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七十八章 灌婴与韩信

刘邦听了张良下邑之谋,重新振作起来,立刻下达了四个任务:

1、派遣偏师,袭扰彭城,分散楚军注意力。

至于这个部将是谁,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从汉高祖功臣侯者列表,留下一个信息说这个人叫缯贺。

2、在梁鲁-丰-下邑-砀设置一道防线,阻挡项羽西进。梁地有彭越,任敖坚守丰,下邑、砀有吕泽。

3、让曹参、灌婴扫荡后方叛汉归楚势力,以雍丘为据点,设置第二道防线。

其中曹参表现很优秀,在外黄击败王武,在燕县击败程处,在衍氏击败柱天侯,在昆阳攻打羽婴,追击到叶邑。回军攻打武强,随即又打到荥阳。

4、建立第三道防线:巩-洛。

此外,刘邦退守荥阳,聚集逃亡的部将和谋士。刘邦没想到,他的部将和主力都得到保存,没有遭受重创,就连郦食其这位老年人都安然无恙。还有陈平、韩王信等将驻扎在广武。

彭城大战,刘邦输得一败涂地,出现了很多凄惨悲凉的场景。但,刘邦、其部将和主力还存在,他就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送来好消息。他就是留守栎阳的萧何。萧何也是刘邦能够扭转战局第四个人。

彭城战败,刘邦最缺乏两样东西:粮草和兵力。

萧何这个时候雪中送炭,从关中调来人马,又给刘邦补充军力。还为刘邦等人,送来大军需要的粮草。进而,让刘邦能够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不用退回关中。

第五个人很重要:韩信。

彭城之战后,以刘邦为首的诸侯联军,虽有五十六万,却被拥兵只有三万人马的项羽追着打。导致,刘邦拥有大好局面,顷刻间全线溃败。

项羽携带战神余威,以几千骑兵就能追着刘邦军几万人跑。

能够在溃败之中,组织一场反击战的胜利,意义十分重大。

这个时候,韩信站了出来。

萧何送来粮草,新生军力。彭城战败溃逃将士,也在荥阳一带聚集。韩信收拢大批将士,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逃了,他就在这里与楚军开战。

刘邦从彭城-下邑-雍丘-荥阳,被项羽追着四处逃亡,狼狈不堪,也不想逃了。

项羽要打,那就打吧!

这时,楚军骑兵来了。

又一个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灌婴。

刘邦见楚军铁骑,太过嚣张,立马做了一个决定,准备以骑兵与之正面对战。他就不相信,项羽铁骑,就战无不胜,横扫诸侯。

刘邦军中有骑兵,但,远没有项羽骑兵厉害。现在,他想要打,遇到一个问题:以谁为骑兵将。

刘邦身边有资格担任骑兵将领并不多,出色的人更少。其中有三个人很厉害,一个是傅宽,一个是丁复,一个是朱轸。

傅宽初为魏国五大夫,统领骑兵。刘邦定魏,西进伐秦。傅宽以魏国五大夫爵位骑将军官身份加入。曾率骑兵,追击秦将杨熊。跟随刘邦攻进汉中,升任右骑将。

丁复原为赵将,后在邺,加入刘邦军,行军至霸上,担任楼烦骑兵的将领。

朱轸以舍人身份为在沛加入刘邦,西进反秦,是骑兵队长。

其中,丁复与朱轸还有一次合作经历:率领骑兵千里奔袭,攻打翟国都城高奴,逼降翟王董翳。

可以说,这三个人有战功,加入刘邦阵营时间早,跟随刘邦西进亡秦,入汉中,定三秦。他们都有资格成为骑将人选。

可惜,刘邦要用人的时候,这三人都不在身边。

丁复归属吕泽,朱轸在关中,傅宽在北地郡。

最佳人选不在身边,为了应急,击溃楚军铁骑,刘邦想了一个办法:推举。

推举的意思是推选、荐举贤才。简单说,你能力不行,他能力不行,但,可以推举有能力的人出来。也可以说,刘邦临时想了一个主意,来解决目前的难题。这个主意,相当高明,被后世引用。

当然,推举的人,要有威望,且被低下的人认可。这也是被后世称为的一项民主:民众选举。

被推举的人,无论是什么身份不在刘邦考虑范围。刘邦要考虑的只有一点:被推举的人,要有能力担任这个职务,替他解决问题。

很快推举结果出来,有两个人:一个叫李必,另一个叫骆甲。

史料对这两人身份记载,很模糊。只知道,这两个人有个身份,是亡秦骑士,擅长骑射。秦亡后,这两个人才加入刘邦阵营。现在的职业:骑兵校尉。

因为这两个人骑术不错,能打善战。所以,这一次推举出来的结果,就是他们两位。

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要你有才,能够替他解决问题,刘邦都会选择用。这两位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人选,刘邦没有任何犹豫,用。

刘邦拜这两个人为将,率领骑兵,与楚军开战。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刘邦尚未开口,这两个人站出来反对。

