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二十四章 沛县起义

陈胜大泽乡起义,沛令战战兢兢地活着。他想起义,没有群众基础。又担心,起义被朝廷镇压,祸灭三族。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努力下,给了他新的选择: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回来。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不仅可以增加实力,还释放出与秦决裂的诚意。

2.杜绝隐患。

可以说,萧何、曹参给出的方案,是最佳。成功了,保住性命。失败了,可以推卸责任。

沛令见没有威胁到自己切身利益,手下人都举手赞成,他也表态:把流亡在外的人喊回来。

刘邦就这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始站在历史面前。这次回来,也是刘邦新的开始。

萧何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急需要处理:如何把这个消息,告诉刘邦。

刘邦释放劳役,犯了死罪,四下逃亡。沛令,派出人去抓捕刘邦。去了很多次,都没能抓捕成功,甚至连人都没找到。

刘邦逃亡的地方叫芒砀山。它是芒县与汤县的合称。归,汤郡管辖。这个地方,位于砀郡和泗水郡之间。

芒砀山,多雨季,不仅丛林茂密,还是豫东平原唯一的山群。周边为大泽,还有一种可怕的生物:大蛇。

刘邦斩白蛇,应该是真的,不是虚构的神话。只不过,这个真实的故事,被太史公妙笔生花,写成了顺应天道起义。

用现在的地图来看,芒砀山位于豫、皖、鲁、苏,四省交界。这个地方,鱼龙混杂,不好管理。

刘邦释放劳役,逃到这里。可谓是选择了一个好地方。沛令抓不到刘邦,也不足奇怪。

当然,这个地方,还流传了很多名人的故事。

据说,黄帝曾来这里巡游。蚩尤在这里反抗黄帝。宋国第八位国君宋僖公也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想要在这里修墓。孔子路过,躲了一场雨,留下了一座夫子山。

芒砀山,来了很多名人,到此一游。

最有名气的人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不仅斩杀白蛇起义,还隐藏在这里躲过朝廷的追捕。

当然,刘邦来在这里,不是看风景,也不是选择风水宝地,更不是来巡视。他是为了活命。

刘邦隐藏的地方好,行踪不定,不好找。

萧何是如何联系刘邦,这是一个问题?

这时,一个人物出场了,他就是樊哙。

来看一下,樊哙的个人信息。

出生: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此时的樊哙,三十三岁。

职业:以屠宰为业。

家境:贫寒。

樊哙家境贫寒,以屠宰为业。刘邦大他,差不多15岁。樊哙人穷,但不傻。常年以屠宰为生,不仅锻炼了他体魄,还练就了一双慧眼。

樊哙眼力劲相当不错,觉得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刘邦能干大事。因此,樊哙对刘邦很崇拜,也对其忠心耿耿。很多时候,樊哙还会给刘邦送肉。

用一句话形容:樊哙与刘邦交往甚密。

萧何找不到刘邦,樊哙能够找到。这也说明,萧何对刘邦的人际关系网,有充分的了解。萧何找到樊哙,让他带话给刘邦:沛令赦免了他的罪过,赶紧回来,响应诸侯,举旗反秦。

樊哙能够去联络刘邦,也说明了两件事:

1.樊刘关系不错:樊哙联系得上,知道刘邦在哪里。

2.刘邦流亡在外,也关注沛邑的情况。

樊哙去了芒砀山,找到刘邦,并把萧何的原话,说给他听。刘邦听了,心中起疑:会有这种好事!

随后,刘邦开始分析,这些话是真是假,该不会是萧何和沛令窜通好,抓他回去。

另一个人的出现,打消了刘邦的顾虑。这个人就是被萧何推荐给沛令联络官夏侯婴。

夏侯婴,出生日期不知道,他是沛县本地人,他的职务是厩司御。

完成份内工作之后,夏侯婴爱做一件事,喜欢找刘邦去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就这样刘邦和夏侯婴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其中又发生了一件事,将这两人这份感情,进一步巩固。

刘邦误伤了夏侯婴,被别人告发到官府。

刘邦以下犯上,这是很严重的罪。当事人夏侯婴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主动证明刘邦没有伤他。有夏侯婴当事人作证,证词又被推翻,刘邦免于刑罚。但,夏侯婴因为此事,遭受牵连,被关押了一年多,受鞭笞刑数百下。

