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10章 三件琐事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10章 三件琐事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

送走这群小伙伴之后,吴咏又被吴氏祖地的人请去,祭拜祖先。

喝完花椒酒,又在祖地吃完午饭,等他再次回到吴家时,已经到了下午时分。

为了深入了解这时的习俗,吴咏又将家中的藏书《四民月令》,翻出来查看。

“也就是说,一月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节日了。”吴咏向身边的何莲跟成昭说道:“一月对于时下的百姓来说,将会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月份。”

何莲白了他一眼,反问道:“那你想要什么节日?”

“当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啊!”吴咏不假思索地回道。

“元宵节是什么节日?”何莲疑惑问道。

接着,她又开口说道:“正月十五乃是朝廷祭祀太一神的日子,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

吴咏一愣,随即笑道:“元宵节当然是吃元宵的日子,既然时下没有元宵节一说,那今日晚饭,咱们便吃元宵吧。”

“好啊!”成昭听到吃,立刻举手赞成。她对于吴咏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早已见怪不怪,反正有好吃的,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其实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习俗。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结,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直至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这就是后世元宵节的由来,但此时民间还未形成元宵节一说,不过这并不妨碍吴家今天吃元宵。

家里就有现成的糯米粉,于是吴咏又开始带领家人一起搓元宵。

“这元宵好好吃啊!”何花不愧是吃货,吃得满嘴都是芝麻馅泥,还不忘夸赞一句。

吴咏担心她像上次吃饺子一样,大吃特吃,便提醒道:“元宵属于黏性食物,可不能多吃,容易导致胃胀、腹泻等症状。”

“那好吧,我再吃一个,就不吃了。”何花恋恋不舍地说道。

见她如此听话,吴咏不禁笑道:“元宵不能当主食吃,一会让阿母再下些饺子吃。”

“好呢!”众人一致同意。

吃完晚饭之后,一家人又跟往常一样,聚在一起聊着家常。

之后,郭氏服侍祖母睡下,何莲成昭两女则是跟着吴咏来到他的书房中。

下午的时候,吴咏只翻看一半的《四民月令》,剩余的部分,他想一鼓作气看完。

正好有何莲这个才女在身边,可以为他解惑。

于是三人说说笑笑,直到深夜,吴咏才放下书籍,惊叹道:“没想到这时,连个像样的节日都没有,百姓的生活真是单调乏味呢。”

“你可真敢说!”何莲白了他一眼,接着说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那些花里胡哨的节日于百姓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

吴咏想想也是,后世那些巧立名目的节日,说是前后拆借周末的时间,却把人们的工作调得七零八落,把休假变成负担。

甚至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节假日完全就是虚设。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在节假日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比平时多些的薪资。

相对于后世人而言,时下的百姓可是要纯粹多了。他们在百忙之中,献上自己的拥有的最好祭品,祭祀祖先和神明,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安康。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一番洗漱之后,吴咏三人今晚又挤在一张床上睡下。

本来对于这样的异常相处,何莲是十分害羞的,但一想到吴咏过几日便要去洛阳了,也不知何时再见一面,就抛却了矜持。

何况三人年纪都小,也仅仅只是睡在一起,倒也不会发生令人面红耳赤的事情来。

初二日,吴咏又找来鄢展,带着母亲跟何叶何花三人去母族舅父那边走亲戚。

因为下午还有事情做,这次吴咏并没有在舅父家多待,只是吃完简单的午饭,便匆匆赶回复望里。

之后,将母亲和妹妹三人送回家,他便随着鄢展来到伏牛山十二寨中。

寨民们听到仙君吴咏来了,纷纷冲出家门,里三层外三层将吴咏包围起来。

“仙君,您怎么来了,可是有事吩咐,您放心,不论是刀山火海,只要您一句话,我们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围观众人急忙附和道:“对,只要仙君吩咐,万死不辞!”

