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吕惠卿

北宋仕途 第一百八十七章 吕惠卿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王安石的斟酌并没有太久,翌日他不等再制定其他法令,独独把方田均税法抛到了朝堂之上。果然如吕惠卿所料,此法引起了轩然大波,比之前的青苗之法还要汹涌得多!

不说御史们一如既往地反对,就连韩琦与司马光,也明言反对,一时间,朝廷所有重臣,几乎众口一词阻止方田均税法的施行。

王安石冷眼看着如此之多的反驳,稍稍灰心,最后回家想了一夜,把制三司条例司的章程完善了一番,正式在政事堂奏议!

“荒唐,太荒唐了!陛下,此议万万不能施行!”政事堂里韩琦气得胡子不住往上吹,“王介甫,你如此制议,夺三司之权,是何居心!”

王安石也算聪明,此议只在政事堂提起而已,除了皇帝,也就三四人率先知道。

赵顼拿着奏章在沉默着,抬起头来看着王安石,宽声说道:“王参政,你想必有自己的理由吧,说来听听。”

王安石道:“无他,一切为了变法而已。新法之事,全是为了缓解朝廷财政拮据的窘状,然而朝中不少人都不了解这种状况,多番刁难,令新法难行。因此臣认为该另指一机构,全权负责新法,以利新法施行,也好更快见到成效!”

韩琦冷笑一声:“难道为了成效,就要废了祖宗法制?政事堂,三司,枢密院,三者鼎足而立,才有我大宋百年安稳,一旦毁之,他日生出祸端,又能负责!陛下,万望三司呀!”

司马光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沉默了,他不能再顾全与王安石的情谊,也出列劝道:“陛下,臣亦的觉得此议不能行。三司本是掌管财政之所,一旦又有机构置于其上,还有什么威信?日子久了,也就是一个废置的机构罢了!如此可就令朝堂相对稳固的形势乱成一锅粥了!”

韩琦又道:“此司越三司之职,不关中书、枢密,所行之策,皆由其出,简直是中书外又一中书!陛下,您难道就不为日后朝政担忧么?”

此言甚毒,不过也很有道理。中书掌控朝堂,而皇帝又掌控中书,一旦出现了一个不由中书掌控、完全颠覆平衡之势的组织,他日势大,有谁控制得了呢?

政事堂的两个大佬都明着反对了,赵顼感到万分棘手,特别是看到王安石那副坚毅不屈的脸色,更是为难了,暗叹一声,招呼韩绛出来,道:“韩三司,此事涉关财政,是你三司之事,你觉得如何?”

韩绛还在为难不回答的时候,王安石抢着说道:“陛下,臣一腔忠心,回到开封,亦是想为天下出力,然而才一年时间,大家都抢着阻止新法施行,令臣万分失望灰心。若是陛下觉得臣不可再用,就遣臣回老家养老吧!”

“啊?”赵顼吃惊得叫了出来,“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王参政,有什么都好商量,无须冲动!”现在一年将近到底,韩绛三司方面也给了他一些统计,王安石之前三法实行下来,大体比往常多增了五百万贯的财政。这是实打实的成绩,虽然闹得朝堂不开心,不过能给他搞到钱就是老大!听到对方要撂担子的说法,当然不同意了,走了这家,还有谁能这样去给他搞钱呢?

韩绛也是一脸复杂地看着王安石,心里为难得紧,一方面怨怪王安石要夺他三司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得念全情谊,不好反对,想了想,暗叹一声,他如今与王安石已经是同一条船上的蚱蜢,只要对方再进一步,以他自己的资料与才干,也是时候高升一步了。他已经厌倦了在三司整日计算钱子的日子了!

咬咬牙,韩绛装着没看见韩琦怒瞪的眼以及司马光担忧的神色,恭身说道:“陛下,王参政天纵之才,万万不能埋没的!臣资质驽钝,在三司也是日渐乏力,若是王参政肯施以援手,臣是万分高兴的!”

“哦?”赵顼喜了一下,“这么说韩三司是同意这个制置三司条例司了?”

“是的,臣完全同意!”韩绛说道,“只要能为大宋缓解紧急的财政状况,不说让出一些权力,就是让臣让出位置都可以!”

