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48章 五经十四博士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48章 五经十四博士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又名大学。汉初,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经王莽之乱后,太学零落,等到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于建武五年,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

永建元年,顺帝刘保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耗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开始大肆招揽生源,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

当今天下承平已久,游学增盛,洛阳的太学生人数更是多至三万人。

这几日,由于二篇半《尚书》佚文在太学的传开,让所有的太学生们都为之振奋。还未等五经博士确认,诸生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开始研究其内容。

“此篇《保训》其内容述及上古之事,又为说教之形式,正是训诫的问题。其中蕴含着‘中道’和‘阴阳和谐’的观念,真乃不可多得的佳篇。”

“兄所言甚得吾意,但是吾更爱《厚父》,篇中有关‘天命’、‘德’、‘民’等叙述,发人深省,吾读《周易》和《道德经》时,常有疑问,近日读过《厚父》之后,茅塞顿开,大有感悟。”

“两位仁兄言之有理,不过对吾震撼最深还是《封许之命》中周文王对许国之君的嘱托:惟就章尔虑,祗敬尔猷,以永厚周邦。从此言,我们不难看出,周得民心,而天命在周。”

……

外面太学生议论得如此热闹,学院深处的一处宅院中,十四位五经博士聚在一起商讨处理办法。

五经博士,汉初武帝时立,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

《汉书》云:“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由此而产生的十四位五经博士也都是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汉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于是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易》博士有四位,分别是陈留东昏的刘昆后人刘朴专研《施氏易》,南阳育阳的洼丹后人洼度专研《孟氏易》,汝南平舆的戴凭后人戴傅专研《京氏易》,颍川鄢陵的张兴后人张慎专研《梁丘易》。

《汉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尚书》博士有三位,分别乐安临济的牟长后人牟御精于《欧阳尚书》,北海安丘的牟融后人牟燮精于《大夏侯尚书》,东海兰陵的王良后人王繁精于《小夏侯尚书》。

《汉书》云: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诗》博士有三位,分别是任城魏应的后人魏琨精通《鲁诗》,琅邪东武的伏恭后人伏韬精通《齐诗》,淮阳薛汉的后人薛昭精通《韩诗》。

书云:鲁高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苍,苍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德为《大戴礼》,圣为《小戴礼》,两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礼》博士有两位,分别是梁国睢阳的戴胜后人戴机研习四十九篇《小戴礼记》,梁国睢阳的戴德后人戴演研习八十五篇《大戴礼记》。

书云:齐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平赢公,赢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彭祖为《春秋》严氏学,安乐为《春秋》颜氏学,两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春秋》博士有两位,分别是山阳东缗的丁恭后人丁衡致学《公羊严氏春秋》,河内河阳的张玄后人张仑致学《颜氏春秋》。

总结一下,此时洛阳太学的五经十四博士就是以下这些人。

《易》博士刘朴、洼度、戴傅、张慎。

《尚书》博士牟御、牟燮、王繁。

《诗》博士魏琨、伏韬、薛昭。

《礼》博士戴机、戴演。

《春秋》博士丁衡、张仑。

可别小看这十四人,太学生三万人,至少有一半是他们的弟子。

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于太学。师生传授之际,要遵守一定的师生关系,不能混乱。这叫作守师法和守家法。先有师法,然后有家法。师法,指一家之学创始人的说经。家法,是指一家之学继承人的说经。

汉初的董仲舒通公羊学,立为博士,他的说经即为师法。再传下去,其弟子更为章句,又衍出小的派别,如“颜氏公羊”、“严氏公羊”,就是家法。如不守师法、家法,非但不能任为博士,即使已任为博士,一旦发现,也要被赶出太学。如西汉孟喜从田王孙学《易》,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

五经十四博士,每位博士的弟子,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同时博士秩卑而职尊。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议政,往往是担当国家大事。就是触犯法律,天子也要慎重对待,不可轻易处罚。

就像光武帝刘秀时期的经学博士欧阳歙在担任汝南郡郡长时,测量田亩作弊,贪污千余万钱。

刘秀知道后,勃然大怒,马上逮捕下狱,准备处死欧阳歙。

让刘秀没想到的是,欧阳歙的学生遍布天下。他的学生们一听说刘秀要处死欧阳歙,纷纷集结在皇宫门外请求皇帝饶恕欧阳歙一命。

一时间居然聚集了一千多人,甚至有人自处髡刑和剃刑。还有学生请求代替老师欧阳歙一死。

但刘秀丝毫没有动摇,欧阳歙最终还是死在狱中,但为了安抚太学生,刘秀不得已给死了的欧阳歙,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

中兴初,还是刚建立的太学,光武帝刘秀尚且如此,何况经过百十年发展的太学,五经博士的地位,连当今天子也轻易动不得。

甚至洛阳太学至今都流传一句话:十四博士聚一起,德阳殿里诸公惧。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从顺帝开始,就开始有意打压今文经学地位,而桓帝一朝的党锢之祸,导致许多名士被禁锢,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里面。

五经十四博士之中,《尚书》博士的学生最多,也最有发言权。

此时牟御叹息一声,问道:“诸位博士对这二篇半《尚书》佚文,到底是何看法?天子已经派人催促数次了,如果我们再不给出答复,恐怕太学院会引起天子的不满。”

《礼》博士戴机冷笑一声,说:“这关我们其他人什么事!二篇半文章究竟是不是《尚书》佚文?还不是你们三位《尚书》博士说了算!”

“唉!此话不能这么讲,你我同为今文经学博士,二篇半《尚书》佚文一事,关乎我们今文经学的地位。”牟御看了一眼戴机,接着叹道。

“你我家族都是世传经学,应该很清楚,若是我们确定这二篇半文章为《尚书》佚文,今后咱们的博士地位就要受到极大的挑战。”

戴机不可置否,又反问道:“那你说怎么办?如今天子和朝廷诸公都认定这二章半经文是《尚书》佚篇,甚至大半的太学生也认定此说法,你我也清楚这事的概率极大,若是我们不能拿出明确的证据证明,很难能服众,到时不免又是一群太学生躁动不安,引起天子对我们的不满,说不得又要有人被禁锢。”

其他人闻言,都是一阵沉默。良久,《诗》博士魏琨出声问道:“这吴咏是什么家世?怎么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怎么突然就冒了出来?”

这时《易》博士刘朴站出来开口道:“此子今年只有十二岁,为宛城五姓家族之后,以前一直是痴傻状态,三个多月前突然醒悟过来,传言他神游太虚仙境十年,所得颇多。如今流传于天下的太虚吃食,都是他免费教导流民所致。你们也知道这二章半经文是他从太虚仙境听来,这也是咱们迟迟不决的原因之一。毕竟仙人传法,对咱们今文经学来说,也是有利的。”

《春秋》博士丁衡听罢,不无感慨道:“没想到世间还有如此奇人!”

接着他又问众人道:“可知他师承何人?可否将他引入今文经学的流派中来?”

刘朴拿起竹简,看了一眼,随即又递给其他博士,这才开口道:“此法确实可行,这份竹简是我派人日夜兼程查访所得,上面有记录吴咏早逝的父亲吴侃以前曾是太学生,还有一直教导他成长的叔父卓倧也曾是太学生。”

众人听罢,眼睛一亮。

“既如此,咱们就将他请到太学院中,确认一下师承。然后回复天子,这二章半经文确实是《尚书》佚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