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一十六章 王道与孝道

娄敬、张良等人主张定都关中,刘邦不仅听进去了,还立马做了一件事:西去关中。

刘邦脾气不好,爱说脏话。但,他做事向来是雷厉风行。只要他下决定要做的事,就会立刻去做。

大多数朝臣都是函谷关以东的人,竭力争取,定都洛阳。却没想到,刘邦选择关中。刘邦是大汉王朝第一位皇帝,他说要走,朝臣也拦不住。

史料没有记载,关于刘邦定都关中,朝臣是什么意见。但,出现了一种现象:定都过程充满曲折,结局却是相当和平。

多数人主张定都洛阳,少数人主张定都关中。按照民主集中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刘邦应该妥协,接受大多数人意见,定都洛阳。

刘邦违**集中制的原则,定都关中,会遭到不满,甚至会遭到群臣强烈反对。历朝历代君王,对于迁都,都是一件国家大事。定都选择,引发朝臣激烈的争吵,甚至还会出现以死相谏。

然,刘邦迁都,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对此,有几种观点。

1.刘邦个人能力突出,人格魅力大,做通过了反对者思想工作。

2.刘邦霸道独断,他说走,没有敢反对。

也许,有人站出来反对,被刘邦抓典型,最终震慑住朝臣。

或许,这次迁都,并不和平。

总之,大汉王朝建国后,刘邦又完成了一件大事:定都关中。

刘邦向西,回到关中,来到临时国都栎阳。

来回顾一下,栎阳成为大汉临时国都的那些历史。

话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掌控巴、蜀、汉中,定都新郑。

刘邦采纳韩信意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汉中定三秦。

汉军以雷霆手段,横扫三秦。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雍王章邯固守废丘。

刘邦平定关中,要站稳脚跟,就将塞王司马欣的国都栎阳,当做临时国都。

刘邦选择栎阳做为临时国都,有以下原因:

1.栎阳曾是秦国旧都(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到咸阳),保存相对完好。

2.咸阳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几个月,宫室不全。

3.章邯在废丘抵抗,三秦势力,也没有完全平定。

就这样,栎阳成为了刘邦,临时国都。

刘邦筹建大汉王朝,首战攻破临江国,又迁都关中。刘邦暂居栎阳,命令萧何,在咸阳原有的基础上,修建国都。这国都就是流传后世的长安。也是大汉、隋、大唐,三个大一统王朝,最有影响力之地。是那个时代天下最繁华,最大的都市。

刘邦回到关中,见到父母妻儿,还有得力可靠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刘邦回到栎阳,他要处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与父亲刘太公之间的关系?

从礼制来看: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君跪臣,有违礼法。

这,不合适。

从父子亲情来看:刘太公是父,刘邦是子。父亲跪拜儿子,这也不合适。

所以,刘邦遇到一个世界级难题,且还没有参考案例:王道与孝道。

跪父,不合适。

不跪父,也不合适。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在世的刘太公。这个难题,很让人头疼。

史料告诉我们,刘邦是这样做的:按照民间父子礼节,每五天朝见父亲一次,以尽孝道。

刘邦未发达之前,刘太公总是奚落这个儿子不成器,比不过其他儿子。却没想到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成为了大汉皇帝。更让他没想到,刘邦称帝后,对他没有半点怠慢。

刘太公住进皇宫,还是大房子,心情很高兴。他怎么也没想到最没出息的儿子,最长出息。

刘太公觉得刘邦来跪拜这种行为是应该的,但,身边人觉得不合适。有位没有被记载名字的聪明人,提醒刘太公,这样做是不对的。甚至有人,拿出陈胜为王,对待其岳父的态度说事。

以前,刘邦是儿子,用这种礼节是对的。

现在,刘邦是皇帝,用这种礼节,就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心态,会随着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初,和陈胜一起长大的人,喊其名字,被诛杀。

现在,刘太公不仅喊其小名,还让其下跪。

刘太公对这个儿子怎么样,他心里有底。所以,他不能继续做这样的事。那个不被看好的儿子,已经是大汉皇帝。

那人对刘太公说了这样的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陛下,虽然是儿子,但他是皇帝。您虽然是父亲,但也是臣子。哪有让皇帝拜臣子的道理?

刘太公是聪明人,一点就懂,也觉得这样做不合适。于是,他做了一件事:刘邦来拜见他,他拿着扫帚倒退而走。

如果刘太公是寻常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智慧,也想不到用这种方式,赶走刘邦。

一个能够在十六岁,结婚生子,还有几个儿子,并养活一大家人。这说明,刘太公家境不会太差。

刘太公名字很难写,又给几个儿子取名,这说明他是有文化的人。

面对刘邦来拜,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赶走儿子。同时,他也不想让刘邦留下不好的名声。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一点爱。

刘邦见老父亲反常的举动,第一反应,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随后,他要弄清楚原因。

刘邦要答案,刘太公说了这样一句话: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以前,你是我儿子,跪拜我,是应该的。

如今,你是皇帝,不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王法。

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平民,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刘太公用这样的方式,替刘邦解决了天下难题:王道与孝道。

刘太公的良苦用心,刘邦明白。为了兼顾王道与孝道,更好治理大汉天下,成为天下人表率。刘邦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是皇帝,刘太公是太上皇。刘太公有名无实,但,地位尊贵。刘邦跪,这也是君臣之礼,父子纲常。

刘邦这一创举,也没遭到任何人反对。进而,开创了一种模式:大汉以孝治理天下。

进而,告诉诸侯,以及天下人。

无论你当了多大的官,都不能忘本。那个人是你父亲,不能因为当了官,就目空一切。

连皇帝都要跪自己的父亲,更何况是其他人。

你官再大,也大不过皇帝。

你再牛,也没皇帝牛。

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时期,出了一件重大的事,被称为大礼议之争。

嘉靖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嘉靖当了皇帝,不能认亲生父亲,引发了大明朝廷内部激烈的礼制讨论,进而上升为政治事件。

从而留下了一个故事:嘉靖廷杖朝臣。

一个人当了皇帝,连亲生父亲都不认。这样的人,何以治理天下,成为天下百姓的表率。

大汉王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就做出表率。父亲没功勋,想了一个办法,尊他为太上皇。故而,解决了王道与孝道,这个问题。

谁能想到,一千多年后的大明王朝,还在处理这个问题:王道与孝道。

刘太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时候且没有打天下,也没功勋,就当上太上皇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当过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汉高祖刘邦,这个平民出生,却用了不一样的智慧,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创造先列,解决了难题:王道与孝道。

就在刘邦解决这个难题的同时,一个人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人,就是秦末汉初,田氏三兄弟最后一个称王的男人:齐王田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