“韩子华,你……”韩琦不由得大怒起来,万万没想到韩绛会为了王安石力挺如此!本来他以为有自己与司马光两人反对,再加上韩绛纵使不反对只要表态模糊,估计官家也会不同意了。没想到韩绛偏偏同意了,这样一来赵顼肯定会动摇了——不,应该说打心底要同意了,怎么说此事也是三司方面的意见最重要。

这也是吕惠卿等人的厉害,如果他直接说要设一个独立于朝堂之外的机构,那么不说朝臣了,就是皇帝本人都不会同意。而他偏偏把此司扯到三司条例司方面去,摆明了态度说此司之是涉及朝堂财政而已,与其他无关。以韩绛与王安石的关系,估计不大反对,如果能支持,那更是好事了!

如今,一起都进展得异常顺利!韩绛同意了此议的实行。王安石满意地点了点头,站在一边等待皇帝裁决。

司马光急智非常,道:“陛下,莫如把此议放到朝堂上,由群臣议一议吧。”

“对对,陛下,就这么办吧。太祖皇帝说要与士大夫治天下,朝中之臣,皆是士大夫,朝中之事,让他们知道也是应该的!”韩琦反应过来,连忙应是。嘿嘿,以王安石与如今朝堂重臣的矛盾,估计能同意的没几个!到时群臣汹涌,官家就是再强硬,也不敢贸然同意了,除非他有把朝臣统统罢黜出朝的胆量!

“韩相公,难道你觉得陛下烦心的事还不够吗?”王安石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不清楚对方的打算,他也不是任人拿捏的主儿,赶紧反驳了,“陛下,朝堂之臣,多是为您添堵之人。您看前即日臣制定的方田均税之法,给他们一讨论,现在不也胎死腹中了么?陛下,这才是臣不得不做三司条例司的苦衷呀!若按他们讨论的办法,一日接着一日,什么时候才是头,什么时候才能通过变法中兴大宋天下!陛下,不要再犹豫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王安石更是厉害,直接击中了赵顼的软肋,此君年轻,雷厉风行,最恨慢怠。加上他那一直做着的千古明君的美梦,更是不容人破坏!王安石拿时机不可错失来说事,本身就令他感同身受了!

“朕……还需要想一想!”赵顼烦躁异常,最后大手一挥,“你们先下去吧,给朕一点时间!”

“陛下,万莫做出追悔莫及之事呀!”韩琦最后还是喊了一句。

待得众人出了殿门,韩琦冲王安石冷冷一笑,道:“王介甫,你安的什么心。老夫看你是真要败坏我大宋天下了!”说完不理会别人的反应,自顾叹气去了。

司马光回头复杂地看着王安石,劝道:“介甫,你这是真要破坏朝廷平衡之势呀!光知道你忠心耿介,这个三司条例司在你手上,也比较放心;然而你此例一开,他日朝中小人以此为样,独揽大权,败坏朝政,你岂不成为千古罪人?你在朝中能做多少年?十年?二十年?就算你能做个五十年,然而百年之后呢?介甫,光劝你还是把此议撤回来吧!”

王安石道:“君实,王某没想到你竟然变得如此胆小怕事了。只要给王某时间,变法成功,大宋富强,这个三司条例司也会撤消的,到时又岂是小人能坏事的!”

司马光知道王安石心志甚坚,再劝也是无用,摇摇头叹息:“若是如此,他日此条例司一旦有为害之举,就不要怪光不客气了!光怎么说也是参政,弹劾或者罢免一些人的权力还是有的!”

王安石没有说话。司马光叹气地走了。

待得不见了司马光的背影,王安石才回头对韩绛说道:“子华,你说我真的做错了吗?”

韩绛叹道:“为了变法,无谓对错!”

王安石精神一振,双眼放出骇人的光芒:“是好,无谓对错!好一个无谓对错,今后如何,大家就各凭手段吧!”

韩绛跟着叹息。

王安石又道:“子华,这次要多谢你了。要不是你的支持,说不定这事就要黄了。”

韩绛也道:“介甫,韩某这也是为了变法呀。韩某把所有的注都押你身上了,你一定要成功啊!”

王安石自信一笑:“这个子华倒可放心,只要给王某机会与时间,王某相信一定能成功!”

韩绛笑了笑:“那韩某就放心了。”真的放心了吗?可是为什么那一抹笑容里眼里却全没有喜意,而是有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呢?

这边各人的担心不提。就说皇帝赵顼的烦恼吧,也没有愁多少时间。因为遣退了政事堂的几人之后,烦闷的他到个殿穿梭,算是散心。也不知是不是宿命,或者说冥冥之中自有一股令人难以克服的力量在作怪——很幸运,或者说很不幸,他逛到了崇政殿,在崇政殿里,偏偏又遇上了吕惠卿!

