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八十三章 陈平献策:离间计

刘邦号召诸侯西进伐楚,在修武这个地方,陈平来投。陈平通过魏无知等人引荐,见到刘邦。第一次面试,顺利过关,享受到高规格待遇。

这种待遇,引发很多人不满。彭城惨败后,陈平声望一落千丈,就被人借题发挥,说他长得帅,只是徒有虚表。

其中有两个重量级别人物出来反对,一个人叫周勃,另一个叫灌婴。这两个人都是跟随刘邦第一批打天下的人物,都立下赫赫战功。

这两位反应的意见,刘邦不仅会听,还要引起足够重视。这两个人的话,也代表着多数人不满。

刘邦打了败仗,心情很郁闷。又听了有关陈平黑历史,更加生气。这些黑历史,包括盗嫂昧金、侍魏不容、归楚不忠等。

通过这些黑历史,他们表达了几个态度:陈平品行不端;徒有虚表;变化无常;反复乱臣。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陈平这样的人,不能用。

刘邦正愁打了败仗,满身怒气没地方发泄,先找来一个人问责。这个倒霉鬼就是举荐陈平的人:魏无知。

巧的是,这段对话被太史公记录了下来。

来看一下很多人都在嫌弃陈平,撇清关系的时候,魏无知是如何自保。

刘邦将陈平黑历史材料扔在魏无知面前,怒声质问:你怎么能把如此劣迹斑斑的人,举荐给我。我用了他,被天下人耻笑。你说,我该怎么办。

有关陈平的黑材料,摆在魏无知面前,他想反驳,也很难。此时,魏无知的处境很尴尬。

说,会得罪周勃、灌婴等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

不说,会被刘邦问责,说他识人不明,也会有连带责任,更相当于给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还不能喊疼。

按理说,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很慌张,主动认错。毕竟,上级说你错了,你反驳,就是错上加错。这也是现代人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应对上级。

魏无知很聪明,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概括起来,两个方面:能力与品行。

魏无知既不承认有错,也不推卸有错,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言者,能也;你所问者,行也。

这句话,魏无知表达了一个意思:他看重陈平的能力,刘邦看重陈平的品行。

随后,魏无知,又表达了为什么要举荐陈平,他说了两个人的名字:尾生、孝己。

尾生这个人物,并不陌生。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他留下了一个成语:尾生抱柱。

后世用尾生抱柱这个成语,来比喻坚守信约。

孝己这个人物,就比较陌生。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祖己。他是殷商武丁时期的人物,是武丁之子。他曾劝谏武丁修德政,也是一个大孝子。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

这个人也留下了一个典故:孔雀鸣鼎。

魏无知提出这两个品行兼优的人,不是为了打自己的脸,而是为了借题发挥,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魏无知趁机提出了一个反问句:这种人对现在有用?

随后,魏无知摆明一个观点:他举荐陈平,是看到对方的能力,对现在有用。至于,他的品性如何,就不在他考虑范围。

简单说,魏无知表达了一个意思,陈平是有用人。

同时,他这个观点,也给刘邦出了一个用人难题: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

魏无知和刘邦这段对话,让我联想到一个情节。那就是战国时代,魏文侯任用吴起,遭到朝臣反对,还被人拿出黑历史。

魏文侯很生气,找来举荐人翟黄问话。(魏文侯和翟璜之间的对话,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兴趣,欢迎看《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魏文侯》)

有句话说的不错,书到用时,方恨少。

魏无知能够说出水平高超的话,他定是读书人,也爱看史书。

刘邦没有问责他,魏无知顺利过关,没有得罪任何人,保住陈平,也保住自己。后来,陈平为了感恩,刘邦念其功劳封侯。陈平说了魏无知几句好话。刘邦封魏无知为高梁侯。这就是后话了。

