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七十六章 彭城大战(下)

彭城大战,刘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第一个阶段赢得胜利。接下来,彭城大战,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项羽反攻。

刘邦攻破彭城,项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停止伐齐,率军南下;要么,继续伐齐,站稳脚跟,伺机反扑。

此时,项羽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诸侯联军势大,锋芒正盛。道义上,项羽又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齐军还有很强大的作战能力,突然撤军南下,容易腹背受敌。

第三,齐地到彭城距离远,道路不好走。诸侯联军以逸待劳,他们之间兵力悬殊,差距过大。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项羽都没有获胜的可能性。此战,项羽没有翻盘地机会,只能接受现实。

然,项羽是谁!

他十几岁,见到秦始皇敢发出一声呐喊:彼可取而代之。

二十四岁,斩杀会稽郡守,高举反秦旗帜。

二十五岁,东阿追着享受秦国战神荣誉称谓的章邯到处跑。

二十六岁,斩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王离,逼降章邯,诸侯皆畏。

二十七岁亡秦,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建立新秩序。

项羽是谁,他是这个时代楚霸王。战场上,他从来都不会畏惧。

面对不利局势,他依旧相信自己的拳头。他要拿起三尺长剑,与刘邦等诸侯血战到底。

那么,项羽是如何打赢这场看似不可能会有胜算地战斗。

来看一下,在战局对项羽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是如何扭转局面。

面对困境,年轻人项羽没有认输,选择了一种方式:战。

而且是以自杀式的方式去战斗。

为什么说是自杀式?

这是因为刘邦诸侯联军加起来五十六万,项羽深陷齐地。但,他还是做了一个决定,让其他部将围困齐军,自己亲自南下攻打诸侯。

而且,他的人马只有三万。

对于项羽这个决定,很多人都认为找死!楚军上下,也弥漫着这个想法。

恐慌、死亡的气息,笼罩在楚军上下。

这一刻,体现出项羽的重要性。

项羽不愧是这个时代的骄傲,他用人格魅力,征服了楚军上下,将其团结起来。

他说打,诸将支持。

他说战,诸将也战。

就像三国,曹操率军南下,抵达荆州。

荆州将士,忌惮曹操,大多数选择投降。有长江天堑的江东孙权,内部也是意见不一。

唯有刘备,选择战。

所以,有种人很厉害,尤其是危难之时,他的人格魅力会更加体现出来。就像项羽,处境堪忧,还能凝聚楚军上下,与诸侯联军开战。

史料没有记载,项羽做了怎样的即兴演讲,是如何凝聚三军士气。但,他的演讲,激发了楚军每个人的热血斗志。

这些将士,都愿意为楚国而战,为项羽而死。

对于项羽来说,男儿就该征战沙场,马革裹尸。

因为项羽这个决定,从而留下一个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战役。这就是秦末汉初以少胜多最经典一战:彭城之战。

之所以说经典,那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能够模仿。

此时,项羽在国际上舆论遭到声讨。

军事上诸侯联军势众,兵多将广,项羽一边要打齐国,另一边要防备诸侯联军偷袭。

项羽做了一个疯狂的作战计划:以三万骑兵,对战诸侯联军。

这场仗,怎么看,项羽都没有胜算。没想到项羽打赢了,只用三天时间,堪称战争奇迹。

来看一下,项羽是如何再次创造奇迹,成为这个时代的战神。

军力对比:诸侯联军五十六万,项羽军三万。

战争比例:1:18。

也就是说项羽一个兵,要打十八个。

这场仗项羽应该如何打?他的作战计划和战斗方略,又是什么?

此时,项羽正在齐地五都之一:莒。

莒,地形复杂:东边是丘陵,西边是山地。中间有两条大河环绕,一条是沐水,一条是沂水。这也是战国时期,乐毅为什么攻破临淄,打了五年没有打下莒城的原因之一。

项羽伐齐,也在这里陷入战争泥潭。

莒城到彭城,交通不便,地势复杂,不利于急行军。唯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河谷,地势平坦。这也是项羽南下彭城,最佳进军路线。

这条线路,有两百里。对于现代化来说,这不是距离。对于冷兵器时代,这距离就是一大问题。

项羽第一个战术:长途奔袭。

能够创造奇迹者,都不会选择按常规出牌。项羽南下这条线路,虽是最佳路线。也是最快抵达彭城的路线。但,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

