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金玉瞳 > 我的收藏故事

金玉瞳 我的收藏故事

作者:喜欢雨中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0:02:27 来源:笔趣阁

有关收藏的一些小故事,看完书的兄弟可以欣赏一下。】

近来,收藏品市场风生水起,不要说名画、古瓷等高档收藏品,就是与普通市民关系密切的邮票、钱币、电话磁卡等,各个品种的身价像孙悟空翻跟斗似的一个劲地往上蹿,有些高得离谱,令人吃惊。

于是,聊起收藏,有朋友、同事会开玩笑地问:“这下好了,你搞收藏赚大钱了吧?”

我往往一笑了之。

我一直喜欢收藏:邮票、钱币、电话磁卡、电影连环画……可以罗列出许多;从时间上讲,跨度近40近来,收藏品市场风生水起,不要说名画、古瓷等高档收藏品,就是与普通市民关系密切的邮票、钱币、电话磁卡等,各个品种的身价像孙悟空翻跟斗似的一个劲地往上蹿,有些高得离谱,令人吃惊。

于是,聊起收藏,有朋友、同事会开玩笑地问:“这下好了,你搞收藏赚大钱了吧?”

我往往一笑了之。

我一直喜欢收藏:邮票、钱币、电话磁卡、电影连环画……可以罗列出许多;从时间上讲,跨度近40年。由于是业余爱好,只要自己喜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买一点,而且只买不卖,闲时把藏品拿出来欣赏一下,又小心翼翼地放回橱中。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些收藏品在不经意间身价倍增,给我带来超额的“爱好”回报;有的收藏品不仅没有增值,反而成为垃圾。

下面,就讲讲我的4个收藏小故事。

“花纸头”

邮票属于大众收藏。虽说如今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写信成了稀罕事,但集邮的群众基础还在:老邮迷,为晚年生活解闷、添彩;年轻家长,为小孩增长知识乐于掏钱;而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平时忙于工作,集邮已成历史,现在以关心集邮之事、与邮友保持交往为主。

话说邮票,往往按时间、种类,可分纪特、文,革、编号、JT、生肖、风景、人物、体育等,或分中国、外国之类。还有一种“花纸头”,集邮新手恐怕不知道。

“花纸头”像邮票,有国名、面值,由于是由已经不存在的国家或地区印制、专门出售给集邮者,以赚钱为目的而非用于通信,因此不被国际邮联承认。

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集邮。一次,邻居说他有位同事也集邮,就带我去欣赏。结果,我发现对方的邮册中竟然有许多“外国邮票”,题材均为世界名画,其中有达·芬奇、拉斐尔、列宾等人的作品,人物画、风景画都有,印制精美,无论题材还是内容,都比当时国内的邮票漂亮多了。于是,我希望对方能“割爱”,结果如愿以偿。后来,我又去买了几次。我把这些“外国邮票”放在集邮册中,当做宝贝,翻看时心里乐滋滋的:好看,一般人没有。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它们并非真正的外国邮票,而是没有收藏价值的“花纸头”,十分沮丧。再后来,也不知道这本“花纸头”邮册丢到什么地方了。

记得当初购买这些“花纸头”,我前后花了10多元钱。在今天,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但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假若我用这钱购买两版1980年发行的生肖猴票(面值8分,每版80枚、六元四角)放到现在,市场价高达200多万元,还不发大财了?

可惜,我当初少邮识,一头栽在“花纸头”上,不怨别人。毕竟,“花纸头”曾在我眼中展现出了世界名画之美。这算当了回“阿Q”。

“币王”

钱币,是目前一大热门收藏品,包括古今中外的纸币、金银币、流通纪念币、普通生肖币等,种类不少。各类钱币中,都有市场或资金竭力追捧的品种,其身价远高于其他同类,它被人们称之为“币王”。在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中,在发行量仅数百枚的金银币中,一个个“币王”让普通收藏者只有仰望的份。就拿第三套人民币来说,“币王”当属“枣红水印一角”币,不出“万”字开头的钱,你别想收入囊中。

对这些“币王”,我只有眼馋的份,当初没那个眼光,也没那个实力购买。但是,在流通纪念币中,我却收藏了两枚“币王”,它们是中国人民银行为自己成立若干年时发行的,简称“建行”。

在纪念币中,流通纪念币是“小儿科”:每枚面值大多为1元,发行量也大。因此,升值潜力较小。尽管如此,在这轮钱币大牛市行情中,早中期的小盘流通纪念币的涨幅相当可观,许多品种创出历史新高,作为“币王”的“建行”更是充当了领军品种,其价格从2010年11月中旬的2700元,一路飙升至目前的3800元。

我收藏这两枚“建行”,也有小故事。

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收藏流通纪念币。一次出差杭州,抽空到位于西湖边的收藏品市场转,结果发现了在金华没有见过的流通纪念币,那就是“建行”。我搞收藏喜欢集齐,于是问价格。同样是面值1元,“建行”却比其他流通纪念币贵几元,我咬咬牙买下。摊主有两枚,我全要了,没记错的话每枚6元,共花了12元。我不是看中它的投资价值,而是原本收藏了两套流通纪念币,准备一套自己留着,一套以后给儿子。

结果,这两枚“建行”一直被我收藏着,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被誉为流通纪念币中的“币王”,12元钱也增值到7600元。

如果我也像一位熟人那样,在100元价位时出让了一枚“建行”,现在心里会不会失落?

