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33章 冀州刺史刘焉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33章 冀州刺史刘焉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渤海国,归属南皮刺史部管辖,东临渤海,南邻青州,北邻幽州,都南皮。

辖八城,有百姓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户,人口有一百一十万六千五百,可谓是一个非常富庶之地。

但刘悝对此并不知足,还经常闹出事情。桓帝时因为有天子刘志护着,没人敢对他怎么样。

但现在他被天子刘宏所忌,又被人诬告想要阴谋篡位,刘悝的处境可想而知。

冀州刺史刘焉得到朝廷的诏令,就开始派兵将渤海王刘悝的府邸封锁住,所有人都不得随意进出。

刘焉,江夏郡人,先祖乃是汉景帝刘启之子鲁恭王刘余。虽然刘焉和刘悝都是宗室身份,但两人的地位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此刘焉也不敢随意处置刘悝,而是将他圈禁起来,等待朝廷派人来审讯。

先前说过,西汉王莽篡位后,刘氏宗族的爵位特权被废除,这引起了西汉皇族的不满。

他们纷纷起义反抗王莽的统治,而刘秀正式其中的一员,并最终得以重塑大汉江山。

刘秀起初依附于更始帝刘玄旗下,后来更始帝杀了刘秀的哥哥,而刘秀借助机会外出河北地区,当然这是刘秀崛起的正式开始。

初到河北的刘秀势力微弱,于是他与此地的势力人物西汉宗室真定王达成联姻同盟,而真定王侄女郭氏自然成了刘秀的第一任皇后。

此外刘秀也看到其他宗室远支势力的强大,他即位的第二年曾下诏:“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愍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命尚书,封拜。”刘秀如此之举,便是拉拢有实力的宗室,以增加自己的实力。

后来随着天下趋于太平,光武帝刘秀在建元十三年又下诏:“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如果查询这四位宗室王爷会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西汉的汉景帝。

刘秀削藩的根据正是诸位藩王与刘秀血缘关系超出五代,他们才被降封。

不过此次降封仍然让一百三十七名远支宗室获得封侯。同时刘秀的近支宗亲也开始被封侯,并逐步晋封为王。

如此一升一降,宗室已有远近之分了。既然有了宗室有了远近之分,那么这些宗室的政治待遇自然也就不同。

建武二十四年,刘秀曾下诏有关单位重申

“旧制阿附藩王法”。阿附藩王之法是汉武帝鉴于刘安、刘赐谋反而设立针对限制藩王的法律。

四年之后刘秀之子沛王刘辅曾陷入一场官司,其宾客连坐被杀数千之众。

在此事件之前,史书曾描绘当时近支藩王日常活动,

“时禁网尚疏,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争礼四方宾客。”大致意思是近支藩王大肆网罗宾客,以丰羽翼。

东汉皇帝们自然不会忘了不远的

“七国之乱”伤痛,更不用说开国的刘秀,阿附之法正是此种情况下颁布。

此后的史书也不少打击诸王事件。除了打击近支诸王外,他们在经济上还是挺照顾他们的,分封食邑,诸王兄弟封侯等措施。

由于

“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东汉诸王基本上也就成了吃喝玩乐的主。至于西汉的远支宗室,东汉政府主要以赏赐为主,但他们爵位的保障自然比近支宗室弱许多,被剥夺侯爵也是十分正常。

那么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血缘关系疏远,东汉仍然保障他们地位的呢?

那是因为尽管西汉时期多次打击诸王,汉武帝的

“推恩令”让诸王势力大削,但他们几代于同一个地方居住,已形成以宗族聚集方式,对地方影响非常大,东汉建立过程已是证明。

因此,东汉的朝廷也不能放任这些远支宗室不管不顾。不过东汉初期这群人只能担任地方官吏,刘备等人祖辈便是例子。

但汉桓帝之后又发生了变化,远支宗族可以担任中央大员,刘焉等人是此类的例子。

众所周知东汉选官制度仍沿袭西汉建立的察举制,这就使得一些世家大族逐渐垄断朝廷的官员选拔。

刘焉等人便是利用这一机制参与东汉朝廷的管理,从而在乱世来临的时候,割据一方。

总结一句话,东汉政府对近支宗室限制严苛,但对远支宗室管理宽松。

这便是东汉末年众多刘氏割据势力,除刘虞外,其他几乎都是西汉皇族后裔。

当然,现在的刘焉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对于渤海王阴谋篡位一事,也是秉持中立的态度。

