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四章 升官

北宋仕途 第一百○四章 升官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2 22:19:28 来源:笔趣阁

这一期《文艺》杂志的前半部分依然是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史记,只是普通的传记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那么官家要众官员仔细看一次的当然不可能是这些文章。接下来再看下去,却是一篇名为《自然论》的文章,有点意思了,定睛一看,作者的署名还是新科士子沈欢。

正是沈欢!他再也不能容忍这些御史们放狗屁一般在那里叫嚣了。本来他是不打算理会的,毕竟这个时代的观念都是如此,说太多估计没多大意思。不过这些御史们好像把“天人感应”的理论宣扬得过瘾了,也过头了,使得整个朝廷都充斥着这些声音,连欧阳修等人都不敢反驳。在官场上,沈欢是打着“各家自扫门前雪”宗旨的,本不该出头,奈何这些御使们太过兴奋,弹劾名单中司马光也赫然在列!为了司马光的前途着想——当然,也为了自己的将来,他该站出来说话了!

因此趁新版《文艺》即将刊行之际,运用各种学识,草成一篇《自然论》,当作为这个时代的文人讲一讲自然科普知识。在这篇文章里,他言辞激烈,雄辩有力,结合了古代有些唯物先贤的言论,对那些谬论大加调侃,因此唯物的荀子等人都在他的文章里出台了好几次。不过他也清楚,这个时代,王安石之前,别说荀子了,就是孟子,市场也不大。因此他搬得最多的还是孔子,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理论高调上场!立论于孔子之上,把“天人感应”批了一顿。这些文人把孔子作为正宗,虽然也清楚这是孔子的主张,奈何千年以来,天与人的感应理念深入他们之心。一时反驳不得,却又感到别扭。

另外,沈欢也深知只是把孔子抬出来也只能做挡箭牌而已,若要说服这些人,还差得远,所以为了将来打算,他也给他们上了一场科普知识的课。结合古代理论。简单地解释了“风雨雷电”的自然现象。其中他标明了论点:“风雨雷电,自然之理,阴阳而已矣。”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在众多地思想家、哲学家的论调中,特别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时,阴阳观点就会大占市场。沈欢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不可能直接按照后世那般宣传,再说他也没有工具来证明这些理论的正确。只能结合了阴阳理论。把这些自然现象都套上了阴阳的名头。比如说到“风”,他就说天地有阴阳二气,阴重阳轻,当二者相遇,就如水势高下之湍急,两者相冲,也就形成了风,还举了“孔明灯”的例子来证明这些气体的性质;接着解释“雨雷电”,他就说阴阳二气聚在一起形成了“云”,而云也有阴阳二性。当性质相反的云在天空相遇。相撞就是“雷电”,相合就是“雨”。

这样解释“风雨雷电”,在后世人眼中,当然还是比较幼稚地,但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新奇的,在道家的理论中。这些风雨雷电。就是“雷公电母”之类的仙怪实施的。儒家文人虽然不信,但也只是半疑。毕竟以他们的学识与条件,没有一个接近正确地说法,不然也不会有什么“天人感应”地理论出现了。

其实沈欢写这篇文章,还想捎带把“瘟疫”也讨论一番的,不过这话题比那些天灾还要敏感,能不惹麻烦就不惹麻烦吧。按照惯例,大水之后一般会有瘟疫,不过沈欢之前早做准备,大雨一停,就让人在一些臭水沟或者脏乱处撒了不少石灰消毒杀菌,加上准备了一些大蒜之类的食物,倒也没有发现有瘟疫病例。其实这更应该感谢老天的帮忙,大雨是停了,不过天气没有一下子又变得像之前那般热,而是断断续续又下些小雨,气温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抵制了瘟疫的发生。再过些时候,进入九月,天气又要渐渐凉起来,更没有这层顾虑了。

因为新奇,加上好似看上去又有道理,因此沈欢这篇文章一出,御使们除了一开始的集体失声,接着有些沉默,有些就开口大骂,反驳起沈欢的理论来。不过沈欢不在场,他们找不着主人,只能面面相觑而已。可是沈欢偏偏又比较可恶,在文章的最后还写下敬请指教的话语,也就是让这些人写文章投稿到《文艺》杂志,若有道理,也就刊发,做一场讨论。御使们当然不服,群情激奋,赶紧回家准备文稿去了。

这样也就达到了沈欢的目地——转移视线。把这些传统文人地视线转移到杂志论战上来,不再纠缠于朝堂之中,反正大水之后,《文艺》杂志也就失去了把本来创立的目的,那么让它变为真正的杂志,也就是时候了,让这些文人在上面讨论,有莫大的广告功效;另外也算是为赵曙、韩琦等人解了围,这些朝廷大佬看在眼里,以后总会有所照顾吧。如此一石二鸟的好事,不做那就太没天理了!

这一期的杂志,沈欢还是比较满意地,因为在最后,他还打了一个漂亮地广告。如果仔细之人看到最后,一定会发现一则对他们来说是最新奇最有意思的广告了。这不是一则商业广告,确切地说,算是一则公益广告吧。那就是八月十三至十五这三天地夜晚,在“天然居”茶楼,将举办连续三天的“义演”,入场的门票很贵,也分了好几个档次,一楼大厅区,是一贯钱即可进入;到了二楼,非十贯不能上去了;到了三楼,更是离谱,没有千贯以上休想涉足!

