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汉初惊天谋刺案:贯高谋刺汉高祖

刘敬出使匈奴后,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匈奴中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能抵达关中。

刘邦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稍有松懈,匈奴用一天时间,就能抵达关中。

这个问题不解决,长安,就不能长治久安。

刘敬又说了另外一个问题:秦中新破,少民。

楼烦、白羊两个部落,离关中近。

关中历经战祸,人口又少。

若匈奴大举南下,长安如何自保。

当年赵武灵王设计第三条路线就是从云中调兵南下,直取关中。

这条路线,被后来的草原民族用来对付中原王朝。

唐太宗时期,突厥曾南下,抵达渭水。

所以,这个问题,刘邦必须要解决。

刘敬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地肥饶,可益实。

刘敬先说了这样一句话: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

随后,又指出了弊端: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

刘敬拿出解决的方案: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

又言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简单说,刘敬解决问题的方案:移民戍关中。

关中人少,就把人多的地方移过来。不仅可以充实关中的力量,防备匈奴南下。还能削弱六国的力量,保证大汉长治久安。

刘邦听后,做出了一个策略:移民。

娄敬从戍边小卒,登上高位,被赐皇族姓,留名历史,主要做了四件事。

1.献策刘邦定都关中。

2.组织刘邦北伐匈奴。

3.以和亲解决大汉与匈奴边患关系。

4.移六国豪族充实关中。

他的出现,为刘邦解决了两个大问题。

1.定都。

2.边患。

刘邦没有因为白登山之围,牵连刘敬。相反,刘邦主动承认错误,厚赐刘敬。

刘敬献策,暂时为大汉处理了与北方草原的关系。

和亲,也被后来的中原王朝,用来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刘邦又制定了两项措施:

1.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2.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

这年岁末,萧何又修建宫殿。

这座宫殿,被命名为未央宫。

从此,长乐、未央,留名后世。这两座宫殿,象征着大汉王朝的新气象。

刘邦北上在东垣击败韩王信残余势力,保证了燕赵与大汉之间的联系。

南下入赵,又临幸了赵美人。

回到洛阳,淮南王英布、楚王刘交、赵王张敖、梁王彭越皆从。

汉九年冬十月,淮南王英布、楚王刘交、赵王张敖、梁王彭越,在未央宫朝见刘邦。

刘邦在新修建的宫殿未央宫,置酒前殿,会见诸侯,又为刘太公贺寿。

酒国三巡,刘邦很高兴,说了一句话: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刘邦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嘲讽刘太公当年看走了眼。

2.吹嘘自己的丰功伟业。

史料没有记载,刘太公当时是什么表情。

论务农,养家,二儿子的确比刘邦能干。毕竟,十几年前刘邦,是地痞无赖,没有任何人看好。他也是反面教材的经典案例。谁能想到,十几年后,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汉皇帝。

二儿子,被封为代王。可,这个儿子,太不争气,遇见匈奴南下就跑,爵位被夺。

从刘仲、刘邦兄弟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别人看不起你,你也别放弃。通过努力,你也能成为别人追捧的对象。

刘太公看着一家人,想到了很多。

老大刘伯走得早,其儿子刘信也得了一个刮羹候。

老二刘仲本是诸侯王,却不争气丢了江山。

刘邦是皇帝,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

刘交也不错,做为楚王,将楚国治理很好。

原来,刘邦和刘交,这两个儿子,才是君王的命啊!

