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六十二章 伤逝

北宋仕途 第一百六十二章 伤逝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王安石一行人是在九月十五那一日进入开封城的,此时距离他离开京城差不多三年了,在他看来,也许已经物是人非。然而开封的景况并不能让他维持多久的感慨:来迎接他的人确实太多了。

王安石此行所来的动静本来就大,在动身之前,他就通知过开封的好友,刚到开封,消息就传了开去,因此,有心人也早早迎在了京城门前,以示尊重。就连皇帝,听闻消息,虽不琴迎,却也派遣宫里之人,跟着迎接群众。

迎接的规模,比之他兄弟王安礼进京时的动静要大得多,除了已在京城的王家之人,司马光、韩绛兄弟也在人群之中,还有苏轼兄弟,总之在京城文坛说得上号的人都差不多过来了。当然,欧阳修除外,以他老人家的声望,只有别人上门拜访的份,还没有一个后辈能让他出迎的资格!

在迎接的队伍中,当然能看到沈欢夫妇,不论是从后辈对长辈的情分,还是从亲家的情谊,沈欢都没有不出现的道理。而王璇作为王安石的女儿,思父心切,也要跟着过来。随着浩荡的迎接队伍,王安石一行住进了之前官家赏赐下来的府邸。他的名头确实大得厉害,甫入京城,造访之人就络绎不绝,之前文人名士、王公贵人,不一而足。一连七日,王家的门槛都给人踏得要烂了,而也不知是出于何因,本来对王安石最为期待的官家,却没有立刻召见,反而让给王安石时间去处理这些私人问题。

这七日,王安石的府邸是繁忙的,而京城朝廷的气氛,也有了短暂的听写与安静。然而却是这一份安静,让不少有识之人感到压抑:也许这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吧。这些人之前,就有沈欢的份儿:他作为王安石的女婿,这些时日也不过只见了王安石两面而已,交谈都不多,只是见礼,还有对方的勉励而已。

王安石的印象依然像他以前的形象一般,除了老上几岁,外貌倒没有多大改变,而衣着方面也是那样地随意,丝毫没有因为身份而注重这些。这让沈欢看得很无奈,这人的个性一旦强烈到一个常人难以认同的地步,那就所以个境界了。显然,王安石的境界非常人可比,至少沈欢就认为自己做不到——在他眼里,王安石节衣缩食甚至到了一个变态的地步,作为常人,实在没有自虐的必要!

王家之人沈欢都熟得差不多,然而郑侠的到来,却令他颇为意外,也感到有点滑稽荒谬。如今的郑侠,明显很得王安石的欢心,大有得意门生的味道,可是,最后两人成了什么模样,这个世界,还有人比他沈欢更清楚吗?郑侠,一介小人物,最后做的事不过是守着京城城门的一个小官兵而已,然而他却能让堂堂《宋史》为他立传写书,凭的是什么?不正是最后他成了反对王安石的关键人物么!几副《流民图》,成了压跨神宗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王安石被贬的命运也在那一刻给决定了!

见到郑侠的时候,沈欢真地给震住了,看着眼前忠厚老实的年轻人,他心里还是很恍惚,特别是看到他与王安石一副师徒相得的模样,更是令他感到头皮一阵阵地发麻。可最后,除了心里暗叹几声,他还能做什么呢?无疑,郑侠也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不然也入不了王安石的法眼,以王安石的苛刻,也要一再看中他的能力,说明了这个人的不简单。可最后他的结局是可悲的——守城门的小官,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很荣耀之事,还有最后的到处奔波,都只能说明他是这个大时代牺牲的产物而已,变法与守旧,到底牺牲了多少有才之人呢?

沈欢承认在看到王安石的时候,他心里的想法又多了很多,像郑侠这样结局的人物,他只是一个典型而已,不是唯一,也不可能是唯一!

