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五十章 海州模式

北宋仕途 第二百五十章 海州模式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2 22:19:28 来源:笔趣阁

“海州速度”是这一期《海州日报》增刊的主题,整整七八张报纸,全是围绕这一中心为文。

大量的篇幅都是介绍这三四年来海州的变化,或者说是成就。其中就有欧阳发亲自攥写的一篇《神乎奇迹》。上面直点主旨说:“海州速度,犹如风也。春风一过,东海之滨,即起大城!”

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海州建设的速度,其中最有力的就是数据,列举的各项数据,无一不表明海州如今的发展,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奇迹!

每岁上缴朝廷的税收是三百万贯钱!而海州所在的淮南路,一年也就五六百万贯而已,一个海州,就占了其中大半的份额。

另外就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四年前,海州城的人口不过数万,整个海州的人口,也不过十多万,如今,单是海州城内,居住的人口就有三十多万,算上海州其他县村,整体人口超过五十万!

而海州城的建设,以前的小城,如今已经发展到有两个卫城的地步了。特别是围绕海州大学建设的新城,就容纳了十多万的人口,其中有居住地,有商铺,有酒楼,各行各业,都能在其中安居乐业!

海州人的收入与消费,岁入上百贯钱,更是与京城百姓相差无二!

这一切的成就,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就快追上开封建国上百年建设的速度了!

海州速度,天下第一!

这一切的成就,造就者当然是它的执政者,执政措施与方略,一言以敝之:海州模式!

整个增刊,书写了城市布局,以及厢军的转变使用,还有发展经济的便利措施与优惠,凡此种种,皆是海州模式的最佳诠释,也是造就海州速度的最大原因!

整个增刊,很明显,是对海州建设的歌功颂德,对其大力揄扬,觉得用尽所有的赞词都不能抒发他们的敬佩之情。

不得不说,欧阳发这些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适合纂写新闻稿的文人,连他自己,也受了感染,把整个增刊搞得有声有色,令人见之不由激动难耐,恨不得飞去一看究竟!

特别是他们在最后呼吁:“当今中外执政为官者,欲要发展民生,宏扬政绩,海州模式,不可不明,不可不看,不可不鉴!”

三个“不可”,直看得赵顼心痒难耐,拍案而起,激动得浑身颤抖,差点要掀翻了御书桌,紧紧地攥着报纸,抓得纸张都皱了也没知觉。

黄心在旁边看得吓出一身冷汗,以为赵顼又发了什么病,赶紧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官家,怎么了?”

好半晌赵顼才回过神,又摊开皱巴巴的报纸,看了几眼,犹不敢置信,瞪大着眼珠,倏地回问:“黄心,这份报纸,你看了么?”

黄心点头应是,例行的检查,他每天都会做。

“你相信么?相信海州真的比得上半个开封了么?”赵顼焦急地问。

“不……不大相信!”

“是啊,朕也不敢相信!”赵顼喃喃地说着,“海州每年上缴税收三百贯左右,这个朕是了解的。沈子贤生财的本领,朕也早就领教过!可是从来没有人和朕说过,他把海州建得与开封差不多了。五十万人口的州,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赵顼已经有点难以遏止地激动了!

“海州速度……海州模式……”赵顼抱紧了双手,“给他一州之地,他能给朕一路的钱财,如果……如果……”

黄心缩了缩脑袋,不敢接话;心里也对海州沈知州暗暗佩服,说实在的,刚看这份报纸,对上面关于海州的描述,他一开始也不大相信,认为言过其实。可仔细一琢磨,又不能不信,这份报纸通行天下,谁又敢冒这样大险在上面撒谎?

不要命了么!

既然没有人疯到不要脑袋,那么,也只有相信这是事实了!

这沈知州的手段,啧啧,真是……

赵顼一激动就面红耳赤,还要来回踱步,越走越快的他突然停下来,道:“黄心,去和朝臣说,今日的早朝朕不上了,让他们散去!”

