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42.谋生之途有异

庚辰年正月 42.谋生之途有异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左钧忙碌起来。虽然忙,陈于珍的事还是挂在心上的。翻查黄历,发现正月十八日子很好,适合远行,就安排王秉正找到一条送山货下来的返空船,送陈于珍到龙安府辖的江油。

左钧得在学馆授课,王法天得念书,送陈于珍到江油,只能是王秉正了。

下来的一天多时间,陈于珍忙着打点自己的行装。哥哥是一定要去投的,真要离开一年多来朝夕相处的左钧和王秉正父子,她心里又是千般不舍。

正月十八一大早,三个大人天不亮就起了床。怕王法天知道会伤心,大人们一直瞒着他,是日启程,更是不敢去惊醒他。

左钧送王秉正和陈于珍穿过半边街,登上泊在码头的上行船。天色微明,船家用竹篙将船撑离码头,张帆起航。左钧站在岸边,盯着远去的船帆,直至帆影消失在眼里,才若有所失地回了学馆。

一年多来,王法天与陈于珍形影不离,很多时间晚上还跟陈于珍同屋而眠,情感上与陈于珍已形同母子。

早上醒来,王法天第一个习惯就是揉着眼睛找姑姑。可这天他睁眼后连叫几声姑姑,都没听到陈于珍回应。他感觉不对劲,下床连衣衫都没穿周正,就跑出房门,在学馆小院里不断喊“姑姑,姑姑……”

“姑姑和你爸,有事出远门了,要走一段时间。快把衣服穿好,洗脸吃饭,开始读书。”爷爷左钧对他说。

听说爸爸和姑姑都走了,王法天心里非常难受。但他也经过很多事,一向很懂事听话,应一声“哦”,整理好衣衫,自顾去洗漱早饭。

正月十九黄昏时分,王秉正和陈于珍到达江油。天色已晚,两人当天没去惊动当地官府,寻了家干净客栈住下来。

隔日大早,两人整理清爽,到街上用过早饭,就去了县衙。王秉正找到门口当值衙役,对其双手一揖,说:“麻烦老哥去通报县大老爷,说龙安知府陈大人胞妹,有事求见。”

衙役把两人上下一番打量,见他们装扮虽然不够华丽,却是气宇不凡,自不敢怠慢,回一揖说:“二位稍等。”一路小跑进了衙门。

当天无事需升堂,江油县令正在后院喝茶弄鸟。见衙役一路小跑进来,斥道:“慌啥?”

“外面来了两人,说是知府陈大人胞妹,所以着急向老爷禀报。”衙役说。

作为属下,江油县令熟知知府陈于朝的出身。俗话说,宰相丫鬟,七品官员,来者称是自己顶头上司胞妹,县令哪敢有丝毫怠慢。顾不得辨识真假,就着急吩咐衙役:“快请进来!”他一边放下手中紫砂小壶,一边整理好顶戴衣衫,迅速跟了出来。

将王秉正和陈于珍迎至后堂安顿,县令安排奉上香茶,询问陈于珍和王秉正从何而来,是否已知会知府大人。

陈于珍谈了自己与陈于朝的关系,简单讲述了自己一路追兄寻亲到这里的经过。

听陈于珍讲得真切,县令即令衙役找来师爷,让师爷领王秉正和陈于珍到县里官驿,安排两间最好房间。还特别交代驿卒,一切依两人需要,按最好的标准供给。

安顿好陈于珍两人,县令决定将这件大事以最快速度向陈于朝禀报。当即修书一封,派专人快马向龙安府衙递送。临行,县令要送信衙役不得以普通公务文书对待,务必亲手将信送到知府本人手上。

正月下旬,龙安府衙所在地平武,寒风仍甚凛冽。远处高山顶上,白雪皑皑,只在低处河谷地带,能见到绿色植被。便是如此,涪江河谷两岸山腰下散布的大窝茶,依然顽强地萌出了新芽。这种社前芽茶尤为珍贵,很长时间都专供皇家。

正月二十二上午,陈于朝因前夜处理公文晚睡,起得也晚。收拾停当,他到府衙后院空地上舒展筋骨,见院里一棵老楠木上飞来一对喜鹊,叽叽喳喳,吵闹不休。

不会有啥好事吧?陈于朝寻思。

用过早饭,陈于朝依例让人在院子里摆上茶案、椅子,用细白瓷茶碗泡了一碗新青芽茶,那是头天属下一羌家土官送来的今年的社前新茶。在沸腾山泉水的冲泡下,每一颗茶芽柄朝下,叶尖向上,栩栩挺立,每一片嫩芽都完整无损,茶汤清亮透明,掀开茶碗盖,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轻啜在口,味道香中略苦,瞬间一股回甜晕散在口中。

