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不是昏君 > 一百一十七章 君臣辩论(下)

“孟暗慎言!”

袁可立回头叫道,随即向朱由校拱手道:“皇上明鉴!李鸿胪并非反对变法,而是主张渐变,担心动荡剧烈为当下不宜。”

朱由校摆摆手道:“恩师不用说这些,朕知道李孟暗为人,当年他给皇祖父的用人十事朕看过,朕登基后整顿津门军务也是他完成的,不仅是个能臣,也是个忠臣,但朕今天要跟他论论,不变只有亡国的道理。”

“皇上……”

众人惊愕的叫道。

朱由校不在意的摆手道:“众卿不用讳言,朕先来说说皇祖父吧。”

大家只好正襟危坐,皇帝难道想把先皇拉出来批判不成,这话他们可不敢议,只能听着。

“朕的皇祖父少年丧父、十岁登基,全靠张太岳扶持才有中兴治世,那些年大明朝蒸蒸日上,但已然埋下祸根了,众卿知道是什么吗?”

第一问问出,朱由校看一圈大家,没人回答,自己呵呵笑起来道:“那也是众正盈朝,但却是张太岳一言定鼎的众正盈朝。”

大家悚然一惊,不对呀,皇帝前些时候刚刚还赦免张居正的子孙们,难道还要打压不成。

朱由校再看一眼大家,继续说下去:“朕不否定张太岳对大明的贡献,其人功大于过,也是因这过,给大明埋下党争的祸端,但却不是大明衰败的原因,原因出在皇祖父身上。”

这话让大家脸上精彩起来,这是讨伐先皇了,皇帝怎么敢,难道不怕被天下人指斥不孝吗。

几位阁老忍不住叫声“皇上”准备劝他了,朱由校摆摆手,都不知道今天自己摆了几次手了。

“皇祖父之错在于立国本!”

朱由校这话说的斩钉截铁,但大家反而安静下来,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来。

万历最让人诟病的,也正是被众臣反对的正是这事,皇帝要是说这件事,天下人都认可。

但朱由校却话锋一转道:“朕不是说他想立福王叔错了,而是说他迟疑不决,引起朝堂动荡错了。”

“皇上!”

“臣不同意!”

养心殿中顿时大乱,有人惊呼有人大声喊反对,守在门外的内侍们面面相觑,偷偷的向里头偷看。

朱由校停下发言,安静的看着大家,李宗延、周朝瑞、李邦华、李若珪等几个全都站起来。

互看一眼后,作为阁臣的李宗延先开口道:“皇上此言大谬!论嫡论长都轮不到福王,先皇才是长,废长立幼乃是乱政之始,岂能无错!”

李若珪紧跟着附和道:“唐太宗穷极一辈子赢得千古圣君的美誉,但无法洗清玄武门之变的骂名,皇上难道以为仅仅是其弑兄杀弟造成的吗?不,是因为得位不正,造成李唐后代的夺嫡、宫变成为常态。”

周朝瑞更是大胆,直言道:“成祖当年也可谓一代圣君,宠爱汉王甚于仁宗先皇,为何不废长立幼,世人以为是看在宣宗聪慧,其实大谬,而是因为靖难夺位,不敢让子孙学这不臣之举,不得不为之。”

朱由校知道自己捅了大篓子了,宗法社会嫡长子制度,从西周以来就确立,自己不该挑战这个。

其实他也知道,嫡长子制度虽然有弊端,但利大于弊,杜绝了皇子夺嫡引起天下动荡。

宠爱幼子的皇帝比比皆是,为何他们都不敢、不愿立幼子,道理就是这个。

满清倒是说立贤不立长,但看看乾隆之前皇子参与的夺位有多少。

在那之后嘉庆是乾隆没死扶上位的另说,后面的道光、咸丰哪一个不是在世的最大一个儿子即位,显然也是怕了。

“好吧,这话是朕错了,但卿等不能否认,正是为这事朝局开始乱了吧?”

有错就改、马上承认,免得被人喷。

朱由校的从善如流让大家比较满意,几个人虽然还不忿,但也不至于咄咄逼人。

见大家默认之后,朱由校接着说:“正是那场持续十几年的争国本,皇祖父为了躲清静,索性不上朝了,造成的恶果是人人盯上内阁的职位,大臣们互相攻讦,谁都想入阁掌权,为的不是国事,而是他自己心中的想法可以实现。”

朱由校没有说他们是为了权利而争夺,换个说法更能让人接受,士大夫们不就是想要立功吗。

太上有三德,立德、立言和立功。

立德太难,非圣人不能为,立言也很难,非大儒不可为,剩下的只有事功了,因此人人希望自己能立功。

而最好的事功不就是治国平天下吗,人人都想实现自己的想法,但不是人人都有这才能。

可这些人才不管自己有没有这才能,没试过谁知道呢,因此大明朝成了他们的试验场,国家能不乱才有鬼。

“而恰恰是张太岳当年的一言堂,让大家看到内阁首辅的权力之大,只要皇帝不理政,他又能压的下其他阁臣和六科给事中,那么国家大事就是他一言而定,内阁成了不是宰相胜似宰相的存在,与当初成立内阁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此乃弊政之一。”

朱由校话锋一转,回到张居正身上,但谁也没想到,这话题回转到内阁身上,简直是讨伐内阁权利威胁皇权了。

大家都愣住了,齐刷刷的看向袁可立,心想老袁这回该怎么办,皇帝不是尊他为恩师吗,难道不信任他了。

可袁可立此时眼观鼻鼻观心,脸色一点都不变,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似的,让人惊讶。

但问题是皇帝这话很严重啊,虽说车扯上张居正有点冤,大明的内阁权利膨胀不是从他开始的。

但皇帝对内阁权利过大的观点其实是没错的,原本成立内阁就不是为了掌控权利的,而是给皇帝辅助用的。

明代的内阁成立之初,类似于后世的顾问团,只是这部门后来坐大了,完全成了另类的宰相,这跟初衷的确背道而驰、

朱元璋为何取消宰相,还不是为了集中皇权,结果养出个对抗皇权的部门来,得益的其实是大臣的利益。

“皇上要取消内阁制度?”

李宗延凝重的问道,几个大臣脸色顿时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