看着子孙后代,刘太公也知足了。

群臣很有眼力劲,为了缓和尴尬,连忙高呼:陛下万岁。

过了新年,刘邦做了第一件事:移民。

汉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刘邦做好移民这件事后,去了洛阳。

一个人送来一封密保,让他怒了。

这份密保的内容:赵王张敖谋刺没有成功。

这就是震惊汉初惊天的谋刺案:贯高谋刺汉高祖。

话说,刘邦徒留赵国,因为柏人两个字走了,躲过了一场被谋杀的阴谋。这对于现代人而言,绝对想不明白。

但,古人就是这样,会因为字,联想到自己的命运。

就像三国的庞统,被誉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起名。

当他来到落凤坡,就知道命不久矣。他认为是天意,被乱箭射杀。

刘邦也认为柏人不吉利,是被别人破害的意思。

他走了,成功躲过了一劫。

谁也没想到,这件谋刺案时隔一年多,才付出水面。至于是谁,告了贯高,史料没有记载。

但,太史公用两个字:仇家。

因为贯高的仇家高密,汉初惊天动地的谋刺案,才浮出水面。进而留下了一句话:一刺惊天下,一死炳千秋。

来看一下,这场汉初最大的谋刺案:贯高谋刺汉高祖案。

被谋刺者:汉高祖刘邦。

谋划者:贯高。

参与者:赵国十几名高层。

当事人赵王张敖:曾先阻止,后不知情。

起因:刘邦辱骂赵王张敖。

败露:贯高仇家泄密。

刘邦收到告密信,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弄清楚这封信的真实性。毕竟,一动牵全身,这可是惊动天下的大案。

贯高的仇家,是如何得知谋杀大汉皇帝刘邦的消息,不得而知。但,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不透风的墙。毕竟,参与谋刺刘邦的人,有十几位。

政治斗争是相当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贯高仇家,知道这份告密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不能捕风捉影,内容要详细,就连细节都要描写进去,以及参谋人员也不能漏。

告密成功了,就能扳倒赵王张敖、赵相贯高等人,还能得到大汉皇帝刘邦奖励,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这个告密者运气真好,不仅没有泄露,还把告密信成功送到了刘邦手中。

刘邦看到了告密信,第一反应:大怒。

有句话说得好,千防夜防,家贼难防。

燕王臧涂谋反、楚王韩信谋反、颖川侯利几叛乱、改封韩王信,引发的动荡,刘邦还能想的通。

可,赵王张敖谋刺,这寒了刘邦的心。

这一次,他的对手是女婿赵王张敖。

这封告密信,彻底点燃了刘邦内心的怒火。所以,刘邦下了一个命令:重办、严查。

刘邦采用雷霆手段,抓捕赵王张敖、赵相贯高。

参与谋反的人,坐不住了。谋刺大汉皇帝,这是死罪。为了保住自我名节,这些人争先恐后选择自杀。

这时,贯高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死了,谁替赵王洗刷冤情。

贯高又说了一句话,打消了这些人自杀的念想:赵王没有参与谋逆,却被抓捕。我们死不足惜,但,先主对我等有恩。我们行事败露,不能连累先主之子。

这些人看着贯高,请他拿主意。

刘邦下了一道诏书,抓捕赵王张敖前往长安受审。

还下了另外一道诏书,恫吓赵国群臣,追随张敖前往长安的人,全部灭族。

贯高和宾客孟舒等十多人做了三件事:

1.剃掉头发,用铁圈锁住脖子(皆自髡钳)。

2.为王家奴。

3.前往长安受审(乃车胶致,与王诣长安)

贯高一到长安,就被下狱受审。

贯高承认自己谋刺刘邦,但,不承认赵王张敖参与其中。(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太史公记载了贯高遭受牢狱之刑的惨状:

吏治榜笞数千,剌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这时,吕后站出来说话,替赵王张敖求情:张敖娶了咱们的女儿,是我们的女婿,他不会做出谋逆之事。

刘邦很生气,哪里听得进去,愤怒怼了一句:张敖当了皇帝,还缺一个你的女儿。(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刘邦怒气冲天,哪里听得进去吕后的劝说。

这时,负责贯高谋刺大汉皇帝案子的廷尉,送来了口供。

口供内容有两点:

1.承认谋刺刘邦。

2.赵王张敖没有参与其中。

刘邦拿着这份供词,见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很有骨气,发出了一声称赞:壮士。

随后,刘邦明白,屈打成招是行不通,又问了一句话:谁知者,以私问之。

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他叫泄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