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北宋仕途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沈欢说的大事,就是之前他与欧阳发提到过的办大学一事。这个大学,将是古代新式的综合性大学,学习的方向,与平常不同。算得上是沈欢在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印记。因此他极其重视。

从规划到筹备,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参与。这个大学,首先要大,他的理想就是每年要收一千学生,几年下来,要装得下三四千之人,那么,上千亩左右大小,才是理想的规模。

其次就是要新潮,从质量到外观,都要与众不同。从第一批海船出海到现在,连续几个月,他都在费心酝酿,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以殚精竭虑来形容也不为过。

要办得好,就要花钱。沈欢从来都是花大钱办大事的主,这个大学,他甚至可有投入全副身家。不过之前他几乎所有的钱都投到了海贸上,到现在,钱依然没有收回来,加上海上多风险,生怕一个意外,什么都没了,也就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现在,听到海船安然回来,又规划好下一次出海事宜,这个大学,也该提上日程了。这两三个月,他做了些准备,比如这个选址上,就做好了选择。在海州城南两里外的地方,选了一片山林,以个人的名义,卖了七百多亩的土地。当然,耕地他是不可能要征用的。其实朝廷大官,多有田地,有的家族有千顷土地,多为肥沃的良田,沈欢以前没有做大地主的觉悟,不大热衷土地,已经置地不多。现在买下几百亩山林,不过是小事,外人也不会说什么,何况他又以市面的价格盘下,并没有利用职权占用了海州的土地。

唯一利用职权的地方就是没费多少手续就买下来了,没有周旋太久。古代官僚的作风,与后世差不多,最善一个拖字诀,什么事,都能拖到天荒地老,最后不了了之。惟有面对有权有势之人,才会体现出难得的效率。

选好了地,就到规划了,在这片土地上做好蓝图。为此沈欢已经到那片土地走了不下三回,每次都观看了很多角落,还令人画好地图,回来参考。那几百亩土地,说是山林,其实地势也不高,海州多平原,就是山林,也不过是小丘而已,高不过十米,而且少连绵山丘。他那片林地,也是这样,只有几座小山头,其余除了树木,就是平地了,不过因为多树木,少耕作,这才少人去罢了。

那里不足一里外就是东海县通往海州城的水泥大道了,只要修筑一条水泥过去,就能连通,到海州城就方便多了,何况不远,坐上马车,片刻可到。要做建筑,当然要推平一些山丘,也要砍掉一些树木。

不过沈欢也不是自然破坏者,对于树木,他油然喜爱。海州城外的那片山林,有些树木有了好些年龄,魁梧粗大,树阴遮了一片,环境悠然,简直就是天然的凉亭嘛。沈欢选了几处,作以保留,再在树阴下建些石头桌椅,就可以供学生门纳凉或者做活动了,可比后世一些新建的大学光秃秃什么都没有要高明多了。

另外,山头也不必全都推了,稍稍平一平,种下花草,就是一处花园,学子深处其中,简直就是享受。说实在的,对于这样的学习环境,沈欢早就羡慕神往了。以前没有机会,现在由自己规划,当然要按自己心目中的图景来做筹备了。

他在后世读的是一所二流大学,大概也就占地千亩而已,因为是新建,刚去的时候,树木新载,一比起来,还不够沈欢高,实在说不上什么好环境。又到处在施工,大风一起,到处黄沙,飘满了整个天空,人在其中,估计也得短命两年。几年下来,沈欢实在说不上对那里有什么好感,直到毕业,依然遗憾,因为未上大学之前,可是听说了好些学校环境幽雅有如花园。最后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这个反差,太令人难以接受。

现在到自己一展身手,当然不能放过这个计划。海州城外的那片土地,也成了他理想的规划之处。说到规划,外人看了也许要吃惊,因为他舍弃了一般书院的凉亭厢房的建设,而是大规模运用上了海州的特产——水泥。当然,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风景线了。

