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六十八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

按照野史记载,韩信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雄厚背景,更没有出类拔萃的名声,也没有人举荐。他还是从项羽那边,跟随刘邦入汉中。这样的人,在刘邦这里,也难混出头。

《淮阴侯列传》告诉我们,韩信叛楚归汉,也混得不好,还差点被斩。

史料没有记载,韩信犯了什么错,被斩。但,说了一个情况,是被连坐。

发挥脑洞想象一下,韩信究竟是犯了什么事?

按照楚怀王之约,刘邦第一个打进咸阳,他应该是关中王。项羽负约,封他为汉中王。刘邦从富饶之地,进入交通不便之地,他不高兴。他手底下的将领,也不高兴。

刘邦没有选择,他不高兴也要去汉中当王。毕竟,他打不赢项羽,只能忍。幸运地事,刘邦掌管三个郡,地盘还不小。

部将不高兴,就要去做高兴地事。于是,刘邦军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大面积逃亡。

据史料记载,逃亡的中高级将领有数十位,更别提将士。韩信叛楚归汉,也没有得到重用。韩信也认为汉王不过如此,跟他混没前途。因此,韩信打算另谋出路和几位同道者一起逃离汉中。

结果,韩信运气差点,没有逃掉,被抓了回去。

刘邦等高层为了避免逃亡现象大规模发生,想了一个办法:杀鸡儆猴。

很荣幸,韩信和十三位将士,被选中。

刘邦为了表示对这件事很看重,派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监斩。

这个人就是夏侯婴。

毕竟,夏侯婴是刘邦司机,深得信任。他手中还有一支车兵,立下显赫战功。他负责监斩,才能达到震慑效果。

韩信前面十三个人都被斩,下一个轮到韩信。其他人面对死亡,要么哭哭啼啼,要么求饶,要么默不作声。

危急时刻,韩信想了一个办法自救。

这个办法就是发表临终感言,也可以叫遗言。用现在的话说,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韩信发表临终遗言,不能说太多。毕竟,你说了一大堆废话,等待你的结局,还是被杀。

因此,韩信临终遗言,字数要短,观点要醒目。还要吸引夏侯婴的注意。说这句话的时候,时机也要把握好。语调、神情也要到位。

最好要表达出为什么不能杀我!

生死攸关面前,韩信先保持镇定,视死如归,说了十二个字: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韩信这句话表明了两个观点:

1、刘邦不是想要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给他打天下的人。

2、韩信表明自己是有用之人,可以助刘邦打天下。

韩信成功了,吸引了夏侯婴的注意。夏侯婴没想这个人在临死前能够发出这样一句不寻常话,定是不简单。

夏侯婴也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韩信的人物形象:高、壮。

韩信最后一博,视死如归,看着夏侯婴。夏侯婴从韩信那句话,以及平静的眼神看到了这个人不一般。

夏侯婴释放了韩信,与之交谈。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夏侯婴和韩信具体谈论了什么。但,谈论话题,保住韩信不被杀。

发挥个人脑补,他们的谈话内容,包括两方面。

做人的基本礼貌:问一下对方的姓名,年龄,人生经历,犯了什么错。

军国大事:你为什么说这句话?你有什么本事?汉王如何才能得天下。

夏侯婴问话的中心思想是围绕韩信临终遗言展开。很显然,夏侯婴关心的不是韩信生死,而是刘邦如何得天下。

行刑停了,韩信暂时逃过一劫。但,韩信还要说出,不能被杀地理由。

好在韩信没有被死亡吓破胆,他的心理素质不错,被问话时,没有感到恐慌,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他回答很出色,令夏侯婴满意。

夏侯婴和韩信交流,觉得韩信是个难得人才。不仅救下韩信,还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入汉中不开心,将士逃亡令他心情烦躁。

夏侯婴举荐韩信,刘邦没觉得有啥特别,也没看出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本事。为了照顾夏侯婴情绪,还是封了韩信一个官:治栗都尉。