赵顼对吕惠卿印象很深,首先他是王安石推荐的人才,最看重王安石的他,当然会对让王安石开口夸赞的人留心;另外就是此人很有才华,作为崇政殿说书的他,在接次侍读或者侍讲的时候,都出了不少的彩。此人极有口才,也有急智,这是赵顼对他的认识。

也不知是出于何故,赵顼竟然把今日之事与吕惠卿说了出来,还问他有何意见。

这会儿的赵顼当然不会发现吕惠卿眼里的那一抹光芒,似喜悦,似凌厉,低下头的他有着一股令人难言的恭敬,半晌不说话。

“惠卿,你怎么不说话?”赵顼奇怪地问道,一般说书为了得到陛下的看重提拔,一有机会,恨不得大开其口,一番买弄。这次吕惠卿反其道而行,倒让习惯了说书们恬噪的赵顼有了股新奇之趣。

吕惠卿恭敬地道:“臣生怕说得不好,惹陛下发怒。”

赵顼倒是笑了:“朕还不是这般小气。你有什么希奇的见解?说来听听!”

“那臣就放肆了。”吕惠卿沉吟一会,组织好语言,“首先臣想要问的是,陛下是真心要变法的吗?”

赵顼不悦了,道:“你这话什么意思?若朕不是真心变法,又何必把介甫先生召回来!若不是真心变法,这一年来,朕又怎么会把所有弹劾介甫先生的奏章都押下不理!若不是真心变法,朕又怎么会这般烦恼!”

吕惠卿笑道:“陛下莫急,听臣细细说来。陛下真心变法,那么请问陛下认为介甫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才能如何?为人又如何?”

“这还用说!才足以变山河;为人自是耿介清忠!”

吕惠卿点头说道:“既是如此,以介甫先生之才,所制新法,当然是切中时弊,有所针对的。说是良法,陛下应该不会反对吧?”

“不反对。”

吕惠卿又道:“这次介甫先生要制置三司条例司,韩相公与司马参政极力反对,是怕此机构乱了朝堂形势,又生怕独大难控。可是以陛下对介甫先生的了解,他是那种为了独揽大权无所不做的小人吗?”

“当然不是!”赵顼急道,接着反应过来,“吕说书,你的意思是……”

“陛下,介甫先生有才,所制之法,自有深意;其为人忠直,无须又其揽权。所忧两者皆已排除,试问陛下还有什么要担心的呢?”

赵顼点了点头道:“说的倒也是个理。”

吕惠卿又不无所指地道:“陛下又可以想想介甫先生为何要制定这个三司条例司呀。”

赵顼看了他一眼,道:“那你倒是说说,介甫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

吕惠卿小心地道:“陛下,据说介甫先生新制定的一条新法,给朝臣众议反驳掉了,不能施行。也许这是介甫先生要绕过朝臣,直接商定变法之事,到时只需陛下审议,只要通过,就能施行。这样能加快变法进程,早日实现介甫先生变法图强的毕生心愿啊!”

赵顼不置可否地道:“你倒是个有心人,对于时势也颇为关注。”

吕惠卿惶恐地道:“陛下,臣关心这些,也是顺应形势罢了。如今变法之论,已成大潮,不管朝堂朝野,皆已深入人心,无法阻止!臣关注之,亦是说书本分,免得陛下询问,回答不上来。臣一心想为陛下分忧,并无他意!”

赵顼听到变法已成大潮,不由得乐了,笑道:“你不必多心,你的忠心,朕自是明了。你是个很有才华之人,朕都看在眼里,继续努力,以后朕说不准要重用你的!”

吕惠卿大喜说道:“臣不敢有负陛下之恩!为陛下分忧,是臣的本分!”

“是啊,分忧……”赵顼一下又恍惚了,“为什么朝中一些大臣就想不通这个呢,总是替朕增添烦恼。唉,如果朝中多一些你这样的有远见之臣就好了。”

这话吕惠卿不敢接,只能沉默。

赵顼反应过来后,自嘲一笑,又道:“吕说书,你是有才之人,朕想听一听你对之前朝中议论的方田均税之法是何见解。”

“臣不敢。”

“不敢?”赵顼来了兴趣,“难道说你的见解要与他们背道而驰?放心,这里就朕与你两个人,出你之口,入朕之耳,不会有人知道。”

“那臣就放肆了。”吕惠卿接话说道,“在这里,臣不得不说一声对介甫先生的佩服!他真是太厉害了,古今少有!”

