争,说到底还是官场利益之争。他可不想搅进去,这可比三位《尚书》博士的争师影响要大很多,一个不好就成为天下公敌了。

可是既然有博士这样问了,他若是不给出满意的答复,只怕那二篇半《尚书》佚文的事情,要遥遥无期了。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突然瞥到不远处的一堆竹简和一摞白纸,顿时心中多个念头闪过。

吴咏首先想到的是活字印刷术,但是这个时代活字印刷好像有一定的难度。

活字印刷有陶土活字、陶瓷活字、木活字、铜活字。但不管是哪一种活字,缺点都很多。主要的缺点就是容易损坏,不易保存,还有印刷不够清晰美观。

如陶土活字、陶瓷活字,总称泥活字,印刷时容易碎裂,弄得印刷品总是缺字。而木活字,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应用是最少的,只有能弄到特殊木质才行得通。

铜活字一般没有人用,因为铜活字不容易着墨,现在还没有出现那种容易着墨的墨水。最重要的是铜非常昂贵,时下甚至有人拿铜当金用,估计铜活字还没刻好就会被人偷偷融掉。

随后吴咏又想到雕版印刷,这个是最有可能行的通的。

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当然,雕版印刷的优点也很明显。首先是版面平整,着墨好,印刷较为清晰。其次是可以表现雕版的书法艺术。最后是雕版使用时间长,一幅雕版一般都不容易损坏。

想到这里,吴咏躬身拜道:“大人们既是小子亡父的授业恩师,小子不敢有所欺瞒,小子却是在太虚仙境之中看到一种名为‘雕版印刷术’的技艺,可迅速传播经学。”

“何为雕版印刷术?”十四位博士齐齐一怔,然后急切地问道。

“所谓的雕版印刷术,其实很简单,是准备一块稍微有些厚的平滑的木板,在其粘贴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宣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然后让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成了字体凸出的阳,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涂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留在纸上。这种雕版可以反复使用,也就是说,如果雕刻出一本《尚书》,那可以凭借这套雕版,短时间内复印出成百千本《尚书》,如此速度,将远超于手写!”

吴咏一边说着,一边开始启动“造物”技能,就在屋内雕刻起《保训》内容来。

十四位博士见吴咏拿着毛笔在一块木板上迅速写完一篇文章,然后又用刻刀认真雕刻起来,不禁有些面面相觑起来,但他们都没有打扰吴咏,十分好奇吴咏所谓的雕版印刷术到底是何神术!

《保训》一文不过百字,有系统在手,吴咏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全部雕刻完成。随后他仔细在上面刷了一层墨汁,摊上白纸,用竹板轻轻一刮,顿时一篇《保训》印在白纸上,然后递给众人道:“诸位大人请看,这就是雕版印刷术。”

《易》博士刘朴接过纸张,当真是爱不释手,看了又看,其他人见状,也想拿过来看一眼,不想吴咏这眨眼功夫,竟然又拓印了十多张来,让他们人手一张。

“简直是神乎其技!”众人看着纸张上一模一样的字迹惊呼道。

由不得他们不震撼,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书籍的复制真的只能靠手写,每一本书卷,都是读书人眼的稀世珍品。古人为什么称有学识的人为“学富五车”,就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知识都是竹简,搬运时都是用马车来拉,极其不方便。

像吴咏刻录的这篇《保训》,文不过百字,却也要录一卷,不仅浪费时间,翻找起来也麻烦。

如今这雕版印刷术一出,瞬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除此之外,吴咏又给十四位博士讲了用麻线将纸张装订到一起,然后编码成书。

这让十四位博士更是震惊得无以复加,看着吴咏的眼神,简直跟看妖怪一样。

要知道,线装书,一样也是一大发明!

五经之中,单是《诗经》就有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若用竹简的话,恐怕要一辆马车都不定装得下。

而用线装书,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就可以了。这么薄的一本书,甚至可以随身携带,这简直是过去都不敢想象的。

十四位博士都是人老成精,他们一瞬间就想到这雕版印刷术和线装书的作用,不禁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有这两种太虚仙术,我今文经学要大兴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