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后勤管理处长。

治栗都尉的职责,是掌管筹备军粮。从都尉这两个字来看,刘邦很给夏侯婴面子,给了韩信一个不小的官。

此前没有这个官职,韩信也是第一个当治栗都尉的人。至于这个职务含金量有多高,也不清楚。但,他的职责就是后勤工作。

既然是负责后勤工作,那就要提到一个人萧何。他是刘邦后勤部长,可谓是一把手。

韩信来搞后勤,就会成为萧何手底下工作人员。

萧何没事,喜欢做一件事:了解群众,深入群众。

萧何见他手下有个人又高又壮,人还年轻,做起事来井然有序。就这样韩信进入了萧何的视线。

萧何没事,就去找韩信聊天。

聊天的内容没有记载,但,发挥脑补,除了工作上的事情,还会聊点家长里短。

萧何每次和韩信聊天都很开心,渐渐地两人聊天话题升级。韩信告诉萧何他想要干的事:封君拜将,征战沙场。

萧何告诉这个年轻人:管理后勤,也一样能够独挡一面,是个前途无量的职业。

韩信虽没说大丈夫应该如何,但,那道眼神告诉萧何,他不喜欢这个职业。

好在萧何是个有眼力劲的人,他不仅表达了后勤这个职业不错,也十分关注韩信。

一来二去,萧何和韩信熟悉起来,进一步了解。

萧何也发现,这个年轻人让他搞后勤,太屈才啦!他适合当将军,冲锋陷阵。

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也不把韩信当回事。

刘邦心里不满:韩信年纪轻轻,入汉没有军功,也没听说有什么战绩,封他一个治栗都尉还不满足。

想当将军,没门。

真是欺负我汉军无人了吗?这走后门,也太多了吧!

这一次,刘邦没答应,也不给萧何面子。

韩信做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虽然他这份工作,是很多人想干,却干不了。但,他是真的不想干。

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是不会选择在自认为没前途的岗位上工作。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做了一件事:不告而别。

刘邦,太让他失望了。那就走吧!天下之大,总会遇到明主,发现他的才干。

萧何去汇报工作,回来找韩信聊天。结果,得知韩信走了。于是,萧何也没给任何人打招呼,就去追韩信。从而有了一个传颂千古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里就会有诸多问题:萧何如何去追?

他怎么知道韩信走那条路?

追到了又该如何留住韩信?

现在,就来解答这些问题。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二话没说,骑马去追。

出汉中的路线不多,韩信选择走的路线也不多。萧何通过将士指引,能够明确判断韩信走的哪条线。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你追上了,说不出留住对方的理由,他还是要走。

毕竟,现代人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一个要走,一个想留。走的人留下来,是因为挽留者给出的理由打动了他。没有留住,那是挽留者没有说出让对方心动的理由。

史料没有记载,萧何用什么理由,留住韩信。但,我们能够发挥脑洞想象一下。

韩信要走,是因为没有干自己想要去的工作岗位,也没做想要做的工作。郁郁不得志,自感前途无望,对刘邦失望,才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萧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留住韩信。

萧何了解韩信,知道他的志向,追到韩信,给出条件:

1、他能去想要去的工作岗位,做自己想要做的职业(当将军)。

2、许诺:若韩信不能达成所愿,他会荣辱与共。

总之,萧何要表达一个观点:你不能走。

当然要留住人,要达成对方所想。而不是用武力威胁,说些你走,我就杀你之类的话。你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留不住人,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甚至做出自降身份的事,进而遭到对方反感,甚至是看不起。

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知道留住一个人最佳方式,也懂抓住问题的关键。

所以,萧何成功了,不仅追到了韩信,还留住了他。也让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发现人才很重要,留得住人才更重要。

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到了,也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韩信提了意见,得到回答,也打算暂时不走了。

那么,萧何又会如何做刘邦的思想工作,完成韩信留下来的条件。

刘邦和韩信,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