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09章 新年新气象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09章 新年新气象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随着吴咏的醒来,建宁三年的十二月也就过去了。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建宁四年的一月。

三人整理好了新衣裳,走出吴咏的小院,便看到祖母和母亲郭氏已经起来,此时正在院中忙碌着。

三人急忙上前,拜道:“祖母,阿母,春日如意!”

“你们都起来了啊!怎么不多睡会。”郭氏笑着将三人扶起。

祖母更是满脸慈爱地从怀中掏出三枚金钱,分给他们三人。

“好孩子,这钱,你们可要收好了。”

对于三人一起到来,祖母也没多问,而是大方地将她准备好的新年礼物分给他们。

要知道这一枚金钱,可是价值不菲,差不多能抵得上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老人平日可舍不得拿出来用。

“谢谢祖母。”三人痛快接过,然后郑重其事地收好。

接下来,吴咏留下来陪着老夫人说话,郭氏等人则去准备早饭去了。

吴家大门打开不久,突然一串脚步声从院门口传了进来。接着便传来,卓弢的喊声:“吴咏,你起来没有?我们来拜年来了。”

吴咏举目一看,不只是卓弢,叔父卓文宣一家全都来了。

“哎,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吴咏上前迎接道。

卓弢白了吴咏一眼,开口道:“不早了,乡里很多小伙伴都已经开始拜访长辈了呢。”

说着,他便向吴咏炫耀道:“吴咏,你看我的新衣服怎么样?这可是棉布做出来,整个天下都没几件呢!”

就在这时,何叶带着何花跑过来,嬉笑道:“羞羞脸,你身上这棉布还是我祖母送与婶母的,没想到都给你做衣服了。”

卓弢满头通红,争辩道:“我哪有都用!我家两位姊妹也都有新衣服。”

吴咏听罢,下意识向卓姳和卓婧看去,却见她们俩也是一身新衣服。

姐姐卓姳看到吴咏看过来,不好意思朝他笑笑,“兄长,元日如意!”

“新年新气象!大家都吉祥如意!”吴咏哈哈一笑。

接着,又向两位长辈施礼道:“叔父,叔母,新年快乐啊!祖母在堂屋里等着呢。”

卓文宣点点头,便带着妻子儿女,来到堂屋中,向老夫人深揖道:“伯母,元日吉祥,长寿好运!”

“都是一家人,无须多礼!”见到有人来拜年,老人很是高兴。

接下来又吩咐吴咏道:“去跟你母亲说一声,多准备些元宝饺子,让你叔父一家也尝尝鲜!”

“好咧!”吴咏应答一声,便赶去厨房。

“何花,什么是元宝饺子?”卓婧跟何花的年龄差不多,她听到有吃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忍不住问向自己的小姐妹。

何花想了一下,童声童气地开口道:“就是像元宝一样的饺子啊!可好吃了。”

叔母李氏这时也来了兴致,笑着对老夫人说道:“听伯母这样一说,我今日非要厨房看看不可了。这又是咏儿弄出来的新吃食吗?”

“可不是嘛,也不知道他怎么想出来的,脑袋里都是这些新奇的玩意。”老夫人嘴上虽是这样说着,心里却是十分的骄傲。自家孙儿每次发明的吃食,都要引来一阵跟风潮。

李氏夸赞道:“咏儿这是又给乡亲们找了一条财路呢!昨日文宣还跟朱里典商议来着,说是过几日就让乡亲们都学着做灯笼,显然他也十分看好咏儿发明的红纸灯笼,一看就特别喜庆,特别招人喜欢。昨日你们送来的那些红灯笼,不少人都来打听做法呢。”

由于吴家在复望里的一角,节日的时候很少有人来这边。倒是卓家在复望里的中心位置,不远处就是里中水井所在。

卓家挂上的红灯笼,一下就吸引了不少人来围观。许多乡亲一听是吴咏发明的,都纷纷扬言,过几日就提着礼物来学灯笼的做法。

老人一听李氏的话,便大手一挥,道:“都是乡亲,他们尽管来学,不用忌讳那些规矩。”

这时吴咏恰好进屋,便笑着说道:“这扎灯笼的手艺,祖母最是厉害,昨日的灯笼就数祖母扎的最好看!”

“没想到伯母老当益壮,那我今后可要跟伯母好好学习!”叔母李氏立即附和道。

“忙活了一辈子,就是闲不住。”老人哈哈一笑,她这个年纪,还能得到别人看重,心情可谓是无比舒畅。

叔母李氏又恭维几句,便去厨房帮忙了,留下卓文宣等人陪着老夫人说话。

吴家人在准备早饭,而在不远处的朱旺家,朱旺正在被朱父教训。

“让你去,你就去!哪来的那么多废话!”

