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三十章 韩王信叛汉投匈奴

韩王信被大汉皇帝刘邦盯上,不是因为他长得帅、有钱,也不是他态度不端正,有谋反的迹象。而是,韩王信的封地韩国,颖川,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与其说,刘邦盯上韩王信。不如说刘邦,盯上颖川郡这个战略位置。

颍川北靠巩、洛,南近宛、叶,东边是重镇淮阳,这些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

还有颖川侯利几造反,给刘邦敲了一个警钟。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异性诸侯王,会让刘邦很不安。再加上,韩王信个人能力突出,更让刘邦不安。毕竟,韩王信能够改变命运裂土封王,是靠自己的本事。

可见,颖川郡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秦国东出先打魏国,是因为魏国西河郡、河东郡遏制其发展。

魏国衰落,向东迁都,从安邑迁到大梁。

接着,韩国成为了秦国重点打击对象。

秦武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下三川,游周室,观九鼎,死而无憾。

秦昭襄王时,也认为要东出,就必须打残韩国。尤其是伊阙之战,韩国再也没有力量跟秦说不。

及至秦始皇,灭掉韩国,为了弱化韩氏影响力,建立颖川郡,治所阳翟。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韩王成就是被封之一。颖川郡,就是他的封地,建都阳翟。

项羽知道颖川郡战略位置很重要,找了一个借口,说他助刘邦,打进咸阳。

这个借口,是站不住脚。毕竟,刘邦是西进亡秦统帅,又助韩王成打下颖川。

于公于私,韩王成没有不出兵助刘打进咸阳的道理。

项羽在彭城囚禁韩王成,先贬为侯,后将他杀害,派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当韩王。

刘邦封韩王信后,也意识到项羽考虑到的问题。但,刘邦考虑到韩王信军功,以及对他忠心拥护,采取了委婉的办法:改封。

把韩王信原有封地颖川,改封到西魏王豹的封地。

汉六年春,擒拿楚王韩信、分封第二批诸侯王后,刘邦下诏,命韩王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建都晋阳。

刘邦做事,讲究名正言顺。他让韩王信迁都,不会霸道地说:我是皇帝,让你迁,你就迁。

刘邦是以这样的理由:防备匈奴。

简单说,刘邦让韩王信迁都,用了一个理由:备匈奴。

还用了一招:弥补。

毕竟,晋阳郡这块地方,比颖川郡大。

当初,赵氏就在晋阳,做大做强,建立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

刘邦相信,他这样的人事安排,韩王信不会反对。

刘邦释放出这个信号,韩王信不明白,那就是傻。

燕王臧涂、楚王韩信,一个被杀,一个被擒。

现在,刘邦改封,有两层含义。

1.试探。

刘邦这样做,就是看韩王信,态度是否端正。

2.对他不放心。

面对刘邦抛出的难题,韩王信有两个选择。

要么,拒绝。

要么,支持。

拒绝的后果,会招怒大汉皇帝。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两个字,说出口,要慎重。

选择支持,大汉皇帝会高兴。但,韩王信高兴不起来。毕竟,颖川这个地方,不仅是韩氏先祖征战天下之地,还是韩王信出生的地方。

韩王信改封,不仅远离祖地,远离故乡。也远离了经营多年的根据地。

晋阳是比颖川大,但,没有家乡的味道。

韩王信也清楚自己的实力,远远达不到对大汉皇帝说不。

韩王信为了表示自己很生气,没有按照刘邦给出二选一的答案:留颖川,去晋阳。

他给了第三个答案:不留颖川,也不去晋阳,而是选择去马邑。

史料记载,韩王信得知被改封,上书说:我的封国紧靠边界,匈奴多次入侵,晋阳距离边境较远,请允许我建都马邑。

对于韩王信而言,前两者是被迫做出选择,后者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性质不一样。

韩王信也明白,大汉皇帝刘邦让他去晋阳,他去马邑。他这样做,会惹怒刘邦。

所以,韩王信要找一个说服刘邦的理由。

为什么不去晋阳,反而选择去马邑。

韩王信是聪明人,根据刘邦给出让他去晋阳的理由,做出针对性回答。韩王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刘邦,我支持你的人事调动。

