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六月十八

北宋仕途 第二百七十四章 六月十八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蔡卞?哪个蔡卞?”沈欢心中一动,紧张地盯着武华问道。

武华没想到沈欢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愣了一下,问:“老师,怎么了?”

沈欢强自镇定心神,道:“没事?你说你认识一个叫蔡卞的士子?”

武华点头说道:“是的,仙游人蔡卞。如今在海州大学就读,与学生算是朋友。老师你也认识他?”

沈欢根本没有反应,也没听清武华后面说的是什么,脑子里轰的一下作响,只剩下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喊:“蔡卞……仙游蔡卞!”

仙游如今属于兴化军,却也是福建范围。北宋中期属于福建的姓蔡的名人,在沈欢的印象里有四个。

一是蔡襄,曾经做过三司使,已故;另一个是蔡确,王安石的党羽,变法派的干将,也在沈欢的黑名单里头有着名号,因为得到王安石的赏识,出使过北辽,如今在大名府做知府,推行变法事宜;另外两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蔡京、蔡卞两兄弟了。蔡京自不必说,在中国历史的奸相排名榜上可以冲进前十的牛气人物。

至于蔡卞……自小就有神童之誉的他,最后得到王安石的青睐,培养以外还招了他做女婿。

想到这里,沈欢心里一惊,王安石的小女儿嫁给了自己,哪还有什么女儿嫁给这个蔡卞呢?

“武华,他多大了?”沈欢突然问道。

武华挠挠头,道:“大概十四五吧,与学生差不多大。”

“十四五……不对呀!他可有功名?”沈欢又惊诧地问。

武华摇头说道:“没有,他三年前就进入海州大学,一直没有参加科举,哪来的功名?”

沈欢吓傻了,在他的印象里,蔡卞是一个神童,最出名的事不是做了王安石的女婿,而是十二岁那年就与他哥哥蔡京一道中了进士,前期时候做官比他大哥还要升得快!

也就是说,如果真是那个蔡卞的话,熙宁三年左右他就要考上进士了,怎么可能到了熙宁六年还是一个普通的学子而已?

“老师,你……”武华甚是担心,沈欢自听到蔡卞的名字后就心神不守的样子,实在令他不放心。

沈欢自顾又问:“武华,你可知道他家里的情况?”

武华答道:“与他相交,他倒是说了一些,父母尚在,还有一个大哥。”

“他大哥是叫蔡京么?”沈欢急冲冲地问。

“蔡京……对,是叫蔡京!”武华思考了一会才惊喜叫道,“学生记得蔡卞说他大哥的名字是京城的京,我再想想,对了,他曾经得意地和我说过,他大哥两年前高中进士,如今在杭州做推官还是什么的。”

沈欢心里有如惊涛骇浪,蔡卞,哥哥叫蔡京……他无语了,没有错的了,就是蔡家兄弟!

玩笑开大了,蔡卞没有成为少年高中进士的神童,却跑到他开的海州大学读书,顺带着也不见了一个可以令他少奋斗十年的老婆!

很好,很强大——蝴蝶的翅膀越来越强,风刮得愈烈,效应也更大了。

“老师,你认识蔡卞他大哥?”武华以为沈欢与蔡京认识,这才顺带听过蔡卞的名字,这样才能解释他为什么听到蔡卞会有异常的反应。

“蔡京?”沈欢先是摇头,既而大有深意地笑了,“现在不认识,以后会认识的。”

蝴蝶再强,历史的轨道还是有迹可寻,以蔡京的才能与为人,怎么可能不努力往上爬呢?只要爬到一定的高位,一定会进入他们的眼中。

他坏坏一笑,想出一个好主意来:“武华,你等一下去看看蔡卞有空没有,我想见见他。”

“今天?”武华吃了一惊。

“对,就是今天!”沈欢坚定地说道。

俗话说,只要锄头舞得好,没有墙脚挖不倒。蔡卞这个天才就在眼皮底下,若还不大舞锄头挖王安石的墙脚,更待何时?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挖墙脚,除了需要强大的工具,手脚还要快!抢在王安石之前与蔡卞打上交道,最好能把他招过来,免得以后他与王安石一眼对上了眉来眼去的!

“武华,你记住,今天一定要把蔡卞带到我面前!”沈欢不放心地又叮嘱一句。

“学生这就去找他!”武华不敢耽搁,说完撒腿就往外跑去。

天,已经大亮。

沈欢抬起头来,笑得极其古怪。

今天,六月十八,还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

六月十八,泰山,封禅。

封禅,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封禅之礼,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是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如今的大宋天子赵顼给人一鼓噪,一吹嘘,本来谦虚的性格也不免有所改变,信心膨胀,大宋天下国富民安,正是太平盛事,岂会没有资格封禅?

连打了大败仗受了大耻辱的真宗他老人家都可以冠冕堂皇地到泰山封禅,他又岂能谦虚呢?何况要说祥瑞,正像那帮读书人说的,天赐海州,不也是一大功绩么?

于是乎,这天辰时,赵顼正了衣冠,在百官的陪同下,一举登上了泰山,在天坛前拜了又拜。

百官远远在后,赵顼一人登上天坛。拜过之后,掏出他自己精心炮制的祭天祷文:

“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赵氏,运兴火德。太祖、太宗,受命立极,真宗升中,**殷盛。仁宗厚德,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阕有六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百般大礼之后,宣告祭天之礼完毕,众人又匆匆赶下泰山,在山脚下又进行祭地的仪式,赵顼礼拜之后照本宣科:

“惟熙宁六年,嗣天子臣顼,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尚飨。”

至此,封禅之礼完毕。

天子赵顼封禅之后,神采飞扬,高兴之余,大赦天下,死罪变徒刑,徒刑以减,杖则免之,以显仁德。

于是乎,普天同庆。

………………………………………………………………………………

沈欢一脸笑意地呆在府邸的书房内,六月十八这个日子,他也没什么心思办公,干脆休息一天。

一边等着武华带蔡卞到来,一边想象着泰山封禅时那锣鼓喧嚣的热闹场景。

说到天子封禅,他还是始作俑者,若不是他的授意,海州日报方面怎么会抬出泰山封禅的借口来骗天子出京呢?

话说回来,他本人对封禅这事还真不大以为然。

比如天降祥瑞之说,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也就说要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这种迷信思想,沈欢一直都是嗤之以鼻。

至于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沈欢也可以从典籍中找到令人迷之又迷答案。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很明白了,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不过如果真要追究,沈欢也是比较愧疚的,这次封禅的起因,不正是因为他要达到某中政治目的么!

“唉!”沈欢背靠在椅子上,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长长叹息,“封禅封禅,抛开一些政治目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帝王的功绩够资格呢?”

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秦始皇也许够资格,他横扫八荒,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度,这些功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及一些准则,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至于其他,汉武帝也够资格,唐太宗也够——可惜他没去,反而他儿子与孙辈去了,其他皆不足道矣。

最搞笑最要命的是宋真宗也乐呵呵地跑到泰山封禅,还搞出一出“天降天书”的闹剧来,真想把全天下人都当傻瓜来忽悠,焉不知却暗为全天下不笨的人所耻笑!

当然,这话沈欢只敢想不敢说,只能暗地里腹诽一下罢了。

日影中移的时候,武华敲门进来,恭敬地说道:“老师,蔡卞他来了。”

**********************

昨天只更一章,今天补一章,三更。晚上八点到十点还有两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