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七十七章 张良下邑定策

彭城大战,项羽反败为胜,刘邦从天堂掉入地狱。尽管,刘邦输得很惨,状况十分狼狈。幸运地是,刘邦从战乱之中逃了出来。汉初那些被封侯及嫡系主力,也没有遭到重创。

刚经历大败之后,刘邦仓惶逃命,开始了新一轮战略。也可以说,彭城大战,刘邦虽败,保存了主力。但,其他诸侯王损失惨重。

刘邦没有遭到重创,输得彻底,他要感谢几个人。

第一位夏侯婴。

夏侯婴誓死追随刘邦,不离不弃,也没有反心。不仅助其杀出重围,还救了刘邦子女。

同样是战败逃亡,陈胜的结局,是被车父庄贾杀害。刘邦逃出生天,这就是差距。夏侯婴保住刘邦的命,以及未来储君和公主的命。

第二位要感谢吕泽。

吕泽是刘邦妻兄,彭城之战前,他驻军下邑。

下邑在泗水郡与砀郡交界,属于砀郡。

刘邦战败逃亡,选择投奔的人:吕泽。

吕泽稍有异心,刘邦就悲剧了。或许,就不会有汉高祖那些事儿。足以见得,吕泽这个大舅哥,是发自内心支持刘邦的事业。所以,刘邦能够得天下,有吕泽一份功劳。

至少,在彭城惨败之后,吕泽接纳刘邦,没有杀了他,将其脑袋送给项羽。

第三个人就是张良。

彭城惨败,对刘邦而言,不是损兵折将,而是对他自信心沉重打击。刘邦和张良在下邑说的那段话,被称为下邑之谋。

也可以叫张良下邑定策。

这是刘邦称王后,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让他陷入低谷、迷茫。这也是张良人生走向巅峰。

来看一下,刘张二人之间精彩对话。

刘邦从人生巅峰,跌入万丈深渊。历经惨败后的刘邦,心情很沮丧,甚至有点万念俱灰。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这句话,看出一个现象:刘邦为了想赢,不惜任何代价。

然后,又出了一个现象:大家都很安静。

这也不怪这些人拿不出方案,毕竟,刘邦阵营刚打了败仗,士气很沮丧。这个时候,大家都还没有从恐惧之中走出来。怎会有办法,反击项羽。

张良有办法,但,他不说。因为张良明白一个道理,在公众场合不能随意发言,要懂得保持沉默。

张良是聪明人,有大智慧。他知道干大事地人,要做什么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刘邦也觉得奇怪,张良办法最多,也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他?

现在,他却不说话。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莫非真的是他大势已去。等到人都离开,张良和刘邦提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就是被后世誉为汉初三将:韩信、彭越、英布。

张良先说了,为什么要提这三个人:

九江王英布是猛将,他从骊山刑徒到封王,割据一方。他若助刘,西楚南方不稳定,就能拖住项羽,进而为刘邦争取时间恢复力量。

彭越在梁地反楚,能够对项羽粮道及后方安全造成威胁。

只要彭越、英布加入,项羽南北受到威胁,就不敢放开手脚与刘邦决战。

彭城之战后,很多将领都在相互诋毁,有自己小心思。张良观察到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韩信。

他败而不乱,从容反击,能够想到下一步作战计划。韩信虽年轻,却有强大的心里抵抗能力。这是将帅之才,必备因素之一。

刘邦阵营之中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够谋全局、做事有担当的大将。所以,张良对刘邦说了这样的话:汉军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

可见,韩信言行举止,给张良留下了很好印象。连曹参、樊哙、周勃等沛县反秦将领,都没有得到推荐。

刘邦听了,也认为张良提出的这三人很不错,能够解他目前困境。同时,他有一个疑问:彭越、英布会加入汉军阵营,反项吗?

简单说,他们凭什么会在刘邦实力弱小的时候加入?又怎会傻到,项羽达到人生新的巅峰的时候,举起反楚旗帜。

彭越和刘邦有两面之缘,交情不深。如今诸侯王都背弃他,叛汉归楚,投靠项羽。彭越会选择跟他?英布跟项羽反秦被封九江王,他会反项?