从此,刘邦和夏侯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刘邦不信沛令,不信萧何。但,他信任夏侯婴。毕竟,刘邦未落草之前,夏侯婴是他上司,对他很好。刘邦犯事,还处处帮他,有过命交情。

夏侯婴不会误我,这是刘邦得出的结论。

既然沛令要他回去,他就回去。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哪怕是龙潭虎穴,刘邦也要回去。现在,刘邦已经快四十八岁,不整点大事出来,那怎么行。

他自命不凡,那就做不凡的大事。

沛,我,刘季,回来了。

刘邦召集手底下一百多人,兴致勃勃地回沛县去干大事。路途,发生了一件事:萧何、曹参,前来投奔。

原来,沛令刚答应萧、曹等人,将流亡在外的人召回来。事后,沛令反悔。一边下令抓捕萧、曹等反对秦廷的人;另一边紧闭城门,做好战斗准备。

萧何、曹参和秦吏关系好,得到消息,连忙逃出城,投奔刘邦。

沛令主张迎回逃亡在外的人,为什么事后反悔?

太史公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县尉、县丞、郡监等人有说,说了这样的话:刘邦的威望,比沛令高。刘邦回来,等于引狼入室,会祸及自身。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消息传来:秦廷东出平叛,起义军惨败。

沛令闻言,做出新的决定,跟朝廷混有前途。沛令下达了一个命令:诛杀萧、曹,关闭城门。

刘邦兴致而来,岂能败兴而归。刘邦回来了,哪能就这样走了。于是,刘邦也做了一个决定,用武力攻打沛县。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刘邦和众人面前:如何打?

刘邦麾下就只有一百多人。沛县,城高坚固,沛令关闭城门,做好战斗准备,又有正规军。

打不赢!不能打。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有问题,就怕找不到问题。找到问题,就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邦、萧何、曹参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

强攻不成,那就智取。

刘邦率领一百多人来到城下,没有急着攻城,反而做了一件事,先礼后兵。刘邦用了孙子兵法最厉害一招: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邦大张旗鼓的说,要射箭了,喊城内的人,注意躲避。他射进去的不仅是箭,还在箭尾绑了书信。用现在的话说,正面用武力威慑,侧面打宣传战。

这份书信的内容,被太史公记录下来: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信中的内容,表达了几个意思。

1.沛令是秦吏,天下人都在反秦,跟沛令这种人混,没前途。

2.告诉外界发生的大事:天下都在反抗暴秦,斩杀秦吏,响应号召。潜在意思,我们也要响应号召,斩杀沛令。

3.不反秦吏,响应诸侯,只能等死。

最后,表达一个立场:起义军打过来,不起义,就会被屠城,祸及子孙。

刘邦打宣传战,既照顾父老乡亲的感受,告诉他们,我不想硬来,怕伤害无辜。又激发民愤,沛令是外地人,是暴秦的官吏,出尔反尔。

一个字:反。

两个字:反了。

刘邦的这封书信,达到了想要的效果:百姓群起激愤,斩杀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

百姓手无寸铁,是谁带领他们起义,斩杀沛令?沛令是秦吏,手下有兵,有武器。百姓有什么,菜刀和锄头。这些人不可能拿这些反抗沛令吧!

危急关头,沛令也不可能过度松懈!

刘邦在城外,号召城内百姓起来反抗。城内,第一个站出来,号召百姓起来反抗,斩杀秦吏的人,史料没有记载。

这么重要的事迹,太史公怎会忘记写?这可是刘邦起义环节中的重点啊!这个人物,很关键,怎会忘了呢?连沛县起义细节,人数都考虑了。怎会,忘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人。

答案只有一个:这个人是汉朝忌讳的人,不能记。

我猜测,这个人跟吕氏有关,很有可能是吕泽和吕释之两兄弟。

太史公觉得这个不重要,或许顾忌其他成份,有意删减片段。又或许是我闹洞太大,想多了。总之,刘邦回来了,将书信射进城内,以乱其心,最终达到一个目地:兵不血刃攻破沛县。

刘邦首场秀,如神助一般,一封信就有人替他解决了所有问题!

正所谓,乱世造就英雄。

天下人都在反秦,我,刘季,也来反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