今年九月真是多事之秋。二十五这一日,沈欢再次造访王府,在王璇进入后院与女眷闲聊的时候,他只能硬着头皮与王安石周旋了。王府在京城算是安定下来了,王雱到外面应酬去了,王旁也忙杂志事宜。整个王府,也只有王安石能与沈欢说一些事。

翁婿两人多见了几次,好似忘记了多年的不快,不说谈笑风生,却也在两人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相谈甚欢。特别是见到了王旁的变化,了解详情的王安石,倒是向沈欢道谢一番。而沈欢,也总是避免谈论朝政之事,极力把话题往家庭琐事上拉扯,有了王璇作为幌子,王安石也只能尽力应和。

琐事之余,谈论最多的也只司马光而已。一个是其好友,一个是其学生,谈论起来,也不愁没有话题论点。而司马光现在最令人乐道的,当然是他的《通志》已经正在紧锣密鼓修撰的《资治通鉴》。对于司马光的史学功底,不说沈欢,就连王安石,也只有佩服的份儿!

就在两人聊得正欢的时候,出外忙事的王旁赶了回来,一脸悲伤的他还流着满头的大汗,进来看见两人,只有一句话:“父亲,苏轼之父明允先生刚刚去世了!”

“什么?”王安石还没有什么表示,沈欢倒是跳了起来,“苏轼之父?”他脑子停顿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苏轼的父亲,不就是苏洵么?三苏中的老苏,去世了?

今年是治平三年……沈欢感觉脑子很乱,有些事,已经改变了,而有些事,还是顺着强大的历史轨迹在进行着么?苏洵死了,那么苏轼该做什么呢?回去丁忧,三年之后回京,与王安石成为死敌么?沈欢茫然地抬起头看着王安石,王安石的脸上倒没有多大伤悲,只有淡淡的失落与落寞。

“苏明允……就这样去了么?”王安石喃喃地念了一句。

是啊,就这样去了?沈欢也尽是疑问。

王旁答道:“孩儿本来在外与欧阳伯和等人一道办事,却突然接到明允先生去世的消息,据说苏家兄弟已经赶回去,孩儿就赶回来通知父亲。父亲,听闻不少大臣文人都会到苏家一趟,您……”

王安石苦笑一声:“为父与苏明允的关系不大好,去做什么?至于治丧的时候,你与元泽代为父去一趟吧,替为父送几个字过去!”

“是,父亲!”王旁对于他的父亲,从来不敢忤逆。

关系不大好……沈欢也尽是苦笑,他作为后来人,当然清楚王安石与苏洵其中的那点微妙的关系。那篇后世鼎鼎有名的引起无数争议的《辨奸论》,不正是出自苏洵之手么!而其所指对象,在后世,众口一词就是王安石!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苏洵之笔力,总是非凡的,也有其特有的感染力。无论后世猜测《辨奸论》是否苏洵所作,然而其文章之骨力,也与苏洵风格相差无几了。当然,沈欢在感情上,是偏向于把这篇美文归与苏洵所作的——可至于文章所说对象,是不是王安石,就难以一笔敲定了。

无疑,王安石在很多事情上确实不近人情,而苏洵却是一个很重人情的人,他认为那些连礼仪都做不好的人最后会成为天下大患,主张君主远离这样的人。这样的议论,也许只是就事对事而已,指的对象也是一个宏观方面,并没有特定的人。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他成为了背黑锅之人——苏洵文章所说的方面,他占了几方面,给对方不幸言中,于是乎,王安石成了苏洵“打击”的对象,而苏洵,也成了反对王安石的先锋!

王安石看向了窗外,外边的树木在秋天的伺候下,开始了萧索,树叶飘零,满眼黄色,尽是萧萧之意,他叹了一口气:“不管如何,苏明允的文章,自有其过人之处!其文名之才,冠满京城,与王某也不差!虽然王某与其有道义上的分歧,然而君子之义,自在心中!一个老友就这样去了,真令人唏嘘感慨!唉……蹉跎岁月,岁月蹉跎,也许不知什么时候,就轮到王某了吧……”

沈欢已经难以领略王安石的感叹了,他此时心里也充满了悲哀之意,萧索地回到自家,心里的一股哀伤依然难以遏止。他心里已经能想象苏轼那双悲凉哀伤的眼睛是如何地伤人了……然而此时此刻,他能做什么呢?惟有聊寄几字作为凭吊吧: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