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很高兴,会激动说些感谢言语:比如感谢刘邦给了他们一个立功的机会。他们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为刘邦效力,迎战楚军。

随后,表明态度:保证完成任务。

但,情况出现了意外,剧情被擅自修改。而,不按剧本走的人,正是被将士推举出来的这两位本人。

《灌婴列传》记载了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汉王左右善骑者傅之。

这段话说明了李必、骆甲不仅懂骑术,还了解目前现状。以他们亡秦将士的身份,是很难服众,驾驭诸将士。

其次,他们现在的职业是骑兵校尉,没有能力和威望,承担起这个职务。

他们主动拒绝,不是怕死,而是真的觉得,眼下最重要的事:信任比能力更重要。

为了避免被人误会,他们能力不足,贪生怕死。于是,他们主动提了一个意见:让刘邦选择一位亲近、信任且善战的人为将领,他们甘愿当他的部下。

因为李必、骆甲两人谦让,灌婴被推举了出来。

灌婴出生于睢阳县城,以贩卖丝织品为营生。他以中涓身份,在沛加入刘邦。跟随刘邦西进亡秦,战功赫赫,两度封君(宣陵君、昌文君)。

跟随刘邦入汉中,被拜为郎中。

跟从刘邦出汉中,平定三秦,攻取栎阳,降服塞王司马欣。后又跟随刘邦东出临晋关,降服殷王司马卬。

彭城惨败,灌婴还干了几件事:力守雍丘、平定叛乱(王武、魏公、申徒谋反)、攻克外黄、驻守荥阳。

灌婴虽然年轻,但,战功显赫,又是刘邦身边亲近且值得信任的人。

就这样灌婴被刘邦提拔为中大夫,又封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率领郎中骑兵与楚骑兵在荥阳东边大战。

灌婴表现很不错,史料留下三个字:大破之。

这三个字表明,灌婴不仅打赢了,还是大胜。从此,也开启了他为骑兵将领的生涯,后面还会继续绽放光彩。

此战获胜,增长了刘邦等人的信心。项羽铁骑天下无敌,刘邦也有自己的铁骑。此战,也是中原历史上第一次以骑兵对战骑兵的案例。

灌婴表现完了,接下来重头戏就交给韩信个人表演。

由于楚军铁骑威震天下,诸侯无人能敌。所以,诸侯干了一件事:遇见了,能跑多远就跑多远。跑不赢,那就投降。

韩信见这种情况蔓延下去,战局就会全面溃败。再加上,韩信是热血儿郎,觉得这种事很丢脸。这个时候,他站出来,做了一件事:与楚军开战。

这场仗发生在京邑、索亭之间,被称之为京索之战。

来看一下,扭转楚汉战争局势最关键一仗。

时间:汉元年五月。

交战方:汉军与楚铁骑。

主将:汉韩信,楚未记载。

京邑、索亭位于一条直线,西边是荥阳。京邑位于索亭南边,索亭之北就是广武(韩王信、陈平驻扎地)。也可以说,这是一道守卫荥阳的防线。只要这道防线被攻破,楚军就能长驱直入攻打荥阳。

一旦,荥阳失守,楚军就能抵达下一道防线,巩-洛,进攻洛阳。

刘邦就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只能关闭函谷关,退守关中。

此仗,胜负很关键。不仅是韩信被史书记录第一仗,还关系到汉军生死存亡。

由于史料残缺,不知道这场会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阵亡了多少将士,用了怎样的计谋。

但,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楚败汉胜。

韩信不愧是这个时代杰出的名将,他用武力击败楚军,扭转局势,证明自己的军事才华,且进入了刘邦视线之中。

张良刚举荐韩信,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现在,韩信又战胜了楚军。

刘邦从这次大战,得到两个信息:张良看人眼光没错;韩信,这个年轻人真能打。

京索之战,改变了彭城之战后,刘邦惨败的局势。项羽突破不了荥阳,继续向西追击刘邦。刘邦也没能力向东攻打项羽。

这场会战意义,十分重要,标志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第一次争斗落下了帷幕。也象征着楚汉争雄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僵持。

此仗之后,项羽也清楚一个事实:刘邦没有遭到重创,还有军力反击。再加上,项羽手中兵马有限,后方不稳。所以,项羽选择暂时退兵,撤军回到彭城。刘邦也伤了元气,撤军回到关中。

对于刘邦伐项从优势,转变成劣势。却能够在极度劣势情况下,没有一败涂地,扭转局面?

有以下原因:

彭城袭扰加三道防线(丰-下邑-砀;雍丘;巩-洛)牵制了楚军西进。

张良下邑之谋,萧何送兵送粮。

灌殷、韩信等武将作用。

当然,还有最重要一点:刘邦个人魅力,有凝聚力,号召力。

这一次,刘邦先赢后输,没有占到上风。

下次,他们再来一决胜负。

项羽,我,刘邦还会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