刘邦没有问责魏无知,他也找不到理由。毕竟,举荐人才,是臣子本分。用不用,是主君要考虑的事情。再说了,儒家循规蹈矩,刘邦不喜欢。刘邦喜欢的人只有一种:对他有用。

为了安抚,其他部将,刘邦做了一件事,找来陈平,当面询问。

那么,陈平又会如何回答,顺利过关。

来看一下,被誉为汉初第一个阴谋家陈平,会有怎样的表现。

刘邦找来陈平,直接将材料丢给他,开门见山的问:你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这句话,绝对有杀伤力,它表达一个意思:你是反复之人,我用你不放心。

陈平也是聪明人,毕竟,他被称为汉初谋臣当中,除了张良之后,最厉害的人。只不过,张良用阳谋,陈平用阴谋。这二人都是帮助刘邦打天下、治理天下、守天下,最重要的谋臣。

陈平听到刘邦这句话,有什么表情,不可而知。但,能够想到一个画面:陈平面对刘邦给出的问题,答得不好,就会被弃之不用。

再加上,刘邦给陈平思考做题的时间不多。因此,可以得出一方面的信息:陈平心里素质过硬,能够临机应变,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

陈平回答条理很清晰,他先回答为什么离开魏国的原因:魏王咎不采纳他的意见。

接着,他又回答为什么离开楚国的原因:项羽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跟着,陈平又回答为什么来投奔刘邦的原因:闻汉王之能用人。

陈平又说了一个现实情况:我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我来的时候没钱,就不能办事)

最后陈平摆出一个观点,也是为了最后的尊严:你觉得我能用,我就献计。你觉得我品行不堪,不能用,我把钱还给你,我走。

陈平的处境,刘邦也经历过。他三十八岁才打天下,就是因为缺钱,不能成事。因为有吕家大力支持,他才有现在。

再说了,陈平拿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替他办事。刘邦是聪明人,没有因为这些小事,发难陈平,进而留住对他最重要的一位谋臣。当然,刘邦问这些话,已经令人伤心。所以,刘邦又做了一件事:封官。

刘邦这样做就是为了弥补自己唐突问话,也是为了留住陈平。刘邦听说陈平没钱,就厚赐。不仅如此,还拜他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陈平得到应有的尊重,选择留下来,继续帮助刘邦与项羽争天下。

荥阳之困,刘邦很头疼,与楚议和,项羽拒绝。这时,张良又不在身边。刘邦问了陈平一句话: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陈平献出一个计策:离间计。

刘邦问陈平,天下何时能定?

陈平听话辨音,先表达一个观点,谁能得天下:非刘即项。

接着说了项羽和刘邦各自优点:项羽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刘邦傲慢,对人缺乏礼仪。

又说了投奔刘邦和项羽的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项羽;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多归附刘邦。

跟着,陈平论证刘邦和项羽各自的缺点:项羽不论功行赏、吝啬授爵封邑,士人又不愿归附他;刘邦按功行赏,不吝啬爵位、食邑,士人多愿意跟着打天下。

然后说了谁如何能取天下:只要双方摈弃缺点,利用自己的优点,就能赢得天下。

刘邦听了很高兴,因为陈平分析相当到位。

刘邦很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击败楚军?

陈平先说刘邦的优势:开辟多个战场,掌控战争主动权。

再说了楚军的劣势:能人不多,项羽能用的人,只有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辈。

跟着,陈平拿出攻楚方案:建议刘邦不惜钱财,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又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

最后陈平得出一个结论:得天下者刘邦。

这就是陈平拿出的弱楚计策:离间计。

离间计是个好东西,多少名将能臣都败在这个计策。如赵国的廉颇、李牧,没有在战场上输给秦国,却败在这个计策上。

廉颇被弃之不用,李牧被冤杀。(李牧、廉颇的事迹,欢迎大家看我另外一本书《战国风云人物名将篇》)

刘邦有钱,就是没有计策。陈平提了这个计策,还主动领命去做这件事。刘邦用钱就能得天下,他出手相当阔绰,给陈平四万金。

简单说,刘邦支持陈平,给他钱,让他好好干,放手去干。还不过问钱的去向。

刘邦只有一个目的:得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