“哦?”赵顼大感兴趣,“他制出这个法令很令你敬佩?”

“不,不是!”吕惠卿在等赵顼吃够了惊之后才解释,“法令虽说亦是厉害希奇,不过还说不上旷古绝今,若有天纵之才,说不得也会制定得出来。臣佩服的是介甫先生的那种舍我其谁的魄力!”

“魄力?”

“是的,魄力!”吕惠卿有点兴奋了,“陛下,您认为朝堂之臣为什么会反对得如此汹涌呢?”

“他们都说会引起百姓骚乱,大大不便。”

“不便?”吕惠卿冷笑一声,“不便倒是真的,不过不是百姓,而是他们,或者他们的亲族!”

“这话怎么说?”赵顼更是感兴趣了。

“陛下,方田法要求大宋天下每年进行丈量一次土地,把土地按贫瘠分为几等,之后按着这些等次为作为均税的依据!陛下请想,这个从新丈量土地,吃亏之人会是谁呢,谁又会害怕呢?百姓?不,不是百姓,而是那些通过兼并或者其他手段搜刮了无数土地的豪强们,他们隐瞒了土地之数,借以逃脱赋税!一旦从新丈量,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呀!而这些豪情们,大多与官员有某些关系,您说,朝中之臣,怎么会不帮着反对呢!”

“岂有此理!”赵顼大怒一声,“这帮家伙,拿着朝廷的俸禄,竟然不尽心办事,还给朕填堵,真是气死朕了!”

“陛下莫气,龙体重要啊!”吕惠卿惶恐地劝道,“陛下,因为此法涉及太多官员,臣也是担心陛下会放弃的。这大概是介甫先生要制定三司条例司的初衷吧。”

赵顼想了想才抬起头来,道:“你刚才说了此法弊端,那么,利处可有多少?”

吕惠卿兴奋地道:“利处多了,陛下!首先,从新丈量土地,可以把被隐瞒的那一部分揪出来,让他们交纳赋税,以臣猜想,单是此一项,就能让朝廷每年多增价值五百万贯的赋税!”

“五百万贯?这么多!”赵顼吓了一跳,大是不信。

吕惠卿解释道:“陛下,太祖建国至今,不抑兼并,百年下来,难以想象给兼并掉的土地有多少。只要丈量出来,肯定不止这个数,陛下,臣从下面而来,一路所见,并不敢胡言。”

赵顼又是一气:“这帮蛀虫!”

吕惠卿赶紧又道:“陛下,此是利处其一,其次是说不定此法能稍稍抑制兼并,毕竟每年都丈量土地,逃不了,也许能打击他们兼并的心思,毕竟得利不多了,他们就不大热衷了。由是可以缓解百姓的怨恨,保持江山稳固。”

“这条好,这条好!”赵顼连连出声,唐太宗他老人家说了,君舟民水,载舟覆舟,全在其中。百姓指望什么,不就是那几亩土地生活么,夺了他们的土地,就是要他们的命,造起乱也也就理所当然了。皇帝怕的就是什么,不就是百姓造反吗?

吕惠卿又道:“其三也还是与百姓有关。陛下,本朝不抑兼并,不少百姓都失去土地,只靠帮地主豪强们打些短工为生,一旦遇个天灾**,失去土地的他们,也就失去了根,无法活下去,要么动乱,要么聚啸山林,为祸地方。太祖为了阻止这种情况,想出了招募厢军的办法,给他们钱粮,资助他们生活。如今下来,数十万的厢军,简直是朝廷的负担,然而事实已经是事实了,改变不了。为今之计,就是使更少的人再入厢军。此法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不也有此功效么。还有之前的青苗法,在他们青黄不接的时候资助,也有此功效呀!”

“好,好!果然是良法!”赵顼兴奋地脸色绯红,“吕说书,给你这么一书,朕有了主义了,这个法令,不得不行呀!不为那五百万贯的财政,单是为百姓着想,就要施行!”

吕惠卿最后总结道:“陛下,欲要行此法,那么离开不了介甫先生的出力,然而如今朝中之臣反对,只能另外想办法了。介甫先生欲制三司条例司,就是为了绕开这些人,迅速施行新法,也好安定天下。因此,陛下问臣之意见,臣认为,这个三司条例司,也是非行不可的。不行不足令介甫先生发挥全部才能!”

“不错,是要行的!”赵顼紧紧一握拳头,大声喝道。

激动的他,当然看不见吕惠卿嘴角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