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十一章 一道诏书

秦始皇去世,赵高发动沙丘密谋。先骗胡亥,再诱李斯。按理说,胡亥年少,被老狐狸赵高玩弄掌中,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历经三十年宦海沉浮,屹立不倒,善于玩弄权术,精于算计的李斯,会被比他小二十多岁的赵高玩弄鼓掌之中。

这很难让人理解!

当看到太史公留下,沙丘密谋的资料时,这个问题,总让人想不明白。

丞相李斯斗不过中车府令赵高?

向来对秦始皇忠心耿耿的李斯,不但没有帮秦始皇完成最后一件事,反而变节。难道是李斯年老昏聩,不中用?

此时的李斯七十多岁,年老不假,但,头脑清晰,对时局把控也很明确。否则,当他听见秦始皇去世,为了避免引发国内动乱,他岂能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秘不发丧,封锁消息。

李斯选择和赵高合作,并不是因为他年老昏聩。只能说,人到了一定年纪,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

赵高选择胡亥,有自己的考虑。李斯选择胡亥,也有自己的考虑。李斯要的就是守住富贵,在秦朝政坛屹立不倒。

对于李斯变节的原因,有以下观点:

1.赵高从李斯弱点入手,进行有说。

李斯怕两个人,一个是扶苏,另一个是蒙恬。

扶苏尚儒,李斯崇法,这两个人治国理念和政见不同。蒙恬这个人物很厉害,不仅有军功,还掌握三十万兵力。

2.李斯对自身、子孙未来的考虑。他想守住权力,得以善终。

3.胡亥和秦始皇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将最优秀的长子,挤出权力中枢。悉心教导胡亥学业,巡游也带上他。善于琢磨人心的李斯,从这些事看到了什么?

当然,李斯和秦始皇常年打交道,对于扶苏之能,却没有被立为太子。其中,暗藏的原因,他是知晓。或许,是因为扶苏的身份:楚人。

还有一个热议的话题,扶苏是李斯的女婿。李斯没选择女婿,反而选择胡亥?对于这个热题,其实很好理解。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清明节给你上坟除草的人,一定是子孙,而不会是姑姑、女婿、外孙。

李斯把女儿嫁给扶苏,是出于政治联姻。李斯是政治家,他要做的事,是符合自身利益,符合家族利益。成熟的政治家,是不会参杂个人感情在里面。

当然,沙丘密谋,这么大的事情,胡亥年少是不错。但,他也是这场宫变的主角。没有他,赵高之谋,李斯之量,都会落空。

赵高是中车府令,有皇帝玉玺;胡亥是皇子,又一同出巡;李斯是重臣、近臣,百官中有威望。这三人缺一不可,他们合作,才有了沙丘密谋。

这个密谋,直接改变了大秦王朝的命运走向。同时,一场对内的腥风血雨正在上演。

李斯、赵高、胡亥,达成同盟,他们做的第一件事:秘不发丧,封锁消息。

李斯、赵高是聪明人,办事能力强,成功封锁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他们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尸体发出的臭味。

这个问题,难不住,两位聪明的人。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用咸鱼臭味掩盖住尸体的臭味。

谁能想到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死后与咸鱼为伍。凄凉啊!真凄凉。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生前伟大又如何,死后还不是很凄凉。

接下来,李斯和赵高要考虑的一件事:继续巡游,还是结束巡游。

秦始皇制定了第五次巡游的路线:从咸阳-云梦-丹阳-钱塘-会稽上-琅琊-平原津-沙丘-井陉-九原-咸阳。

路没走完,秦始皇去世了。再走下去,没有意义。按照常人的逻辑,应该迅速结束巡游,返回咸阳,拥立胡亥继位。

然,李斯和赵高,不是普通人,是这个时代,最顶尖聪明人。

他们没有按照平常人的逻辑出牌。二人合计,做了一个决定:继续巡游,抵达九原。

这样做,既可以营造一个假象,证明始皇帝还活着。同时,还能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剪除反对者。

路,继续走!

饭,继续吃!

奏章,继续看!

