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二年

北宋仕途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二年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下了整整一个月的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停了。天空放晴,万里碧蓝,和煦的暖风从东边吹了过来,扑在人面,软酥酥有如情人的手。

三月已过,暮春已尽,迎来的是温热的初夏。绿了杨柳,暖了江水,乐了人儿。

地处东海之滨的海州城沐浴在温热的海风之中,吹燥了整个城市。地面没有了潮湿之气,看起来更干净剔透了。

此时已是大宋熙宁二年四月,天下之事已经大为变化。就算海州也不再是两年前的海州模样,这一点苏轼最清楚不过了。

两年了!

不知不觉,两年时光就匆匆过去了。而他这个大才子,也在海州度过了两年。作为海关总指挥使,他这两年过得并不轻松,深入到沈欢的海关部署之中,才发现有更多的事务需要他去了解与实行。

也是这个深入,这两年他过得既充实又繁忙。两年的实干,着实让他也跟着有了大变化。至少如果熟悉他的人,肯定会对他的变化感到惊奇与陌生。

他不在是两年前那个只会空喊口号的才子书生,而成为了一个沉稳的实干家!

这一点,苏轼也深知自己的变化。

徜徉在海州城宽阔的水泥大道上,干净,舒适。忙里偷闲的苏轼一路逛着,不时对城里头异于他地的事物看上两眼。

海州城越来越繁华了,行人如织,车水马龙。也许比不上东京开封,但却不输于他见过的大城成都了!

难得好天气,游人颇多。

苏轼现在是海州城里人的老熟人,虽然名气还大着,却也不至于像两年前刚入海州城那般令人围观了!

和沈欢不同,苏轼最喜欢热闹,也难以沉静,两年的工夫,足够他把海州每一草每一木都摸透了,何况人乎!城里人也知道这个蜀地才子的性情,除了一开始的热闹围观外,后来慢慢熟了,新奇劲儿一过,现在他走在大家上,人们除了会与他打上一两声招呼外,也没有其他大的异动了。

和风很暖,人情也很暖。

苏轼陶醉于这片天地的人情,逍遥地走着,不时与行人打个招呼聊上几句,末后才继续上路。

到了最繁华的大街,更热闹了。

形形式式的人们都在这里忙着交易。除了本地人,也许还有扬州人,苏州人,海州人,京城人,成都人……甚至要汇集了整个天下的有识之商贾,都在这里进行货物的交易。

而交易的事物,也是应有应有。除了本地的特产,蜀地的锦,北地的酒,南地的瓷……这些都属平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则是外国的希奇事物,比如香料、象牙、番果……

这个海州,已经成了大杂烩的交聚之地。如果你比较幸运,甚至能在某个交易场所见到异于大宋人的西地居民,像大食人,还有穿着古怪的南洋之人。他们都是来大宋进行商贸的外国人,在这里把大宋的特产瓷器与丝绸运送出去,或者把外地稀有的货物送到大宋。总之是进行调剂有无的商贾之事。

这些人与物在苏轼眼里,当然算不上罕有了。这两年,他统管海关,见到的事物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子贤真是好手段呀!”这话已经成了苏轼日常的口头禅了。在他眼里,海州的变化都与沈欢脱不了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沈欢,就没有如今不输于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都城的海州!

给他三年时间,他能给你一个天地!

这就是沈欢在海州三年的写照。

这真说得上一个天地,一个异于他地的天地!这里也许没有开封的厚重繁华,不过也没有那般琐碎。何况若论城里的规划,开封很乱,着实比不上海州的整齐!

宽阔笔直的水泥大道,林立两旁的规划齐一的建筑,经过修整的花木,让这个干净的城市有了无限的绿色生机。

一切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都充满了活跃的气氛,与这个老大帝国不大一样!

旭日穿透层云阴霾,照亮了整个天地。

红通通的阳光斜倾在海州城,使得整个城儿都明亮起来,连带人眼也光明了几分。

苏轼孤人一人,来到了城南。

这里有一个不小的车行。

马依然稀少昂贵,大多是由牛来拉车。三三两两,进进出出,显示了车行生意的兴隆。

“苏大人,您来了,这回去哪?”一个车夫模样的男子一脸笑意地问。

苏轼来过几回这里,大家都熟知他的身份。苏轼是豪爽旷达之人,从没有高人一等的气势,三教九流都识得一些。

“李三,难得你还认识苏某!”苏轼哈哈笑了起来。

李三恭敬地道:“苏大人说笑了,以大人的名气,这个海州城,有谁不识?应该感到荣幸的是小人才对,曾蒙大人有心,记得小人的名字!”