至于韩信,虽被拜为大将军,也提出定三秦大战略。刘邦对他也没有足够信任。否则,彭城大战,就该让他指挥。

刘邦心里也犯嘀咕,韩信没有实战经验,能成事?

与其说让韩信统帅三军,还不如说将三军交给曹参、周勃、樊哙等将领。毕竟,这三个人跟刘邦反秦,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最主要的是这三人,得到刘邦充分信任。

再加上韩信叛项投刘,现在刘邦大势已去,韩信会不会再次反叛?

这都是刘邦要考虑的因素。

张良不愧是洞察秋毫,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别人想不到,他想到了。

刘邦有问题,张良就要替他解决问题。

随后,张良说出了彭越、英布、韩信为什么会加入反项。

张良是这样说:英布同项王有隔阂。

为了论证说话有道理,他举了两个通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案例。

现象:

1、项羽伐齐,英布积极性不高。(英布没有积极响应,派了一个率五千人前去驰援,应付了事。)

2、彭城大战,英布也没来救援。

通过这个现象,张良得出结论:英布和项羽关系不是很铁。

项羽多次以上级身份,使唤英布。就像父亲教训儿子那样。英布从刑徒到封王,不仅有战功,还有脾气。

他的年纪也比项羽长。

项羽这样做,只会惹怒英布。

是可忍,孰不可忍,无需再忍。

英布和项羽早晚都会打一架。

英布打不赢项羽,就需要盟友。所以,刘邦伸出橄榄枝,英布就会接。

项羽分封诸侯,忘了彭越。彭越被齐王田荣发现,一起反项。

彭越干了两件事:

1、攻打项羽分封的诸侯济北王田安。

2、击败项羽的大将萧公角。

田荣战死,彭越没有臣服项羽,反而带领三万精兵在外黄加入刘邦。

通过这些现象看出了,彭越对项羽也不满。

张良得出一个结论:彭越和英布,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

韩信二十五岁前混的很惨,跟项梁、项羽混,也没混出结果。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给了他和项羽较量的机会。

韩信和项羽,都是用兵天才。天才之间,是会战,不会和。

当然,张良不仅会看人,还懂做事,更知道人情世故。

你想要别人替你做事,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他人。

只知道给别人规划蓝图,谈奉献,画饼充饥。这样的人,注定是成不了大事。

所以,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要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给他们。他们就会加入反项,楚国就可以打败。

刘邦打天下,能够得到部将拥护,就是因为他舍得。

谁有功就封爵,给赏赐。

所以,无论是沛县起义的人,还是西进反秦加入的人,哪怕是进入汉中来投奔的人。只要你有军功,一视同仁,皆能够封侯拜将,拥有食邑。

这就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不同。

刘邦是带领大家一起打天下,并得天下,享受天下。项羽是打天下,却不会和这些人享受天下,更别说治理天下。

对于刘邦来说,这些人是合伙者。对于项羽而言,这些人没有资格。

刘邦听了张良一番话之后,立马做了三件事:劝降英布,拉拢彭越,放权韩信。

张良下邑定策,重新给刘邦指出了一条明路。同时,也给刘邦树立了信心。

刘邦采纳了张良意见,开始部署新的战略方针,逐渐扭转战场局面。

也可以说,彭城惨败,诸侯叛汉归楚,在刘邦最孤独、最沮丧地时候,还是张良站了出来,给他指了一盏明灯。

张良,不愧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臣。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重新燃起与项羽争天下的斗志。

刘邦保持这样心态:输了,没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

从他在沛县起兵反秦到现在出兵伐项,他一路走来,遭遇失败,还不少。最重要地是刘邦懂得从失败之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而再次站起来,扬帆起航,争霸天下。

张良下邑定策,给了一颗定心丸,又一次让刘邦从困境之中站了起来。

项羽,你赢了我,别高兴太早。

我,刘邦,不会向你认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