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汉匈和亲

岁首大典之后,刘邦宣扬了皇家威仪,体验到当皇帝的滋味。

随后,刘邦又做了三件事。

1.东垣战胜韩王信,收复失地。

2.剥夺代王刘喜王爵。

3.找到一个处理解决大汉与匈奴交界的人选:陈豨。

此时,刘邦心情大好,南下又来到赵国。

这一次,刘邦没有辱骂赵王张敖,反而笑纳了进献的美人:赵美人。

这个赵美人全名是什么,史料没有记载。对于这个美人,有两种说法:

1.赵王张敖后宫的美人,主动献出来。

2.这美人是暗杀刘邦的刺客。

刘邦返回长安,经过一个地方,它叫柏人。

柏人,西周时属邢国,春秋时属于晋国,战国时属赵,秦末汉初置柏人县。

这里有个人,很出名,他叫柏人侯李昙。

李昙,字贵远,战国时是赵国名将。因屡建奇功,被封为柏人侯。入秦,被封为御使大夫,后升为司徒。

他的子孙,发展很好。

一支在赵国。

在战国时代,他有个很出名的孙子,叫李牧。

李牧因为北击匈奴,南破强秦,被赵国封为武安君。他也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还流传了一句谶语:李牧亡,赵国灭。

李牧之孙,叫李左车。

李左车辅佐赵氏后裔赵王歇重建赵国,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广武君。

韩信背水一战,俘虏李左车。

李左车说了一句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随后,献策韩信,智取燕齐。

另一支被称为陇西李氏。其中,大唐开国之君李渊是他第三十代后人。

刘邦经过柏人,听闻这些名将事迹,心有所动,就想要留宿,开口问:这是哪里。

近臣答:柏人。

也不知道怎么了,刘邦双眼皮跳的厉害,说了一句:柏人,是被别人迫害啊!

刘邦没有留宿,就率领人马离开了。

殊不知,刘邦双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此时,赵相贯高等人,看准这个时机,准备除掉刘邦。

谁让刘邦打了败仗,辱骂赵王张敖。

赵王张敖能忍,这些跟随其父张耳打天下的老人,最看重尊严,绝不能忍。

就在刘邦出征东垣,笑纳赵美人之时。贯高等人在柏人馆舍埋伏,准备截杀刘邦,以报主上之耻。

然,刘邦是命运之子,总会化险为夷。

这一次,也不例外。

然,刘邦和赵王张敖的恩怨情仇,还没有结束。

刘邦回到长安,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边患?

一个韩王信,折腾北疆不得安宁。还有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匈奴。

国内,还不知道有多少异性诸侯王跟他离心离德。

刘邦很头疼,真头疼。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这时,刘邦想到了一个人:刘敬。

刘邦平定韩王信叛乱,主动进攻匈奴之前,曾派了很多使者,前去刺探匈奴的情况。

只有刘敬一个人说不能打。

刘邦很生气,不仅骂了他一顿,还把他关押在广武。白登山脱困后,刘邦想到了他,也下令将他释放。刘邦见到刘敬,第一句话,要道歉,说让他受委屈。

随后,刘邦又说了一句话:悔不听他言,才落得白登山狼狈突围。

跟着,刘邦为了表明意识到问题的错误,又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将那些出使匈奴,说可以打的人斩杀。

先道歉,承认错误。后,改正错误。

刘邦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又做了一件事:封爵厚赏。

刘邦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建信侯。此举,不仅向外界表明,刘邦知错就改,有君王气度。同时,也表明了刘邦爱才之心。

就这样,刘敬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为刘邦解决了一个难题:如何处理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刘邦问他怎么办。

刘敬先表明一个观点:不能用武。

他说了不能用武的原因:大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秦末汉初,年年征战,民生凋零,将士疲惫不堪。

刘敬又表明第二个态度:不能用仁义道德。

他也说了不能用仁义道德的原因:冒顿弑父、抢父姬妾为妻。他是主张以拳头论天下,凭武力树威。没有仁义,更不讲究道德。

刘邦听了,也觉得合理。但,他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武力行不通,仁义道德也没用,那该怎么办。

刘敬话锋一转,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能从冒顿下手,那就要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