一切都如秦始皇还活着,有条无序的进行着。同时,一场看不见的风暴,开始席卷。一场,随着秦始皇去世后的权力争夺,正在上演。

沙丘,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李斯和赵高要为胡亥继位,清除障碍。第一批要清除人的名单:扶苏、蒙恬。

扶苏是嫡长子身份,有贤明,又受百姓爱戴。蒙恬,有军功,掌控长城军团三十万军力。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泄露出去。扶苏对胡亥继位提出反对,蒙恬也会支持长公子。当今之世,蒙恬是有名的战将,没人与之抗衡。

只要扶苏、蒙恬反对,凭借他们的声望,定能率军,打回咸阳。所以,扶苏必须死,蒙恬不能留。

李斯对这个女婿十分了解,有仁善之名,但性格寡断,不能干大事,且没有反心。

赵高和李斯想了一个办法,用一道诏书:逼扶苏自杀,解除蒙恬的兵权。

赵高起草,李斯组织语言,盖上秦始皇的玉玺。为了表现出这道诏书是秦始皇发送,诏书按照流程执行。

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拿到诏书,会有什么反应。

第一个反应:悲愤交加,父皇容不下我。

第二个反应:痛苦、心寒,子知父,父不懂子,满是凄凉。

那么,这道诏书写了什么?

据太史公记载,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

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段话,先表明秦始皇巡天下目的:增加寿命,震慑天下。

接着,这道诏书,真实目的:定罪。

给扶苏定罪:不知悔改,上书诽谤,日夜怨望,为子不孝。

结论:赐剑自刎。

给蒙恬定罪:戍边无功,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为人臣不忠。

结论:赐死。

为了避免,扶苏和蒙恬起疑,起兵反抗,又想了一个办法:剥夺蒙恬的军权,让王离接管长城军团。

蒙恬长了心眼,怀疑诏书的真实性。他不相信,秦始皇会做出这样的事?蒙恬建议扶苏面见秦始皇,不要急着自刎。扶苏哪里听得进去,面向咸阳,悲愤交加,含泪自刎而死。

这里有个问题?

一道诏书,扶苏不辨真假,就举剑自刎,这是他傻吗?

这也不怪扶苏做出这样的举动。秦始皇去世,扶苏不知道。扶苏也不会质疑,诏书是其他人发的。

诏书上的内容说的是真的,玉玺印记也是真的。扶苏因儒被贬,不被秦始皇喜欢,这也是真的。使者,是秦始皇的近臣,也是真的。

扶苏尚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胡亥被立为太子,他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威胁。按照秦始皇的个性和手段,为了巩固胡亥的地位,要杀了他,也说的通。就这样,扶苏悲愤交加,举着长剑,自刎而死。

蒙恬不想死的不明不白,但,也没有发言权,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就被剥夺军权,遭到囚禁。

赵高和李斯用一份诏书,就轻易逼杀扶苏,囚禁蒙恬,解除了最大的威胁。

这里有个问题,遭到了很多人的热议:扶苏有蒙恬支持,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反,反而接受诏书,选择自尽?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诏书的真实性。扶苏看到诏书的内容那一刻,他心已经死了。举剑自刎,是他最后报答秦始皇的方式。

哪怕扶苏质疑诏书的真实性,想反,也不会有人支持。毕竟,没人敢与秦始皇作对。秦始皇的诏书,就是法律。他要谁死,谁就得死。没有人,敢挑战秦始皇的权威。

纵使有人支持他反叛,扶苏也不想落得不忠不孝的骂名。再加上,诏书的内容,扶苏、蒙恬、王离等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忠于秦始皇,也畏惧秦始皇之威,不会反,也不敢反。

这也是为什么,蒙恬对诏书有质疑,不想自裁,也没有下一步行动。蒙恬军权,已经被王离取代。

扶苏为什么会死?

蒙恬为什么会被囚?

问题关键在于:没人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李斯和赵高,不愧是聪明人,正是借着外界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发布一道不容人质疑的诏书,逼杀扶苏,囚禁蒙恬。

扶苏自刎,蒙恬被囚,这只是大秦动乱的开始。这场暴风雨,将会来得更加猛烈,大秦王朝岌岌可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