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30章 巡视渔场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30章 巡视渔场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吴咏只在山阴县的太守府住了一晚,便乘坐马车赶往鄮县。这会儿鄮县被大量海塘和江涂侵占着,后世大半的陆地还不见踪迹,所以为了方便出行,一行人便乘船去往舟山渔场。

其实这时还没有舟山一说。春秋时,舟山属越,称

“甬东”,又喻称

“海中洲”。也是吴咏为了方便,随口一说。没想到伏牛山的那些寨民便占据几座岛屿,以舟山为名。

“贵客说的舟山,等闲人还真不知晓!”船夫是一位老者,很是健谈,一边撑船,一边同吴咏闲聊。

吴咏笑着问道:“老丈,这是为何?”

“不瞒贵人,这舟山之名,以前从未有人听说过。今年开春的时候,突然有一群人占据海中洲的几座岛屿,改名舟山岛。自此开始煮盐捕鱼,生活下来。”

“哦,竟还有此事,官府的人没说什么吗?”吴咏继续打探道。老者不屑道:“都是些海上的无人之地,官府管他做甚!他们巴不得有人居住,还能借此收些税呢。”接着,他又惊叹道:“还别说,这些人真是手段通天,他们不仅在海中洲生活下来,还发现了一处渔场。借此制成的咸鱼干,不仅在会稽郡引起巨大凡响,就连吴郡的商贾也经常到鄮县贩卖。”这时岑晟插言道:“就没有人找他们麻烦吗?”老者看了他一眼,叹息道:“怎么没有!不过都被他们一一解决了。”说完,他看看四周,小声道:“据说胡玉几次三番带领海盗想去劫掠他们,都损失惨重,折了不少人手进去。”吴咏笑笑,没说什么。

他心里自然清楚原因,因为这是他从中牵线的。在伏牛山的寨民到达舟山,发现渔场后。

吴咏就跟洛阳的五姓侯府商议对策。他们在听说舟山那个地方可以制作无穷无尽的咸鱼干后,立即决定派遣精壮的私兵精卒去支援。

这才有了后来的海盗,数次铩羽而归的情况。这时的海盗还没有后世那样泛滥,他们吓唬吓唬普通百姓还行,对上真正经过训练的士卒,只有被碾压的份。

说话间,船只已经来到所谓的舟山岛。

“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还没等船靠近,岛上就传来质问声。吴咏听到喊声,感觉有些熟悉,等一看那人的面容,顿时笑着喊道:“朱旺,是我!”

“啊!吴咏,你怎么来了。”朱旺惊呼一声,随即吩咐道:“快放行,让他们进来。”此时岛上人头攒动,看起来热闹非凡。

吴咏示意鄢展给了老者一把铜钱后,便带着成昭等人上了岛,与朱旺会合。

两人见面,自然都十分高兴。在得知吴咏只是过来看看,朱旺虽有些失望,还是将吴咏领去见了岛上的负责人鲜于策和李擎。

鲜于策原是伏牛山十二寨主之一,因为有些武力,便带领寨民来到舟山岛执行吴咏的计划。

李擎乃是五姓家族李氏子弟,武力和才学都是有的,才被指派到这里。

他们听到吴咏来了,立刻丢下各自手中的工作,过来拜见。等他们来到会客厅,此时吴咏身边已经围满了人。

如今岛上的居民,不禁有伏牛山的寨民,也有许多五姓家族的子弟。就是复望里也来了不少人。

这些人都是因为咸鱼干有巨大的利润,才来此拼搏一下,以便改善家里的生活。

他们听到吴咏来到此地,便不约而同聚集过来,想与吴咏攀谈一二。

“吴咏,你不在洛阳陪天子读书,怎么来这里了?”

“是啊,吴咏你来这里,怎么不提前通知我们一声。”

“哈哈,吴咏你既然来了,一会咱们下海比赛游泳可好?”……众人七嘴八舌的问话,让吴咏被他们吵的一个头二个大。

就在他不知怎么回答时,李擎出现了,只见他大声喊道:“都聚在这里做什么?活都干完了吗?日落之前没干完,可是要扣工钱的。”话音刚落,人群立刻散开,吴咏这才松了口气,与两人见礼。

李擎听到吴咏的来意后,便笑道:“既如此,我就带你在岛上四处转转。”

“那就多谢伯父了!”吴咏拜谢道。李擎摆摆手,

“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再说要不是你的主意,这舟山岛可没有如今热闹的景象。”说罢,李擎便与鲜于策一起领着吴咏四人来到港口处。

此时正有数十条渔船靠岸,一筐筐的渔获不断被卸下船。吴咏一看,好家伙,都是大黄鱼,而且,还都是一尺以上的大鱼,这一条最少也有两三斤重,搁在后世能卖到天价!