你要我去防备匈奴,我不仅去,还要到前线去。

我要替大汉,守卫边界,生是大汉的人,死也是大汉的鬼。

刘邦接到韩王信的书信,很高兴。

从这份书信,刘邦看两点。

1.韩王信支持他的人事调动,态度很端正,还为大汉守卫边界。

2.韩王信没有能力造反,也不敢造反。

至于,韩王信有什么心思,刘邦不会去想。

刘邦只要一个结果:韩王信离开颖川。

至于,去哪里,刘邦一点都不在乎。

刘邦果断答应了韩王信建都马邑的正当请求。为了表示对韩王信工作态度肯定,还赏赐了很多财物。

刘邦没想到这个决定,最终引发了汉匈之间,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差点,要了他的命。不仅如此,韩王信还挑动其他异性诸侯王反。

这就是后话,以后再说。

韩王信建都马邑,刘邦很高兴。有人替他守护汉家天下,抵挡匈奴。

韩王信赢了,威胁不到汉家天下。

韩王信败了,他就有了清算异性诸侯王的理由。

最好,韩王信与匈奴交战,战败被杀。刘邦留几滴眼泪,发文祭奠一下,也不用背负诛杀功臣的骂名。

韩王信也很高兴。他保存了自己,没有给刘邦找到一个理由,清算自己。同时,这也是韩王信自己做出的选择。

韩王信,躲过了这一劫,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刘邦,我会回来的。

你别高兴太早。

韩王信接到大汉皇帝刘邦诏书,做好封地部将工作。

愿意跟随前往的人,就走。

不愿意跟随前往的人,就留下。

韩王信是靠军功起家,愿意跟他走的人还不少。

汉五年春,刘邦正式封他为韩王。

汉六年春,刘邦改封他去马邑,保留韩王这个称呼。

韩王信跟着刘邦西进亡秦,又跟着刘邦出汉中,定三秦,与项羽争夺天下。怎知,天下大定,他当了一年韩王,从富裕之地被发配到边疆。

韩王信说不生气,那是不可能的。

但,韩王信知道自己势力弱小,不敢拒绝。

为了保存自己,他去了新的封地:马邑。

来介绍一下,马邑的历史。

马邑,战国时,这里是楼烦人的势力范围。

及至赵国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干了一件大事,成为那个时代男儿励志重大事件:胡胡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北击三胡。

林胡消失殆尽,楼烦降赵,东胡向东远遁。

赵武灵王拓地数千里,修建长城,中原人的足迹第一次踏入河套地区,将其纳入势力范围。赵武灵王为了更好管理胡僵,将三胡之地,设立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

其中,马邑属于雁门郡。

赵武灵王干的这件事,也被后人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千年后,沙俄彼得大帝也学习赵武灵王这种精神,远游欧洲,改革图强。

马邑,雁门关在其北,晋阳在其南。这个地名由来,有两种观点。

1.赵武灵王在这里推行胡服骑射。

2.秦始皇以蒙恬北击匈奴,在这里筑城。

马邑,从字面上跟马有关。也可以说,马是这座城的特色,才得这个名字。

这里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见证了血与泪,也见证了民族融合波折的道路。

后来的汉武帝也在这里,执行马邑之谋,拉开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大战。

这些事,以后再说。

韩王信迁都避祸,来到马邑。但,他运气不好。

避开了,刘邦。却,避不开北方草原民族匈奴。尤其是匈奴,出了一位雄主,他叫冒顿,兼并北方草原,成为霸主。

也可以这样说,秦始皇一统中原,当第一位皇帝。冒顿就是第一位统一北方草原,当霸主的男人。

冒顿统一草原民族后,没事干,就盯上了南边的大汉江山。

但,匈奴被两位名将打怕了。

一位是赵国的武安君李牧,以步兵,歼灭匈奴十万骑兵,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下。

另一位就是大秦王朝名将,他叫蒙恬。

秦始皇因为一句谶语:亡秦必胡。

以蒙恬为将,率三十万将士,北击匈奴。

蒙恬表现很优秀,得到西汉文学家贾谊追捧,在《过秦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匈奴被中原击败,心有余悸,不敢南下。

冒顿,用武力统一草原,助长了南下的信心。

韩王信刚到马邑上任,就遭到匈奴入侵。

韩王信一边与匈奴议和,另一边派人向大汉皇帝求援。

刘邦派使来训斥韩王信,说他办事不利,又怀疑他勾结匈奴谋反。

韩王信怕了,很害怕。他用武力打不赢匈奴,大汉皇帝又怀疑他勾结匈奴谋反。韩王信逃回去会被刘邦抓典型,给处理掉。

韩王信思考之后,做了一个决定:投靠匈奴,举旗反刘。

刘邦,你说我勾结匈奴,谋反。

那我,就谋反给你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