刘邦在这里布下重兵,建立防线,以逸待劳。

项羽第二个战略:出奇不意。

项羽不按套路出牌,也没有选择好走的路,而是向南,抵达启阳,突然向西进兵。

项羽攻打第一个对象:占据鲁、梁一带的樊哙。

樊哙不是项羽对手,战败。

项羽没有与樊哙纠缠,按照既定方针南下,抵达下一个作战目标:胡陵。

胡陵是泗水上游一座重要城邑。刘邦起义反秦,还在这里打过败仗。后来,这座城邑也被刘邦反复争夺。

拿下胡陵后,项羽没有南下攻沛、丰等地,而是抵达下一个作战目标:萧县。

按道理说,项羽长途奔袭,就应该对刘邦发动猛烈攻势。但,项羽不傻。他手中三万人与刘邦差距悬殊,获胜可能性太小。

这就是项羽制定的第三个战略:攻心。

项羽出其不意,西过鲁、梁,南下胡陵,抵达萧县。

刘邦主力和精锐都在彭城东侧、北侧,西边防守空虚。

这种战术,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运用。德国出其不意,绕过法国重金打造马斯洛防线。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被德国攻破投降。

项羽攻打萧县,除了这里汉军防守薄弱,还有一个原因。萧县是汉军粮食基地,也是汉军归路。拿下萧县就等于断绝汉军粮草,以及归路。

这样就能达到一个效果:以乱军心。

刘邦既无粮,也无退路,诸侯联军就容易出现军心动荡,不攻自破。

拿下萧县后,项羽实行了最后一个战术:利用骑兵的优势,天色刚亮,发动偷袭,直捣黄龙,破坏刘邦指挥中枢。(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项羽拿出了他男儿胆色,一马当先,攻入彭城。

刘邦仓促迎战,被打得大败。

当初那个男儿率领七万楚军,在巨鹿城下,激战王离麾下二十万秦军,打出楚军战无不胜的威望,也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如今,情景再现。诸侯没有脾气,也没有胆量迎战。

这个年轻人太可怕了。与他为敌,就等于找死。诸侯联军出现了一个现象:打不赢,赶紧逃命。

刘邦逃了,其他诸侯王也跟着逃。有一位诸侯王逃得慢点,他就是殷王司马卬,被杀。

战场上就怕出现这种现象:溃败。

刘邦明明掌控局势,瞬间失去优势。

昨天,他还在楚宫喝着酒,议论天下。

今天,他就被追杀,狼狈逃命。

剧情转变,太快了。

史料留下这样一段话,来表明刘邦输得很惨,进而衬托项羽英勇。

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也很惨:

惨状一:五十六万军力,被项羽追着打,突围只有数十骑。若不是上天相助,刘邦会被俘虏。(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惨状二:刘邦被追杀,喊出了这样一句话:两贤岂相厄哉!

追杀刘邦的人,他的名字被记录下来:丁公。

丁公是秦朝末年薛县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武将。他还有一个能打的外甥,被称为一诺千金:季布。

按照剧情设计,刘邦在前面逃命,丁公在后面追,想要符合气氛,应该加一句:刘邦休走,拿命来。

然,刘邦喊了一句‘两贤岂相厄哉!’

怎知,剧情出现了反转:丁公不追了。

这一幕情节,有点像曹操当年赤壁之战,战败后逃跑。很多人都拦截追杀曹操,大喊:拿命来。

唯独关羽做了一件事:放了曹操。

项羽这么做,是为了感恩。丁公这么做,史料也有记载:刘邦起义攻打瓮城,攻下后,饶了丁公一命。

现在,丁公报恩,放刘邦一马。

后来还发生一个故事:刘邦得天下后,丁公来投。

刘邦想起当年落荒而逃的惨象,干了一件事:杀了丁公。

虽然,刘邦杀丁公之前,说了这样一个理由:丁公为项羽手下,却对我仁慈,不但不杀我还放我走,这种背主求荣的人当然要杀了。

其实,是丁公给刘邦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阴影。

惨状三:为了逃命,多次丢下儿女。

刘邦在逃亡途中,遇见了儿女:见孝惠、鲁元,载之。

按理说,刘邦反秦西去,归来后,第一次见到儿女,他应该高兴才对。楚军追杀,破坏了刘邦享受这份父子亲情的快乐。

刘邦见楚军越追越近,夏侯婴驾车跑得不快,误认为是儿女超载。刘邦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了事。每次都是夏侯婴下车把他们收上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

夏侯婴赶着车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抱紧他脖子之后,才驾车奔驰。刘邦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夏侯婴把刘邦儿女安然无恙送到丰邑。

这也是后来吕后当政,为什么善待夏侯婴的原因。

(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惨状四:父亲、妻子等直系亲属被俘。

惨状五:诸侯叛刘归楚。

彭城惨败后,跟随刘邦的诸侯只有这几位:常山王张耳、韩王信、魏相彭越。

其他诸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陈馀代表赵王歇撤军;齐王田广(田荣儿子,田横拥立)与齐军停战议和;西魏王豹归国。

彭城惨败,刘邦又会如何逆袭,与项羽继续争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