说得更具体一点,他要在这里建造后世的钢筋水泥的楼房!木头石头的建筑,他见多了,也烦腻了,何况又不安全。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大量的水泥,再不去建造些后世的东西来欣赏,就真对不起自己了——虽然古代的建筑看起来更优雅更有味道一点,可是,真要比起来,他还是选择后世的楼房。第一就是安全,第二就是采光好。现在的楼舍大殿,只要高大一点,就很昏暗,白天阳光不好就要点蜡烛,着实比平顶的水泥楼房要差了。当然,没有玻璃也是一个因素之一。

说到玻璃,沈欢只能遗憾地叹气了。他给那个研究所列的清单中,玻璃赫然在列。不过他毕竟不是理科生,后世里平常也不关注玻璃的制法,只知道是什么沙子烧制的,写了出来,几年下来,依然没有什么研究进度。烧来烧去,出来的还是平常的琉璃,透明度上差了不知几个等次!

撇下玻璃,他就开始构思了。第一,现在没有很好的工具支持建造足够高的楼房,再说太高,人不容易令人接受。有时候,太高了,反而违制,是要给朝廷收拾的。因此,规划来规划去,很无奈地只有了三层楼房的图纸而已。大概三丈高,与一般的木楼相同而已,比起某些寺院来,还要不如。

这是沈欢熟虑后的数据,再说是平顶房,有三层,与后世的教室相同,也足够容纳学生了。作为宿舍,更是能住下所有的学生教师。这些建筑群,沈欢无奈地发现,颇有点像他后世念的那所大学。先是宽平的大门,进去后就是两条水泥大道,直通到最后;大门进去几十米正中央是一栋图书馆;左边是一群教室建筑,图书馆稍后一点的东边,是体育场;对面就是几个小湖,还有一片小树林;旁边是教师住宿的地方,最后边就是学生的宿舍了。

大体构造就是这样。图书馆,依然保留,现在有了印刷利器,足够供应图书馆的藏书之数;至于体育场,没有办法,先建几个蹴鞠来凑数吧;学生宿舍也很简单,没有女生,只有男生,比较随便——不是沈欢其实女生,而是他实在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女生也收进来,这个时代男女大防还是有的,一旦一些狗男女搞出一些丑事来,后事至多是开除了事,但是在这个时代,一旦出事,作为发起者,就要连带着倒霉了。他在官场,还比较风光,不知有多少人瞅着他出事倒霉,这种政治风险,实在没有必要去承担!

好吧,目标锁定,蓝图也绘制完毕,该到建设阶段了。虽然没有足够的钱财,不过做些先期的准备,还是可以的,比如说推平这个土地,或者砍些树木,再或者落些地基。

说到这个地基,沈欢在后世,出身农村,还是有些见识。生怕这个时代的建筑工人没有经验,他还特地先期做了一些试验——看看他家的厕所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茅房茅房,在古代,这个厕所,还真简单,想起来沈欢都不好意思提了。现在有机会了,又为了锻炼人,他招来一批熟练的工匠,按照吩咐,让他们落地基,或者挖粪池,接着建设,拉铁,封顶,于是,现代化的厕所出现在了中国古代。

作为大宋第一现代厕所,它是比较有特色的,水泥与砖建造,水泥与石灰共用,既明亮,又结实。另外,沈欢让铁匠打造了一些水管与水阀,按照收拾的安装法子,装了自来水。至于上面的水池,不好意思,没有水泵,抽不了水,只能辛苦沈家的下人们一桶桶从井上打上来,跳到水泥建造的楼上水池上,蓄着,要用了,下面就开水阀。

可以说,借着厕所的春风,沈家也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不得不佩服沈欢是越来越贪图享受了。这些已经在一个多月前建成了,由下人之口或者客人回去后吹嘘,海州的人都知道了厕所这个新事物,也是第一次认识到水泥还有这等好处。

于是乎,海州的五六月间,又吹起了一阵春风,春风的主角,就是现代化的厕所!众多商贾富豪大起模仿之心,也请工人到家里建一两所舒服的厕所。厕所就像雨后的春笋,此起彼伏了。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周季的水泥作坊,在一段时间内,又增大量销量。

间接的影响就是茅房在海州城没有了市场,沈欢顺从民意,拿出财政收入,在海州城的几个偏僻之地,建了几所厕所,众多百姓为了体验富豪的享受,纵使要大小解,都强忍着跑到厕所去,也就是说,以前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几乎绝迹了,使得海州的环境,一下子赶紧了许多,空气也清新了不少,实在是意外之喜呀!