黄心惊讶抬头,眼前这个皇帝,堪称史上最勤奋皇帝,从没有为了享乐而耽误早朝。没想到今日看了份报纸,就例外要停一次早朝。

惊讶过后,黄心反应过来,大声说道:“是,官家!”

赵顼叫住正往后退的黄心,沉吟半会,严肃地道:“其他朝臣散去,让司马相公来此处见朕!”

“是!”

………………………………………………………………………………………

福宁殿外,百官群集。

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

此时天已大亮,晨曦照耀,雄伟庄严的宫殿染上了一层红晕,一切是如此快活与欢乐。

司马光却一脸忧色地站在一隅,显得极其担忧。

他看上去老了许多,短短几年,令他殚精竭虑,人也显得更沧桑了。才五十多岁的他,头发已经快要尽白,脸上的皱纹一道道雕刻在风桑的岁月里,身子也有点佝偻了,但他的脊梁依然坚挺着,犹如见证无数风桑的松柏,挺立傲群。

一身紫服的他,身为百官之首,看上去是那样的威严,那么的凛然!

在他面前站着的是已到中年的范纯仁,短须,方脸,炯目,正气绕身,不屈盈骨。

“唉!”司马光叹了一口气,声音有落寞与萧索,“尧夫,这次只怕要难办了。你与王介甫闹得太僵,官家那里只怕也不好说话……”

范纯仁傲然一笑,道:“相公,如果忍气吞声,范纯仁也就不是范纯仁了!”

司马光苦笑:“你的风骨,谁人不知。不过你若也走了,我这个平章事,再做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些年你我遥相呼应,这才能坚守一隅阵地,若你也走了,老夫独木难支,只怕下的命令,连政事堂都出不去咯!大宋开国以来,老夫这个相爷也算是做得最窝囊了吧?”

“大人……”范纯仁为难地应了一声,心里也尽是发苦,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面对王安石一方的强势,宰相抗不住参政的合力围攻,而他作为御史的头子,底下的御史竟然也有大半不听话!

做头子做到他们这份上,有宋以来,还真独此一份呢!

“王介甫……”范纯仁几乎是咬牙切齿打地怒视远方高谈阔论的王安石,恨不得上去揍他们几记老拳。

司马光轻轻摇头:“尧夫,不用怪他,他现在也回不了头,事到如今,大家都止不住了。若不是心中还有一点坚持,老夫也早就想撂担子回家写史书去,何必受这等窝囊之气?不过身为臣子,为君分忧,方是本分。官家这几年没有辞退老夫,想必还是对老夫不至于失去了信心。既然老夫还有用,也就尽最后的力气吧!”

范纯仁敬佩地看着司马光,点头说道:“相公说的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然是御史,自然有弹劾大臣的权力与义务,范某挺身而出,问心无愧,岂是那些为了官位而昧了良心之小人可比!”

“小人充斥朝廷呀!”司马光长叹一声,“君子可欺之以方,诚不我欺!这些年老夫也算看清了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应变不足,不够圆通,也难怪要屡失阵地。若是子贤还在身边,岂会……唉!”

范纯仁闻言心中一动,安慰司马光:“说到子贤,不知相公是否看了昨日来的海州日报?”

“看了。”司马光想起沈欢的成就,不由宽慰一笑。

“相公可是教了个好学生呀!昨日一看海州成绩,范某到现在都感觉不可思议呢!”

司马光欣慰笑道:“老夫也没想到他闹出这般动静来,不过他让人在报纸上这般大吹大擂,实在有王婆卖瓜之嫌,也真是不懂谦虚,太爱出风头了!”

范纯仁知道司马光说的是反话,呵呵笑应,羡慕地说道:“若是范某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学生,估计睡觉都会笑醒!”

司马光闻言看了看左右,正色道:“尧夫,朝堂之上,没有学生与老师,只有同僚。再出色的人,都是天子门生!”

范纯仁悚然而惊,点头应道:“是,相公教训得是!”

司马光沉默片刻,又疑惑起来:“子贤为人一向谨慎小心,这般大动作,肯定有所图谋,他到底要做什么呢?”

范纯仁哑然失笑:“连相公你都不知道,谁又能想得到呢?他的想法,有时候可是天马行空难以捉摸的!”