他们以前都是流民,得益于吴咏的奇思妙想,才能在短短一年,在这里扎根下来,因此对于吴咏,他们是打心里感激。

这些人中除了最开始的一批人,其余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吴咏的真面目,看着头戴通天冠,服黑色深衣,腰佩绶带,足蹬丝履,在一众来人的包围下,仿佛鹤立鸡群的吴咏,众人纷纷感慨道:“今日见了仙君了,方知仙人是何等模样!”

看着乌泱泱的一片人头,吴咏一愣,然后拱手笑道:“诸位勿要多想,小子这次来,是来给诸位拜年的,诸位叔伯兄弟、姑嫂姊妹新年好啊!”

众人一听是这事,顿时垂头丧气起来,他们现在是真心想为吴咏做些什么。

这时杨冀站出来,说道:“大家都散了吧,该干嘛干嘛去。别都围在这里,弄得仙君也不自在。”

话音一落,很多人就陆续走开了,最后吴咏身边只剩下十二人,正是伏牛山十二寨的寨主。

吴咏见围着他的众人离开了,这才松口气,转身对十二人拜道:“诸位,新年好,吴咏在此给诸位拜年来啦!”

杨冀急忙上前将他扶起,苦笑道:“仙君对我等有活命之恩,今日行如此大礼,可是折煞我等了!”

“诸位去年的守护之恩,当得起吴咏一拜!”吴咏正色道。

杨冀摆手道:“都是我等应该做的,仙君如此做法,就是将我等看做外人了!”

说着,众人便拥着吴咏,来到宴客厅。

众人将吴咏安排在首座上,杨冀便开口问道:“仙君此次来,可是有什么要安排我等的?”

“是有几件事,需要你们协助一下。”吴咏跟他们也没客气。

通过这一年来的接触,吴咏也认可了他们的忠心。去年那些甜菜和棉花,杨冀等人可是一点都没给自己留下,除了少量给吴家祖母送去,余下的几乎都送到洛阳给吴咏用了。

要知道这些物品可是极为稀少的,但凡有一点私心,也不会做到如此地步。

接下来,吴咏将几件事情都一一说明。

第一件事便是让寨民们协助复望里的乡亲,将甜菜和棉花的种植尽量扩大种植。

第二件事是让杨冀选派一些种植好手,去边关指导移民种植棉花和甜菜。

第三件事是将一叠纸稿交给杨冀,这些都是他关于舟山群岛的规划。年前的时候,他得知海货的价格,便盯上了这块肥肉,如今的舟山群岛应该还是无人开发状态,正适合杨冀等人操作。

对于前两件事,杨冀等人还是有些理解。可是第三件事,却有些莫名其妙。

“仙君这是何意?海上风险极大,倒是有些得不偿失。”

吴咏当然不能说自己想多吃些海货,只能一副悲天悯人的口气,说道:“我观百姓生活极为匮乏,许多家庭一辈子都没吃过海货,着实有些可悲。”

说完,他又道:“我让你们弄这些海货的目的,还有一个,便是利用咸鱼,让百姓对于食盐的需求少些。”

“我等愿为仙君的理想赴死!”

众人听后,大受感动。他们以前也是普通百姓人家,自然知道食盐的重要性。可是这些必用之物都被世家大族垄断经营,他们也是没办法。如今有了吴咏这个方法,说不得又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之后,众人又仔细询问了相关事项,吴咏都一一回答。最后更是留下来吃了晚饭才回去。

“吃饭啦”随着厨娘一声脆脆的招呼,一盘盘丰盛的美味菜肴被端了上来。

“来来来,大家举觞共饮”吴咏举着酒樽道:“祝我们今年生活更加美好”

“祝仙君长命百岁。”杨冀举杯道,其余人也纷纷举杯应和。

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之后,吴咏挥舞着筷子道:“吃,大家都吃,别客气”

今天的饭菜,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而且还有一盘牛肉,甚至海货也有一些,当然最多的还是猪肉。

这些东西有些是吴咏年轻让鄢展拉回来的,还有一些是寨民们从其他地方换来。

而且因为吴咏的到来,以前被人嫌弃的猪肉,现在可是人人争抢的美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