“测试卡”

时下手机普及,如果谁提到曾经用卡打电话,顿显落伍,但其历史文化遗产———电话卡,却如陈酿,一经市场这只无形的“巨手”打开,立马香味四溢。

电话卡中,有一种全国通用电话磁卡,简称田村卡。中国电信部门于1994年8月开始发行,到2000年2月发行“七枚生肖”止,共发行73套,使用时间只有7年多,2002年3月开始销毁,由IC卡取代。

从1996年到1997年,邮币卡市场曾掀起一轮,大行情,田村卡中“杀”出两匹身价破万元的“黑马”———“测试卡”和“梅兰芳”。那时,每到双休日,金华古子城邮市人头攒动,交易火暴。我对田村卡情有独钟,一套套收藏,有凭市集卡协会会员(会员证相当吃香,很难搞)按面值买的,有从市场上高价购买的老卡。购买的最贵一套是“梅兰芳”,花了5000元。从1997年第三季度开始,邮币卡市场行情开始下跌,跌势竟持续了10多年。其中,“梅兰芳”跌破千元关口。经过去年开始起的这轮“井喷”行情,目前总算反弹到四五千元。

为了集齐田村卡,在行情下跌后不久,我在古子城邮市花2800元果断地买下一套“测试卡”。当时卖家有两套,我仔细挑选,其中一套是全品相才下手。我想,不管田村卡以后的命运如何,我拥有全套田村卡(个别加字卡除外),算了却了收藏心愿。殊不料,随着岁月的流逝,“测试卡”市场价在下探到1000多元后开始缓慢反弹,去年以来呈现出一飞冲天之势,不仅突破万元大关,如今已达18000元,给我带来了喜人的回报。而全套田村卡,市场价已达45000元。

“测试卡”为何成为田村卡中的最大“黑马”?

“测试卡”是为“测试卡机”专用卡,是第一套全国通用电话磁卡,不是通过电信部门售出,属于“未发行卡”,无编号、无序号。据说,测试卡共发行29000张,而当时收藏电话卡人很少,绝大部分被工作人员测试卡机消耗掉了。关于它的存世量,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几千枚,它的“珍罕度”和收藏价值可与国外早期“珍卡”相媲美。

猴票

提到邮票,最有名的是我国首套生肖T.46《庚申年》猴票,1980年2月15日(农历除夕)发行。我这个老集邮者当然有点“猴缘”,如今收藏着两枚猴票:一新一旧,新票市场价1万元左右,旧票三四千元。

我买的第一枚猴票是在它发行的当年,购买地在南京。那年暑假,我到南京看望外婆和大舅舅一家。南京鼓楼有个邮电局,我特意上那儿买邮票,买了“红旗渠”、“户县农民画”等编号票,还有一套“猴票”。当时给家里写封报平安的信,我毫不犹豫地把猴票贴在信封上投入邮筒。

回到金华后,我把猴票从信封上洗下,放进邮册。如果知道8分面值的猴票身价能蹿到万元,谁会干傻事?

历史上,猴票的每一次价格变动都伴随着邮市大行情的变动。当时的集邮观念,集信销票算真正集邮,又不浪费钱,岂非好事?而我在南京买的七八套邮票中,其他是几枚一套,只有猴票一套一枚,所以先用掉了。

后来,邮市几起几伏,猴票身价几上几下,总体走得比较强:1984年到1986年,从3元升到30元;1990年年底,从70元上涨到240元左右,并启动了1991年的一轮邮市大行情。后来,集邮以集新票为主,我的1980年邮册独缺一套新猴票,心有不甘,于是四处打听,想买套新票。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终于从一位张姓邮友手上买来一枚全品相的猴票,没记错的话花了500多元钱。这个价钱,在当时金华的猴票交易中是最高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1997年迎来一轮波澜壮阔的邮市大行情,猴票冲破千元关口,接着下调,又上涨,直到如今冲上万元大关,而整版猴票达100多万元,书写了一个猴票的传奇。31年中,8分面值的猴票涨了多少倍,我从没算过,也懒得算。

回首走过的收藏之路,我想,想少走弯路,该学习的东西很多。还是把感受收藏中的文化乐趣放第一位为好。如果花了钱,不经意间有了经济回报,则是锦上添花,乐哉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