“真好茶也!”陈于朝由衷赞叹。在龙安府这等边地为官,衣食方面无江南富足之地的排场可讲,但要论尝山珍品好茶,江南很多地方都难及这山野之地。

虽出身包衣,仕途上陈于朝却颇有追求。就任龙安知府后,日常治理外,他开始编纂《龙安府志》。

几口香茶入腹,陈于朝让手下人去书房抱出收集到的当地史料校阅。还没翻看几页,就有当值衙役进院禀报,说江油县令有紧急文书送达,且强调,需要面呈。

以为是紧急公务,陈于朝放下手中文稿,令衙役传送信人从速呈上。

拆开信,所书内容让一向沉稳内敛的陈于朝不禁惊喜于形色。

随军征伐,入仕为官,几十年辗转四方,陈于朝对家及家人的思念,不是一星半点。以前父母在时,频有书信往来,偶尔他也会托人带些银两特产回家,以慰相思之苦。自父母仙逝,家人与他就失去了联系。虽多次托人打探已出嫁的小妹陈于珍的情形,却只得到妹夫战死沙场,妹子离家寻夫后杳无音信的消息。妹妹怎么样了?她在哪里?陈于朝设想过无数种结果,甚至有过妹妹在前面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早不在人世的最坏料想。看到江油县令紧急送来的信,说妹妹不但来寻,且人已到江油,他的激动万难形容。

打发走送信的衙役,陈于朝把来信反复展看。他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看错了文字。放下信,他叫来夫人和师爷商量,准备亲自下江油迎接。

听到老爷的妹妹有了消息,夫人和师爷都大喜过望。陈于朝让师爷叫来府衙同知,做了工作交代,就命人备船,要即刻动身。

但他对行程的安排却被师爷劝止。

从龙安府往江油,一路崇山峻岭。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都有三百来里的路程。旱路翻山越岭,坐轿少则三天,多则五日。即使快马加鞭,也需两日左右。走水路,因是顺流而下,如有熟练船夫驾舟,快行只需一日便可到达。但这段涪江水路都在山岭中穿绕,河面狭窄,水急流深,乱石密布,任是哪等熟练船夫,行船也只能在白天。当时时已过午,如发舟向下,当天难走一半路程。而一路高山深峡峻岸,很难找到夜泊之处。普通行船人可随便找地方将就过夜,但作为一个已不年少的知府老爷,陈于朝要在这料峭春寒夜去吃那样苦头,确不是最好选择。所以,不妨稍等明日的早行船,一天就能到达。

虽恨不能立即见到妹妹,陈于朝还是听从了师爷建议。当天,师爷就将舟船诸事安排妥当。次日一大早,随老爷、夫人和少许护卫,登船出发。

江油这边,县令每日都会派人前往官驿探望王秉正和陈于珍,尽力满足所需。闲来无事,他还陪王秉正游历了李白故里青莲,登临了李白诗里“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川西北胜景窦圌山。

朝发平武,一路顺风顺水,舟轻驾熟,陈于朝一行到达江油时,暮色刚起。船一靠码头,师爷就差一随从前往县衙通报,自己侍候陈于朝和夫人上岸,向县衙而去。

江油县令当天陪王秉正和陈于珍游玩窦圌山后回到县衙,有些疲惫,刚要休息,就见手下带着府衙衙役赶到。

照县***,当天最快也只是送信人起程返回江油的时间。下一步怎么办?他在等候知府指令。可信使未回,却说知府已到江油,这一结果让他颇感意外。县令顾不得疲惫,整理衣衫,招呼人一同往码头方向迎接。才出县衙不远,就与陈于朝一行碰个正着。

“她在哪里?”不待县令客套,陈于朝急不可耐,开门见山。

“府台大人别急,属下已将令妹安置在官驿,今天还陪他们出去走了一大圈。估计这阵他们也刚回驿馆。”县令回复。

“带我过去。”

“好。府台大人请随我来。”县令在前侧领路,陈于朝一行直奔驿馆而去。

连续游玩两日,王秉正和陈于珍难免疲倦。两人回到驿馆一番洗漱,商量就在驿馆简单要些饭菜,用过后早点休息。谁知菜刚上桌,还没动箸,就见一大堆人拥了进来。

见陈于珍坐在桌前,县令上前招呼:“姑奶奶,陈大人看你们来了。”

说话间,一年近半百的男子已来到陈于珍面前。

虽一别十数年,但是这轮廓眉宇,陈于珍还是一眼就认出,眼前人正是自己找寻多年的亲哥哥。陈于朝也同样认出了经历岁月沧桑的小妹妹。

“大哥!”陈于珍站了起来,疾步上前,双手把着陈于朝手臂,泪水自由自在地冲刷下来,“哥,你咋变样了呢?”

