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七十九章 汉初三位顶级说客

刘邦从关中而来,意气风发,天下诸侯云集响应,用了一个月,打进彭城。

项羽一来,他无功而返。一个月后,又回到关中。刘邦处境很凄凉,老爸、老婆被俘虏,成为敌方人质,诸侯又背叛他。

胜利来得快,去的也快。

眼见,他快要登上人生高峰,瞬间跌入万丈深渊。

刘邦输了,心情很沮丧,甚至有点万念俱灰。他从天堂,掉入地狱,那种心里落差,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时,张良站了出来,献上下邑之谋。韩信、灌婴等将用武力,正面抵挡楚军进攻,扭转溃败的战场局势。

这次惨败,刘邦也不是没有收获。他再一次,从失败之中吸取经验。

此次战败,刘邦看懂了很多事:

比如诸侯是靠不住的,一统天下还是要靠自己拳头。

又比如这次出征检验了他部将忠心程度。还有,阔别多年没见的子女也回到身边。

让刘邦明白最重要一点:他缺乏统筹全局,独挡一面的大将。

刘邦稳定溃败局势,让楚汉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刘邦担心后方不稳,率军回到关中,干了几件大事:

1、立太子,大赦天下(稳定社稷)。

2、给儿子安排工作固守栎阳。并让诸侯儿子来栎阳陪太子学习。(其实就是让诸侯儿子当人质。)

3、宣扬汉社稷正统性: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规定要按时祭祀。

4、解决关中饥荒,稳定三秦。

5、根除隐患:以水灌废丘,章邯自杀。又发动关内的士兵去防守边塞。

刘邦稳定关中,休养生息过后,他又做了一个决定:东出。

刘邦召集大臣、部将,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是否要再次东出,与项羽决战到底。

刘邦得到统一答案:打。

但,如何打,没有人拿出具体方案。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提交新的作战方案。

这个人就是韩信。

韩信因为萧何的缘故,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出汉中,定三秦作战策略,就是他提出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北定三秦、东征项羽、彭城大战,没有记录他相关战绩。但,彭城惨败,张良推荐,以及韩信收拢败兵,在京索之战,正面击败楚军,扭转战场形势。

京索之战的胜利,让刘邦得出两个结论:

张良没有看错人;韩信这个年轻人有本事。

于是,刘邦做了一个决定:放权韩信。

当刘邦如何与项羽再次开展,韩信站出来献上作战策略。

幸运的是,韩信献出的作战方略,被记载了下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刘邦荥阳汇合。

用现在的话说,韩信这个作战方略是让刘邦正面牵制项羽,这就等同于正面战场。但,正面战场打不赢项羽。所以,韩信主张开辟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北进,攻燕赵,东伐齐,给西楚国造成泰山压顶的紧迫感;第二条是南进,切断西楚国粮道,并骚扰大后方。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就能击败项羽。

韩信不仅提交作战方案,还说了很多细节:如何打?怎样打?谁去打?人员调度分配问题。

刘邦同意了这个方案。

就在这时,一个人带来了好消息:九江王英布加入汉军阵营,出兵伐楚。

带来好消息地人,他叫随何。

汉初有三杰,也有汉初三将,还有汉初三位顶级说客。这三位说客,分别是郦食其、陆贾、随何。

来看一下,随何说英布那些事。

由于史料模糊,随何个人信息,以及什么时候加入刘邦,没有记载。他第一次出现在大舞台,是以谒者身份。

谒者,是官名,指的是国君左右传达等事的近侍。

随氏起源,有三种:

1、姬姓。

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汉阳诸姬之首,其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春秋时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后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2、出自士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

3、出自祁姓。

虽然不知道,随何这一支出自那一脉,但,他的先祖,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能够拥有氏,并被后代子孙传承下来,这类人都很厉害。

历史上有两个被记载的人物:春秋随会,对晋国有功,被称为随武子、范武子;战国随巢子,是墨子的弟子,曾著《随巢子》六篇。

史料没有记载,随巢子和随何有什么关系。但,随氏又出了一个让后代记住的人物:随何。

来看一下,随何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

话说,刘邦彭城惨败,张良下邑定策,提了一个关键人物:九江王英布。

刘邦从梁地撤退,来到虞县,急于反击项羽,很生气对身边人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些人,不配共同谋划天下大事。(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

很多人听了这句话,内心很生气。但,只是生气,把头埋得很低。谁叫他们没有才华,为刘邦分忧。

随何是个例外,他把愤怒的表情放在脸上,抬起头看着刘邦,问了一句:我不明白陛下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刘邦没想到有人敢这样和他说话,第一反应,这个人有胆量。第二个反应,压下脾气。然后,刘邦说了这样一句话:谁能替他出使九江,做通九江王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

跟着,刘邦表明说这句话的目的:只要九江王英布叛楚,牵制楚军,我就有机会与之争天下。

随何听了,也没觉得这件事,难度系数大,说了两个字:我去。

刘邦也没觉得随何有什么能耐,但,身边又没有其他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了随何二十一人,出使九江。

随何和英布之间地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那么,汉初三位顶级说客之一的人物:随何是如何做通九江王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

来看,随何的精彩表现。

随何带着刘邦的使命,以及二十几位助手,来到九江,呆了三天,也没有见到九江王英布。随何要做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人都没见到,如何开展。

按理说,有说别人这份工作,应该压低脾气,徐徐善诱,用财宝贿赂身边的人。

随何做事风格不一样,直接对九江国管事的太宰挑明话题,说明九江王不见他,以及他出使九江的原因:楚国强大,汉国弱小。

接着,随何表明了一个态度:我有话要对九江王说。(我要见九江王)

太宰尚未发言,随何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又说了一句话,是站在九江王英布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说的不对,愿献上二十几人脑袋,以表明九江王背汉向楚之心。

太宰不能做主,只能把话传给九江王英布。毕竟,随何这句话,还表明了一个态度:选择汉王刘邦,还是选择西楚霸王项羽。

随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九江王英布做出叛出归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