大概半个时辰过去,船上所有的渔获都被卸下来,渔船又开始出发捕鱼了。

“如今他们每天都是出船两次,每次差不多都是满载而归。”鲜于策解释道。

吴咏粗略估算一下,虽然现在由于技术的原因,使用的都是搭载四五人的小渔船,但一船也能拉上千斤的渔获。

因此,他们出海一次,便能收获数万斤的渔获,一天下来怎么也有十万斤。

什么,你说不一定每次都满载而归?开玩笑,你当这时是后世啊,这舟山渔场可是从来未开发过。

至于鱼够不够捞,这个也完全不用担心。要知道,后世舟山渔场在疯狂捕捞的情况下,每年还能收获数十亿斤甚至上百亿斤的渔获呢。

这会儿,这些天然渔场里的渔获基本上就没人动过,一年捞个几百万斤,简直就是毛毛雨。

说实话,最初的时候,鲜于策心里也没底。连渔船都是租借别人的,等他真正见识到渔船的鱼群后,立刻拍板买下数艘渔船。

这不,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发展了数十艘渔船,就这还不够用!他打算明年至少要将渔船的数量翻倍。

接下来,两人又带吴咏去参观了晒盐池。先前说过,东汉的盐铁政策是官营和私营结合。

由于盐铁开放,盐价已不象西汉那样统一控制,而为市场供需所调节。

但即使如此,老百姓吃一点盐巴都成了一笔巨大的开支,很多老百姓炒菜时都要数着盐巴一粒粒下锅的。

当然如此昂贵的价格,也和此时的落后生产工艺有关,时下基本用的是煮盐的方式。

这种制盐方法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木柴,铁锅的损耗也很大,一般几次下来铁锅就要报废了,大多数人家是舍不得用家里仅有的铁锅去干这种事的。

并且一锅海水煮干了才能获得可怜巴巴的几粒盐巴,效率非常差。据说春秋时代煮海为盐的齐国,把临淄附近的树林几乎砍伐殆尽了。

而发明成熟与宋明之际的晒盐法,却充分利用了盐分的高浓度析出,可以轻松的生产出大量的海盐,省却了大量的燃料和熬煮的人力。

舟山这地方,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海水盐度较大,且水质较好,俨然就是一个天然的盐场。

所以吴咏完全有信心,不仅能做出盐,还能做出上等好盐!是那种颜色雪白,晶体颗粒细小,具有纯正鲜咸味的上等好盐,这种盐除了没加碘以外,和后世居民们吃的盐已经毫无二致。

这和时下百姓吃的那种颜色黄不拉几,味道又苦又涩的盐巴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并且最关键的是,先进工艺做出来的先进海盐,成本还极其低廉,甚至能低到忽略不计的程度,能让老百姓完全吃得起!

不过吴咏并不打算这样做,因为极有可能会遭来朝廷和其他世家大族的围攻。

他只打算制作出‘雪花盐’供给权贵世家。至于普通百姓,他打算卖咸鱼干。

毕竟盐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吃,在古代还是最佳的保存食物的手段。各种的腌肉、咸鱼等等都依赖大量且廉价的食盐,特别是舟山岛,如今有了大量成本低廉的食盐,在丰渔时节的渔获都可以贮存起来,作为储备的口粮。

至于高盐量摄入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算了吧,吃咸鱼吃出来这些病,在此时通通属于富贵病,普通百姓就是想得也没办法得。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他完美避开了与朝廷和世家大族的冲突!你说我在销售私盐,扰乱市场?

吴咏会拎起一条咸鱼干来让对方看看清楚!上面哪有盐!当然认真说起来,这有狡辩的嫌疑,或者说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但是吴咏以为,只要对百姓、对国家、对整个民族有益,狡辩一回又有何妨呢?

所以吴咏有信心制作出咸鱼干,推广咸鱼干,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当然就制作咸鱼干来说,需要两种原料,鱼和盐巴。

但这在舟山岛都不是问题,就地取材即可。

“走走走!咱们一起去看看咸鱼干的制作!”吴咏一声吩咐,于是一行人又来到岛上的一片平坦宽敞场地中。

现场这会都有一二百号人,每个人都是十分忙碌。左边区域放置了大量新鲜渔获,也是人最多的区域,大家坐在小板凳上,杀鱼的杀鱼,刮鱼鳞的刮鱼鳞,说话的功夫都没有。

右边区域,放置了一排排的大缸,不断有杀好的鲜鱼被放入缸中。不远处还有一桩桩木头搭制的架子,上面正晾晒着已经腌制好的咸鱼。

吴咏看着这一切,心中也是十分欣慰。有些事情,他既然来了这个世界,就必须要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