总之,这番厕所的春风,大家都算收益了。通过锻炼,沈欢手下有了一批熟悉水泥建造楼房的匠人,只要把这些匠人派下去,再带起新人,估计大学的建造,就不必费心了。这个问题,沈欢一再强调质量,他实在是怕了后世那些豆腐渣工程,可不想在这个时代,也受一次怕。

一个月前,他的大学之地,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施工。海州本来有一千厢兵转过来的工程队,后来从扬州又拉了两千过来,不过有一千转入了盐场做盐民,加起来就还有两千。这些工程队,技艺越来越纯熟了,除了参与海州公共的设施建设外,还受雇帮一些富豪或者百姓做事,收入方面,有一些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还不止,算是皆大欢喜吧。

当然,一个大学建造,也不需两千人。为了赶进度,沈欢也不过是拉来五百人而已,先期作些工作;至于另外的一千五百人,现在也将有任务了,那就是修建从海州到扬州的水泥大道。

六月中旬,海州的另外十艘海船,开始起航开往了辽国与高丽的路程。接着,周季就赶到杭州等地,去处理他的富豪大业了。

海州的事务,一下子又都落到了沈欢的头上。六月十五这天,早晨还没热的时候,沈欢捧起了他的图纸,又一次莅临大学之地,来督察建造工程了。陪同他的是两位熟人,都姓欧阳。

欧阳发就不必说了,自打听了沈欢的大学之志,不幸给拉上贼船,成为沈欢的打手,什么事都得跟着,特别是这个建造大学之事,都算是义不容辞了。为此,他还把自己的父亲都给卖了,搭上了这条船。

另外一个就是给欧阳发千请万请给拉过来的鼎鼎大名的欧阳修——此君是在五月中从京城赶到海州的。在那之前,他收到了儿子从海州通过邮政驿站发到京城的几封信件,第一封当然是问候一番,之后就提到了沈欢的大学之志,末了就邀请自己的父亲过来支持,当然,美其名是为了教化,还有就是作为儿子的他事业都在海州了,把老父接来,是为了更好的侍奉,以尽孝道。

如沈欢所料,欧阳修果然对这个新式的大学很有兴趣,怦然心动,不过他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不可能一下子给勾引了,于是回信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来一回,又是欧阳发的回信了,这次不邀请了,只说接老父过去奉养。至于邀请的事,随信而去的,就是沈欢的一封信。他大起为文之能事,把大学前景说得天花乱坠,愣是把欧阳修忽悠得一愣一愣

于是,老来无事的欧阳修,在考虑了一番之后,忍不住诱惑,打点家当,辞别来友,由京城出发,一路到海州了。五月中达到,那天沈欢通知全海州之人,率领上下,一同出城迎接,给足了这位大宋文坛领袖面子!

欧阳修与沈欢密会一场,看了图纸,又一次震惊了,更是对这个将来的大学有了莫大的兴趣。选址的时候,也一同参与,不顾年纪大了,还走了不少路。好在他这些年,身体还不错,精神也好,据说天天打太极,活动身子,又不大忧郁,日子过得倍儿滋润,这才有了年纪越大,精神越好的事情。

现在还是早上,虽有太阳,还不热烈,在野外之地,一阵晨风过来,还算凉快。工地上早有工人在活动了,有的砍树,笃笃有声;有的铲土,吆喝不已;有的挖壕子,做着落地基之事。工人的干劲很大,这一点,得感谢沈欢的主张,现在是暑天了,中午的日头像个火笼,生怕工人中暑,因此让他们一天只干早上与下午两程,其余时间,大家该干嘛就干嘛。有了休息,工人就欣喜,心情好了,为了感恩,这两程干得当然要尽心。

沈欢看得甚是欣喜,这番干下去,这个月地基之类的事都准备妥当,直待七月资金到位,就可以开工建设楼房了。到时上千工人一起开工,建三层楼房而已,又没有其他水电设备要做,估计有两个月就可以建成了!