朱旺唯唯诺诺,道:“我这不是还没吃早饭吗,等吃完早饭,我再去吴咏家拜年。”

“还吃完早饭?”朱父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气着说:“这事情能等吗?你也不看看,现在整个复望里的老少都在干什么?大家都等着去吴家拜年,顺便在吴咏面前露露脸,以便以后能谋个差事。”

说着,朱父叹息道:“咱们复望里如今得了吴咏的福气,可谓吃喝不愁了。但谁家不想富贵腾达,你如今也老大不小了,总不能一辈子跟为父一样,只能种地吧。眼看你媳妇都要生了,你总该为你那尚未出生的孩子想一想?总不能让他以后也跟着你种地吧。”

“再说了,吴咏在洛阳可是有官职,说不得明天突然就回洛阳了,到时你就是想见也见不到。”

“你现在立刻就拎着东西去吴咏家!”朱父强硬说道,要不是顾忌今天是新年第一天,自家儿子马上就要为人父了,说不得,他就要教训朱旺一顿。

“行吧,我现在就去!”朱旺嘟囔一句,便拎着一条腌制好的咸鱼来到吴家。

一进门,他才发现朱父所言果然不错,此时正有不少跟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少年,聚集在吴家的小院中。

这时有相熟的少年看到他,立即凑过来询问道:“朱旺,你也来了啊!也是被你父亲逼着来的吗?”

“怎么可能,我这不是马上就要当父亲了,想让吴咏帮忙给我家未来的孩儿取个名字,以便沾沾他的福气。”

朱旺也是有些急智,他绝口不提被朱父逼迫一事,反而自作主张让吴咏帮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字。

要知道给孩子取名字,可是有许多讲究,让吴咏给自家孩子取名字,无形中,吴咏就与自己孩子有了羁绊。

今日来了这么多人,大家都想讨要差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另辟捷径。

“我怎么没想到!”少年一愣,随即叹息道:“可惜我还未结婚,不然也可以让吴咏帮忙了。”

这时朱旺才发现他今日竟然还穿着破旧的衣服,不禁好奇地问道:“你怎么没穿新衣服?按说今年你给人做宴席,应该挣了不少钱啊!”

少年立即苦着脸道:“唉,别提了,我上面不是还有两位哥哥吗?去年有媒人给我大哥说了一桩婚事,就等今年结婚了,我攒的那些钱都被我阿母要去了,留着给我大哥结婚用。”

他的身上,至今还穿着去年兄长换下来的旧衣,上面已经打了好几个补丁了。

百姓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件衣服,家里的老大穿完,便给二娃穿,二娃穿完给老三,直至衣服不能再穿了,才改成鞋袜穿,亦或是留着给破损衣服打补丁用。

至于大人们的衣服,则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年能有一套新衣服穿的,那都是富裕人家了。

如今粟米一石,即使是在青黄不接之时,也不过才能售卖六十余钱,若是收获后的季节,则只能买五十钱。

一件新的麻布衣服,就得二百钱左右,很显然,普通百姓人家根本负担不起,所以,家人轮换着穿,才是划算的。

“你真可怜!你大哥结完婚,还有你二哥,估计要好几年,你都穿不上新衣服。”朱旺同情道。

“谁说不是呢!”少年垂头丧气回应道,今年他们家还是托了吴咏的福,才能给大哥安排婚事。若是还像去年那样,估计他们家三兄弟不知何时才能够结婚呢。

这时吴咏也陪着祖母走出堂屋,刚才一下来了这么多人,吴家人也是吓了一跳,恰好有叔父卓文宣在场,场面才不至于失控。

对于这些少年人的到来,吴咏刚开始也没在意,等卓文宣分析原因后,他才恍然明白其中的道道。

其实要是可以帮到这些少年,吴咏也不介意顺手为之。可是他现在身处洛阳这个漩涡中心,自己对于今后的道路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怎么让这些少年置身险地呢。

于是,在众多少年给祖母拜年后,吴咏便将他们他们领到自己的小院中。

少年人,最是沉不住气,刚到院中,就有人直接问道:“吴咏,我们以后想跟着你做事?可以吗?”

吴咏思索一下,随即苦笑道:“咱们都是自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我也不瞒你们,我现在也是前途未卜,不能答应你们的请求。”

说着,他又解释道:“你们可不要小看这官场,稍不谨慎,便会有身死的风险。尤其是在洛阳,官宦子弟多如牛毛,说错一句话,便会得罪一群人,我这个小官,也不可能护佑你们周全。”

最后,他许诺道:“你们暂且等上几年,等我在洛阳官场站稳脚,再接你们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