在朝廷使者没有到来之前,刘焉并没有苛待刘悝及他的家人。甚至在吴咏到来后,他还亲自将渤海王刘悝请了过来,三人在一起商量对策。

吴咏在接到会稽太守尹端的传信后,便马不停歇感到这里。虽然渤海国的治所南皮距离洛阳有一千六百里,而会稽郡距离南皮两千两百里,吴咏还是先朝廷使者一步来到渤海国。

南皮的渤海王府自从被士卒围困后,刘悝就一直处于消息闭塞的状态。

起初他看到吴咏,在听到吴咏乃是天子侍读的身份后,还不停冷笑,出言讥讽道:“哼,朝廷派这么一个黄口小儿,来审讯我这个渤海王,是不是太儿戏了!难道满朝诸公就找不出一个像样的人了吗?”刘焉担心刘悝惹怒吴咏,便率先出声打圆场道:“王兄,这位吴侍读是专门来帮你度过此劫的。”

“帮我?”刘悝看了吴咏一眼,随即嗤笑道:“吾乃桓帝的亲兄弟,就是当今天子来了,还得喊我一声皇叔,何人敢来我渤海国放肆,定叫他有来无回。”吴咏犹如看智障一样,看着刘悝。

只见他身着紫色锦服,身材有些肥胖,或许是锦衣玉食惯了,也或许从来没经历过挫折,如今三十多岁的人了,还如此幼稚,说话是完全不过脑子。

吴咏摇摇头,也懒得再与这人废话,于是对刘焉说道:“刘刺史,咱们走吧,这人没得救了。”

“站住!”刘悝大喝一声,气急败坏道:“今日你要不把话说明白,就别想走出本王的府邸。”

“哈哈,”吴咏笑了,他觉得这渤海王刘悝还真是有些无知无惧。同时又对他有些同情,就是因为他这种无知又自大的性格,才导致一家数百口人,身死族灭,其他被牵连的人也多不胜数。

据后世史书记载,刘悝自杀后,他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

傅、相以下,以辅导王不忠,悉伏诛。摊上这么一个主君,吴咏想想都替他们觉得不值。

吴咏本来想来提点刘悝几句,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自杀。但看到他的态度,心中也是无奈。

就这么一个自小就锦衣玉食的人,估计稍微吃点苦头,就会寻死觅活吧。

因此吴咏也不想与他有太多的废话,冷笑道:“恐怕你还不知道吧,天子已经下令,遣大鸿胪卿袁隗持节与宗正卿刘祖和廷尉卿陈球来勃海,准备问责你这位渤海王。”

“来就来吧。”刘悝不屑道:“本王可不怵他们,难道他们还能杀了本王不成。”吴咏被他的话噎住了,想想也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是天子刘宏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处死他。

但吴咏可不会被他的话迷惑,别人不敢杀你,但是可以羞辱你,逼你自杀。

于是他嗤笑道:“枉你白活这么多年,士可杀不可辱的道理,都不懂吗?”接着他又恐吓说:“知道廷尉的手段吗?断指、斩足都是小菜一碟,你可听说过抽筋、扒皮,到时这些酷刑一上,你这位渤海王还能这么有底气吗?”刘悝听完,顿时大怒道:“好大的胆子,在本王的地盘上,还没有谁敢这么对待本王!就算是廷尉,也不能对本王滥用私刑。何况还有宗正大人在场,肯定不会让他胡来的。”

“呦呵!”吴咏笑出声:“说的不错,看来你还算有几分脑子!不至于被人忽悠傻了。”

“什么?”刘悝一惊,旋即反应过来,这是吴咏的激将法。

“记住了,你这位渤海王身上牵扯了太多人命,不要随意求死!你一死,不禁你的家人会跟着遭殃,那些跟随你多年的下属也会被牵连。”吴咏说完,转身离开,刘焉急忙跟出来,只留下刘悝怔立原地,不知在想什么。

“这位渤海王,当真不知死活,十分幼稚!以为待在他的渤海国,别人就拿他没办法了。”出了渤海王的府邸,吴咏对刘焉抱怨道。

他真是被刘悝的幼稚气到了,大难临头,不思考如何度过难关,还仗着自己的身份,在耀武扬威,简直愚不可及。

刘焉这时也叹气道:“我这位王兄也是被他的兄长桓帝宠溺惯了,才如此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吴咏摇头道:“这次天子虽不敢杀他,但也不会轻易饶恕于他。尤其是他将中常侍王甫得罪的太狠,朝中无人敢替他说话。”接着吴咏又道:“刘刺史一定要派人看住他,我担心他受不了刺激,会选择自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