所谓“义演”,广告词里说得很明了,是为了给这次水灾的灾民筹集重建家园的资金,也为在灾害里失去了依靠的孤儿老人筹钱建造一些公益场所,让他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目的很高尚,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虽然入场费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贵得离谱,不过开封有钱人多如牛毛,这也不是问题。再说了,在广告词里,这次义演的东西很有意思,据说是一些大宋人从没有听过地“新式歌曲”,是由前艺馆红人“如怡姐妹”登台献艺。

这也是沈欢的手笔!如怡姐妹与杨信聚在一起也八个多月了。日夜钻研歌艺的他们,在沈欢大开金手指的指导下,终于在最近一段时间把歌艺演练得纯熟了。为了把他们推上历史舞台,沈欢做了思考,终于打算趁着这次水灾推上前台,打着义演的名号,就能让他们的名望高上不少。名声也好了许多!

对于机遇。沈欢现在是越来越能准确把握了。虽然是趁着灾害达到自己的目地,不过确实是为了筹钱给他们,算不得发什么“国难财”,倒也能心安吧。八月十二这一日,忙活了七天多的司马光终于可以停歇一下了,以沈欢“奖励资助”的策略,他与韩绛通力合作,以官府的名义,召集了开封的商贾富豪,把朝廷的策略说了开去。当即引得这些富豪内分泌失调。荷尔蒙上升,吵着闹着要多资助灾民,要不是沈欢早定下了分配份额,他们估计真要为了争这一荣誉打起来了。沈欢的目地也很简单,尽可能让更多地商人获得这个名誉!

只不过两三天时间,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都安排妥当:家大业大的商贾,先把划归他们的灾户安排到他们的大庄园里。供着吃喝。而那些有建造房屋任务的商贾,则尽快把房屋建造起来。让灾民尽快入住。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官府的的监管之下进行的,若是给查到有偷工减料或者消极对待灾民,不单取消要给他们的荣誉,好要做好被处罚地打算!

把最后一批灾民送出去后,司马光完满完成了任务,终于可以向官家汇报了!赵曙欣然接受这次汇报,高高坐在龙椅上,下边只有司马光一人,笑着说道:“司马知府,你这次处理得很好,朕很欣慰大宋能有你这样地能吏!当然,你在这次水灾中付出的努力,朕都看在眼里,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的!你放心,对于你的赏赐诏书,很快就到达你手中了!”

“陛下,能为朝廷效力,是臣的荣幸,臣定当兢兢业业,不敢疏忽。臣既为开封知府,为开封百姓尽力更是本分,何敢要赏赐!”司马光激动地说道,所谓君忧臣辱,能为君分忧,得到君主的肯定,对他这个正统文人来说,那是很本分也很有面子的事。

赵曙摇头说道:“有功不赏,岂是朝廷作为!”

司马光只能道:“陛下,这次大水,能妥善处理,又岂是臣一人地功劳而已?像几千禁军壮士,当时如许大雨,若没有他们地努力与不畏,臣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赵曙道:“禁军之功,自有枢密院按功行赏,这些司马知府就不必担心了!”

司马光又道:“还有三司使,这次联系商贾救助百姓,就是他多方奔走,才聚集了许多富有商贾,使得任务能顺利完成,韩三司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呀!”

赵曙不由好笑了,别人做臣子地,一遇功劳,恨不得把功劳抓在自己手中,独揽功绩,司马光倒是相反,恨不得把功劳分摊下去,淡薄了自己的功劳。

无奈地摇摇头,赵曙苦笑道:“好吧,对于韩计相,朕也会赏赐的!司马知府,还有谁要赏的吗?”

“这个?”司马光一下子想到的当然是沈欢,他这个之前的学生,若是没有他,这次水灾,还不知要死多少人呢!不过虽然古人有着“举贤不避亲”的说法,不过那毕竟只是说而已,真要做起来,司马光就犹豫了,生怕惹得官家不悦,到时对沈欢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赵曙叹了口气,道:“当然,还有沈欢沈副使,不是吗?在这次事里头,他至少献策有功!放心,朕也该赏赐予他的!司马知府,你教出了一个好学生呀!”

司马光闻言赶紧道:“沈欢虽然跟着臣学习了一些东西,不过他如今是天子门生,能有作为,还是陛下栽培他的结果,没有陛下给他机会,他也不会有所作为的!当初若不是陛下慧眼钦点了他作为探花,也不当有今日功业!”

赵曙笑着点了点头,转而又道:“司马知府,你这个知府之前只是权代而已,你做好准备,朕还有更需要你的地方!”

司马光心头一震,心思急转,心里暗暗揣摩官家话里的意思,更需要的地方指的是什么呢?难道是把“权代”两字去掉,转为正式知府?或者说挪个位置,做别的官职?

带着疑惑,司马光暂时退出了皇宫。赵曙没有让他等待多久,翌日一早就下了诏书到他手中。这是一纸升职诏书,一开始先把司马光翰林学士的名头去掉,另外也解去了开封知府的官职,最后才宣读出新的官职——大宋参知政事!

不消说,这纸诏书之后,大宋的权力核心又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变动。司马光,在沈欢与他的努力下,终于做上了足以改变历史的官职。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与欧阳修并列,只在韩琦之下而已。

“恭喜,恭喜!”

“恭喜君实荣升高位!”

朝廷放了司马光一天的假,这一天,司马府邸门庭若市,不少官员亲来恭贺司马光高升,迎来送往中司马光却差点要累坏了。在别的客人都送走了以后,他的学生沈欢才慢慢进来,先是恭喜了一番老师,接着才是寒暄,最后秉明了来意。

“什么,去看义演,今晚?”司马光疑惑地看着沈欢,“子贤,老夫现在哪有这个闲情去听曲儿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