刘邦听到这个新颖的答案,心有所动。

冒顿的子孙,能够臣服大汉,不与汉为敌,也是刘邦所愿。

这一次,刘敬多了一个心眼,免得说错话,被刘邦责罚,是这样问的:我有个主意,怕陛下,不能办到。

刘邦听他有主意,知道他担心什么,为了让他不要有顾忌,畅所欲言,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果真可行,为什么不能办!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句话潜台词也是说,你只管说,该怎么办。剩下的,就是我的事。我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敬得到刘邦首肯,开始畅所欲言: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简单说:和亲、送礼。

刘敬是想刘邦把长公主送去匈奴和亲,又奉送厚礼。长公主有大汉作为后盾,就会被冒顿立为阏氏。

生下的孩子,就是匈奴的太子,大汉的外孙。

刘邦是帝王,深知一个道理:一切没有尘埃落定。

毕竟,刘邦也有这样的心思。他有嫡长子刘盈,却疼爱第三子刘如意。

吕后势力强大,但,他还是想扶持第三个儿子。

他把长公主送到匈奴,冒顿会将他立为阏氏?

长公主被冒顿立为阏氏,就能生下儿子?

纵使生下儿子,就能成为下一任单于继承人?

匈奴是以实力说话,讲究拳头硬。

和亲、送礼,就能解决大汉与匈奴之间的边患?

一个字,难。

两个字,很难。

三个字,太难了。

刘敬察觉出了刘邦异样,也洞穿了对方心中所想。

他提了一个反问句:

这个计策,能成功吗?

能。

为什么能?

匈奴贪图大汉的钱财。(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刘邦听这句话,觉得很合理。毕竟,按照华夏礼仪。外孙怎会与外公为敌。

然后,刘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跟着,刘敬说了为什么要刘邦子女送去和亲。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也就是说,刘敬的计策很简单。

1.和亲:

送刘邦女儿去匈奴和亲,其目的是为了让他外孙,凭借大汉的实力,成为下一任单于。

2.送礼。

送出诸多财宝和物质,让匈奴痴迷汉朝的物资,进而让他们不会选择跟大汉成为敌人。

刘邦见嫁个女儿、送点礼就能解决大汉与匈奴边患,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是,刘邦说了一个字:善。

因为刘敬的出现,大汉有了解决匈奴的方式:和亲。

刘邦是采纳了刘敬的计策,也答应送女儿去和亲。

但,刘邦要施行这个策略,就要面对两个人。

1.赵王张敖。

据史料记载,刘邦只有一个女儿,叫鲁元公主。这个女儿已经嫁给了张敖,还生了一个女儿张嫣(未来的汉惠后)。

刘邦让鲁元公主嫁去匈奴,赵王张敖会有什么反应。毕竟,这可是奇耻大辱啊!

2.鲁元公主。

纵使赵王张敖没有意见,但鲁元公主本人,是否愿意去匈奴,缔结汉匈友好。

就在刘邦还没有想清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一个人找上来了,她就是吕后。

吕后没有用霸道的方式拒绝,而是用柔。她用女人常用的方式:日夜泣。

还不断说这样一句话: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刘邦听了,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太史公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刘敬明言,只要嫁长公主去匈奴,才有意义。

那么,刘邦为什么最终妥协了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1.主因:吕后日夜哭,每天说就只有一个女儿,让刘邦心软。

2.深因:吕后是大汉的皇后。她背后有强大的势力。

吕后反对,支持吕后的人也会反对。还有赵国等诸侯势力,也会反对。

3.刘邦的父爱:不舍将女儿嫁去匈奴。

刘敬一席话,做通了刘邦思想工作,决定将长女嫁去匈奴,和亲。

吕后日夜哭,出言阻拦,刘邦只好作罢。

但,和亲势在必得。不能嫁自己的女儿,那就嫁一个认的女儿。

刘敬奉刘邦之命,前往匈奴和亲。

刘邦和亲,也被认为是懦弱无能。

那么,和亲真的能赢得和平。

中原王朝对草原民族实行和亲策略,没有成功。

那么,这个和亲计策没用吗?

答案:有用。

后来,大清就倚靠这种政策,统治了蒙古。康熙曾举行酒宴,见蒙古贵族后裔,大多是自己后裔,深感得意。

和亲政策,是可以的。

但,大汉王朝,是很难。

以和亲的方式,解决边患,从大汉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始。

提这个计策的人:刘敬。

刘敬奉命出使匈奴,洽谈和亲,缔结汉匈友好。

他的计策,刘邦采纳了一半:答应和亲,主角不是自己女儿。

然,一件事东窗事发,那就是贯高谋刺刘邦的行踪泄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