“老夫总感觉有点不简单!”

范纯仁刚想搭话,却发现殿门开启,官家身边的常侍出现在眼前,赶紧对司马光说道:“相公,要开朝了!”

群臣开始骚动,进了大殿,对位站好,静等官家临朝。

黄心一个人从殿后走出来的时候,群臣发现不对劲,又惊又奇。

黄心下了阶梯,大声宣旨:“诸位大人,官家传旨,今日罢朝一日,请诸位各自散去!”

群臣顿时喧哗,猜测官家是否出了什么问题,毕竟官家自登基以来,非身体原因不罢朝。

王安石最怕支持他的皇帝出了事,站出来,大声问道:“黄内侍,官家身体无恙否?”

诸位臣工闻言顿时肃静,竖起耳朵,静等回话。偌大个福宁殿静悄悄的甚至可以听到壁虎爬墙的声响。

黄心情知王安石在朝廷的地位,并不敢怠慢,赶紧回答:“王大人请安心,官家并不是身体有恙,只是……心情不好,暂时罢朝一天。哦,对了,官家让司马相公现在到御书房见驾。”

司马光有点惊讶:“就老夫一人?”

“正是!”黄心笑着回答。

王安石面无表情地扫了一眼司马光,既而说道:“既然官家有令,大家就各自散去吧!”

群臣不敢再喧哗,一一退了出去。

司马光跟着黄心往御书房而去,半路忍不住问道:“黄内侍,官家真没事么?”

“确实没事,司马相公请放心。”黄心对司马光这等中外闻名的大臣极其尊敬,转身回头,笑着回答。

“哦。”司马光放下大半心思,“黄内侍可知官家这次召见某到底是为了何事么?”

黄心沉吟半晌,才放心回答:“海州。”

司马光心神一震,不再言语,静往御书房而去。

…………………………………………………………………………………………

御书房采光极好,晨光刚好可以透过左边的薄纱檐窗射进来,照亮了大半个房间。

细尘萦绕在光柱之上,纠缠着墨香纸味,升华了整个读书人的空间。

赵顼安静地坐在椅子之上。

进来的司马光大拜之后,赵顼示意他坐在对面。司马光谢过,半坐下来。

赵顼显得兴致极好,精致的脸有股飞扬的神采,与司马光谈了半会当前的政务之后,突然叹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六七年了!”

司马光明悟,道:“陛下登基以来,勤勤恳恳,夙兴夜寐,从未耽误天下政事,实在是明君所为!我等为有如此圣君而感到庆幸与喜悦!”

“明君么?”赵顼呵呵笑道,“只怕有人不这样认为吧?前些日子还有人上书说朕宠信小人,致使朝纲败坏呢!远贤臣,亲小人,当然不会是明君吧?”

司马光知道皇帝在指责范纯仁等言臣,忙着解释:“在其位,谋其政,方是忠臣所为。弹劾正是言臣之责,陛下不应该生气,反而应该为有这等敢于上言的臣子感到高兴。前朝太宗有魏征,方有贞观之治;包拯敢言,我朝方有千古仁宗!诚由是也!”

赵顼愕然,明白司马光所说很有道理,不过情感上又觉得范纯仁总是碍事,一时两难,左右摇摆。

良久之后,他叹了一口气,道:“朕不奢望能成为千古圣君,只希望大宋能在朕的手上有所强盛,最不济,也不能总让外敌欺负!”

马踏西夏,北伐契丹,是他一辈子的希望,也是他的野心所在。所有的行事,都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强烈的希望往往可以使他不顾一切……

多年相处,司马光当然明白皇帝的想法,为了保全范纯仁,不敢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打岔问道:“不知陛下今日召见微臣,是否还有其他吩咐?”

想起黄心提醒“海州”二字,应该也是皇帝兴趣所在,以此为诱,总能引开对方的话了吧。

果然,赵顼想起召见司马光的本意,瞥了一眼摆在桌上的海州日报,笑了一笑,道:“司马相公,不知你是否有去海州看一看的兴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