“永叔先生,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周云飞的船队回来了,估计下月就能提供资金,到时估计只要两个月,这个大学就能建成。届时不过九月,也许还能招进一批学子再过年呢!”沈欢与欧阳父子站在一个小山头上,迎着晨风,看着底下热火朝天的场面,不禁欢喜说道。

欧阳修还是那个老样子,一脸长须,很是儒雅,一身紫袍,大是高贵。看着现在的场面,再看看手中图纸的规划,他也不禁欣喜了,捋着长须,笑道:“还是子贤大手笔,这番作为,一旦大学建成,有了成效,功绩可留千古!”

沈欢反问道:“届时永叔先生作为第一个此类大学的第一校长,不亦是青史流芳之事?”为了突出这个大学与平常不同,也不叫山长什么的了,直接称呼“校长”。当然,这一提议,也沈欢主张的,欧阳父子争不过,同意了。

欧阳修淡笑道:“青史留不留名,老夫已经不在意了。只愿能在有生之年,帮助更多的后进。这个大学,虽然所学与平常教的不同,可正如发儿所言,一旦学成,确实能给他们更多的日常帮助!”

欧阳修从来就不是腐儒,相反,说到变通,在大学识者里面,他算得上一号人物。因为才学高超,因此更能理解沈欢一些新学科的内涵。比如那些力学,见识多了的他,拿此理论,一一应证平生遇到之事,竟然豁然通透了!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报了来海州看看的心思吧。

以他的学识与地位,就算不做这个校长,也足以青史流芳了,确实没有必要在意。想到这里,沈欢对他的情操,更佩服了。

欧阳修指了指手头上的图纸,又道:“子贤,老夫虽然不清楚你为何一力主张造这类的建筑,不过以你的形容,好像也不错,呵呵,这等新造法,老夫都忍不住想看看它建成后的景象了!”

“这有何难。”沈欢呵呵笑道,“只需三个月,它的全貌,就都要显现了。晚辈敢说,必不让永叔先生失望。也许用来住,失去了几分优雅,不过用来教学,必然合适。其余不说,单是这个采光上,就有利于阅读了!”

欧阳修也笑道:“按你所说,可以同时容纳几千学子在众多房间里,确实壮观!”

一旁的欧阳发突然插话道:“子贤,你说九月份就可建成,要招学生入校,可有详细计划了?”

沈欢道:“说到这个,还真需伯和兄帮忙。伯和兄有报纸在手,正可以在其上刊登消息。详细说明这个学校的宗旨与办学目的,一定要说明,不以科考为目的,来者自愿,失望者莫怪!甚至可以把一些科目详细说明一下,有兴趣者可来报名,通过测试,就能入校。”

这些三人都不陌生了。早在欧阳修来之前,沈欢就已经制定,这个大学,分为几个院部。首先就是经义院,虽说不以科考为目的,可毕竟是教学的地方,如果不教这些东西,朝廷或者士人都会有意见。因此参照科举明经科的布置,设置了这个经义的学习之地,请一些儒者来教儒家经义,不过,像道家的《老子》等物,也在教学之列,算是一个大杂烩。咋一看,还真像后世的国学研究院了。

其他又分了几科,有物理,有数学,有生物化学,当然,还有天文。其他暂时就不分了,暂时就这般多。说到这里,沈欢最苦,后面这些科目,基本上都要他写教程,找来相关匠人,教与他们学习,再去教育学生。有些说不得甚至要沈欢亲自出马,去做他后世的老本行了。

欧阳发点头说道:“宣传可以,现在《海州日报》在江南等地还是有些影响力,看者颇众,这个大学,虽然学的不是平常之科,不过胜在门槛低,费用少,应该是个不小的诱惑。何况,家父又在这里做校长,也一并在报上说了,应该更能吸引学子了!”

后半句一出,欧阳修就苦了,这次来海州,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都要陌生了,事事都不忘宣传,不忘如何达到目的;沈欢倒是欢快地笑了,这个欧阳发,越来越牛了,广告的主意,都打到自己父亲身上来,一代舆论牛人,就要诞生,可喜可贺呀!