苏轼微微一笑,又问:“最近生意还成吧?”

李三感激不已:“还可以,有这一辆车在,养家糊口不在话下!这两年来海州城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用到车的地方也更多了!说回来还得感谢沈大人呀,若不是他给我等这口饭吃,也许我等还只能拘囿在军籍里,一家都只能领点军饷过日子而已!”

苏轼也颇是感慨:海州城车行里赶车的车夫不是一般的百姓,而是由厢军转而为民的。

当年司马宰相着力削减厢军人数,沈欢在海州也大力附和。除了邮政驿站削减了一些,还有工程队几乎把海州扬州两地的厢军一网打尽了,不过他觉得还不够,又想出了这个运输的法子来。

在海州成立了几大车行,让更多的厢军转而为车夫,让他们脱离军籍,再借青苗钱的派放,作为贷钱借贷给这些车夫买牛买车。而这些车夫则挂名在车行之下,任意拉人做生意,所得之钱,除了上交一些给车行作为管理费用外,其他全是私人的!

这一举又削减了上千的厢军,而且车夫如果有钱,甚至能买到几匹马来做拉力。这样就可以走出海州,跟由也是由厢军转化的镖局一起走南闯北去了!

这一民生政策,经过两年的实行,着实为朝廷解决了厢军的一大难题。现今东海一带的与海州交易往来频繁的州县也跟着效仿,为朝廷节省了不少财政支出。

另外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交通更加方便,各种人与货的流通也跟着畅通起来。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聊了几句,苏轼感慨完毕,招呼李三把车赶过来,跨步上了这辆由两头牛作为拉力的牛车。

“苏大人,去哪?”李三回头又问了一句。

“海州大学!”

“好咧,目标海州大学!”李三长吁一声,扬起长鞭,驱牛而去。

海州大学就在海州城外西南几里处。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出海州南城门,迎来的是一条宽有六七丈的灰黑的水泥大道,笔直像一条线,直通天外一般。

大道两旁栽满了杨柳,一步一株,像林立的侍卫。

正当春末夏初,清风吹拂,柳枝轻摇,像在欢呼,像在招摇,又像在对路中的人高声呼喊着欢迎。

杨柳之下,还栽了不少花草。万紫千红,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柳树下也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有士子,有农民,还有商人,或急走,或慢游,或赞叹,或感慨。

娴静悠闲与勃勃生机统一在这个异于时代的规划上。

毫无疑问,现在的海州内外,单论建筑模样,已经越来越有现代的气息了。无庸质疑,这些规划大多出于沈欢之手。

他完全是按照后世现代城市的规划来设计,有现代的整齐干净,却没有那种喧嚣与污染,实在是桃花源一般的梦境!

********************************************************************

海州大学。

林木参天,绿意葱郁。

在山林之间,偶尔间杂着一两条小溪小河,淙淙水声,在宁静的群野里显得异常清幽。

遥遥一望,在参天树木之间却隐隐能见不少建筑群体,嫩白色的高墙,三三两两若隐若现;或而还能听到几句人语,也许是争论之声,也许是高声读书之音吧。

这里是海州的标志,海州人的骄傲:

海州大学!

海州大学的大门建得异常古朴,几大立柱突兀耸立,雕刻着不少纹理,还有图象,有孔子拜师图,老子出关图……显得文雅与悠久。

门的两旁是两座精雕细刻的大石狮子,半蹲着,像要腾势而扑,生气又形象。

这些建筑掩映在群山之中,密林绿意之间,经过刻意的设计,山林的自然与建筑的人为完美融合统一了。

身在其间,就令人舒适了不少。

大学里头有一个人工湖,三亩多见方,引来活水,正当清澈。春夏之交,湖上飘了不少绿意浓郁的荷叶,亭亭玉立,迎风招展,在和煦的清风之下,见之令人心旷神怡。

湖畔有个方亭,亭里有一张石桌,下面围着四张石凳,遮了阳光,实在是赏景的佳处。

亭子里已经有两个人了。

一大一小,大的端坐着,小的在一旁侍立,帮忙煮水烹茶。

“小华,你老师不是说今早要来这里与我商量些事么,怎么现在还不到?”大的人拿着一本书,看了几页,抬起头来,问了一句。

仔细一看,这个温文尔雅的男子不正是海州的风云人物欧阳发欧阳伯和么!

*********************

好吧,终于长了点小**。泪流满面拜请大家原谅,骂可以,打也可以,可是有一点先声明,不准打脸啊!弱弱地说一句:晚上还有更新的。

我要学习著《史记》的司马迁巨巨:人太监了,书也不太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