想了想,欧阳发突然问道:“子贤,这个大学,很多事项,你都详细写了出来,为兄与家父观之,有几点想不明白。”

“哦,哪点?”沈欢问道。

欧阳发看向欧阳修,发现父亲点头后才道:“比如说这个校规,你规定所有有关工匠技艺的书籍,在图书馆里,都要放在顶层,一般学生,没有具体证明,不需上去进入。这与你建的图书馆的目的不同呀,你说图书馆就是为了方便学子一展眼界,随便阅读,随兴阅读。”

“还有呢?”沈欢微笑着问道,“是否与这个番院设定有关?”

“你怎么知道?”欧阳发吃了一惊。

番院就是给非大宋子民设定的学院,在京城亦有,西北或者西南少数民族的子弟,都入其中学习,期间或者也有高丽等国之人。虽然海州没有多少番人,不过沈欢深信随着大学的发发展,将会成为大宋境地学者都要向往的地方。也许,以后也会有外国之人来取经了。

设置番院,就是为了安置这些人,毕竟没有理由拒绝人家入学。不过这个“学”嘛,就与众不同了。沈欢在校规上做了硬性的规定,如这些番院之人,单设一院,又设一班,与大宋的学子所学不同,多为诗词经赋。对于技术等学,不单不教,还禁止给他们学!

图书馆也做了分配,顶层是技术之书,只有大宋子民,以证明才能进入。就是为了防止外国之人来偷学技术的!技术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沈欢更清楚了。外人要学也可以,只需等我等发展了好几个阶段,才给旧的你们!他们来学的,当然是儒家等经义,给他们文化洗脑,回去传承中国文化,甚至成为中国的附庸!

沈欢的险恶用心,当然不能宣诸于众,他只能竭力解释道:“伯和兄,你也知道,有些技术,它的作用极其强大。比如说印刷机器,当然对教育很有好处;可是其他呢,比如说这个火药或者冶炼之树,还有海船,如果外国之人学了去,不论诗词了,单是发展这些,有了强大的海船,他们可以轻易到达大宋,有了刀铁或者火药,就能给我大宋百姓造成杀伤。你说,这等技术,是否该只掌握在我等手上,而不应该给他们学去了呢?他们要学,只需学儒家礼仪经义,就足够了,毕竟他们有些地方,还是野蛮落后没有文明,能从中学到点好处,也是我等教化之功了。不是吗?”

欧阳发苦笑道:“你都这样说了,为兄还能说不是?”

欧阳修也叹道:“子贤所思所想,总是与别人不一样。不论这些是否可能,不过这份谨慎,总算是对我大宋的一片忠心,无可厚非。发儿,这事就按子贤说的办吧。老夫做了这个校长,也会严格执行此法。当然,现在看嘛,呵呵,番院估计几年都发展不起来,还有那个图书馆,这等技术之书,也少得可怜,你就是想印,都没得印刷。民间有些技艺,大多子孙相传,秘不示人,难以收集,何况也无人去整理印刷了。”

沈欢闻言,也只能苦笑,他当然清楚现状,写这些校规,一是为了成为先训,二是为了以后的大学做个榜样!对于外人,能防就防,纵使他们百般闹腾,也要阻止。为此他甚至明文学校的后来管理者,对此不能修改。这个恶人,就由他来做吧。对于后世高丽棒子屡次抢夺中国的文化占为己有之事,他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欧阳修又道:“子贤,还有一事,老夫也想不明白。像这个大学,你规定要十五岁以上才能入学,除非有天才,还规定分为四个学年,一级一级升上去,直到毕业。你说一年收一千人,那么四年也就四千人罢了,你何必弄这般大的地方。据说你还想继续把旁边的地也买下来,有这个必要么?老夫想你必定有深意吧?”

沈欢呵呵傻笑了:“这个么,还不能说,暂时不能说……”

确实是不能说,其实更多是不好说,不好意思说了。

本来,他选择来海州,是存了一番雄心壮志的,打算在三五年之内,在海州最一番惊天动地的建设。海州能制海盐,有暴利,几年下来,几百万贯财政不在话下,而且他又与皇帝与约定,只需交一点,其他就可以以为经济之用了。

他最大的打算就是建城——建设一个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初步的打算是在海州老城外,再建一个海州新城。这个新城,与后世的城市差不多构建了。有发达的水泥大道,有无所不在的花草,有高大的楼房,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总之,像极了后世的城市。分商业区,住宅区,还有工业区,每个规划,都参考后世城市的建筑。

他打算在古代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与石头或者木头建设的不同,钢筋水泥的新城,将会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它的科学规划,甚至可以作为典范。他也打算把这个新城建为东方的第一城市,靠着海港的便利,成为外国人口中的东方之珠,或者成为天下第一城市!

总之,愿望是美好的,也有能力建设,他都算好了,以盐的暴利,有三年时间,他就可以建成大半了。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他无奈地发现,有能力建,却不一定能建!因为材料的原因,钢筋水泥,除了水泥,还的用钢筋。他没有那么多铁!

这个时代,铁是官营的,管制比盐要严格得多了,因为铁能制造兵器!再说了,以现在冶炼技术,造出来的铁,也就一般而已,质量上比后世差多了。如果大规模用于造房,不大现实。首先,如果要建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的城市,那得需要多少铁。海州没有那般多,如果购买,得大肆去其他州县做生意,这样的话,肯定要引起轰动。就算结实用于建设,可朝廷会怎么样想呢,朝臣会这样攻击呢?他们会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着用来建设,其实是用去造兵器了。

事实是不是,就不到你说了,总之是个说法,能让朝廷忌讳的说法,那么你也就毁了。沈欢很无奈啊,发现了这点,他大是沮丧,甚至一度没有了动力。他来海州,是抱了极大怨气过来,想要一展宏图,让一些人吃惊后悔。现在,希望要破灭了,没有这个庞大的城市计划,他还能靠什么引起轰动?

颓废了许久,最后才转变了思想,换了思路——既然不能建造大城,那就建个小号的城吧——大学城计划就这样出炉了。大学城,说实在的,在后世的中国,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大学城。那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类似于小城市的大学,在他脑海形成了计划。

围绕着这个大学,在周围打造一些建设,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建筑,有用于商业的,有用于住宅的,还有用于工业生产的。总之,这个小城了,除了学生,还有民众,至于谁有资格入选,就看以后的条件了。只要这个小城发展起来,繁荣发达,其他百姓看有利可图,或者热闹,也都搬到附近,造房或者生产,那么,城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一定的规模,也算是沈欢的目标了。

虽然这个目标不是自己一力制造,时间也长,也许都不知道是他离开多久才能达到数十万人的规模了,可毕竟是一个盼头,只能说,这个计划,由计划转入市场,由人民来选择了。

几百亩只是大学计划而已,周围一两千亩的土地,才是终极目标。沈欢已经让人去谈这些土地所有权了,虽然还有不少山林,属于海州管理,不过附近也有不少民田或者民居了,要他们卖出土地或者搬走,这个工程也不小。

慢慢来吧,还有时间。沈欢自把心目中的城市瘦了身之后,虽有点沮丧,不过也有喜悦,那就是松了大半的心情,以前大城计划压在心头,形成一股压力,不成功就是失败,心头有着阴影。现在好了,大城变成小城,工程量小了,足够胜任,心情当然要好一点。

不过这个计划,只在他心头成型而已,还没有到说出去的地步,因此连欧阳修也要瞒着。

到了七月初,沈欢终于得到消息,第一批出去的海船,终于安全抵达海州海港了。这是一次完美的航行,至少在沈欢看来,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

这甚至可以说第一次意义上的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历史上,中国古代官方上更多是朝贡海运,现在好了,有了沈欢这个穿越者,他们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突破。相信有了这次的甜头,朝廷再也不会忽视海贸了,一次让海州官府得利七十万贯,说实在的,就算沈欢以来心理准备,依然给冲击得大是震撼。

海船安然回港,大学城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大搞建设。这是沈欢在海州第一年交出的成绩单,这个时候,另外几件令他惊喜之事也随之而来……

************

汗,两天更新九千字,惭愧,明天书生继续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