“岁月不饶人,你也变了不少啊!”陈于朝抬手摸摸陈于珍的额头,同样是老泪纵横。

兄妹俩阔别多年,相对喜极而泣,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王秉正也觉着鼻子酸酸的。

相认时刻,江油县令叫来驿官,让其准备雅间,置办两桌酒席。陈于朝夫妻同妹妹、王秉正一桌,其余人围坐另一桌。

酒桌上,陈于珍向哥哥讲述了分离这些年自己的遭际,并专门介绍了王秉正在夷陵为保护自己,父子俩差点丢掉性命之事,也包括双方彼此认作兄妹,以及同拜左钧为父等等。

听过妹妹介绍,陈于朝起身离座向王秉正鞠躬揖谢。

“兄弟义薄云天,于朝钦佩之极。本当厚谢,却因思妹心切来得匆忙,未带财帛在身,礼情只得后补了。今后兄弟如有需要,于朝定当倾尽全力,以报照拂小妹之恩。”

一方父母官的知府能纡尊降贵地向自己鞠躬行礼,王秉正也起身回礼。

他执壶把陈于朝的酒杯斟满,递到他的手中,再为自己斟满,举杯说:“我与于珍妹子同为天涯沦落之人,彼此照应自是本分,从未想过什么回报。再说,这一年多朝夕相处,于珍妹子给我父子的照顾也是良多。大人的谢意,秉正心领了。这杯酒,秉正敬您,祝大人兄妹重逢外,也为于珍妹子从今往后有了依靠,再不受颠沛流离之苦高兴。”

言毕,王秉正干了杯中酒。

虽是官驿奉给知府饮用的酒,苞谷烧入口辣喉这点却未见变化。

陈于朝也一口干了。他示意王秉正坐下,执壶给双方酒杯斟满,端着酒杯说道:“兄弟这样说,让我惭愧了。兄弟古道热肠,又跟舍妹有金兰之义。按理我们也就是兄弟了。从今后你不要再叫我大人。只要你不嫌弃,从我妹,我就是你的大哥。”

“大人贵为知府,是朝廷命官。我一介草民,怎敢高攀!”王秉正说得非常认真。

“你我虽一个在江湖,一个在官场,谋生之途有异。于朝一直认为,做官就是做人。为人之道,不仅得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要讲知恩图报。你对于珍有恩,就是有恩于我。我所在的平武城,有座前朝土司建的寺庙,寺名就叫报恩寺。连山里的蛮夷之人尚知感天子之恩,百姓之奉膳,何况我等读圣贤书之人。于朝之心至诚,兄弟切勿疑虑,我们同饮了这杯酒,如何?”

陈于朝之言意切情真,陈于珍望着自己的眼神也满是殷切。王秉正不好再拒,改了口说:“大哥不嫌弃兄弟身在江湖,小弟荣幸之至,哪敢疑虑兄长。自今日起,大哥和妹子有事驱使,秉正断不敢辞。”

“好个爽直兄弟!”陈于朝端酒和王秉正手中杯子一碰,刚要开饮,就被陈于珍叫住:“等等,加我一个。”陈于珍起身,端起酒杯。三只酒杯一碰,三双眼睛透射着柔光。

“大哥人情浓酽,这满桌山珍野味也甚是可口,只可惜这酒确实不咋地。”苞谷烧咽下,嘴里满是辣苦,喉里阵阵烧灼,王秉正只有伸筷子挟菜压酒,自顾叹息。

“兄弟说得甚是。这山高路远之地,真无中原或江南的美酒佳酿待客。”陈于朝何尝没有同感。

“秉正哥懂酒,还是做酒的高人呢。”不待王秉正说话,陈于珍抢着向哥哥兜了底。

“啥子高人,不过一点祖传的吃饭技艺罢。”王秉正还要谦虚。

“哦,兄弟有这工夫?啥时让为兄尝尝你酿的酒?”陈于朝笑问。

“此来巴蜀,除送妹子寻兄,送义父归乡之外,就是想觅一方合适的土地,建一烧坊谋生。待我事成,定当奉于大哥品饮指教。”

“好,好!绝不推辞。”陈于朝笑着,向王秉正举杯示意。

酒至深夜方散。

接下来几天,陈于朝除陪妹妹之外,也顺便过问一些江油县政事。在江油盘桓几日,因府衙公务要紧,不得不带妹妹返回平武。

刚享受到寻得兄长的幸福,转眼又得和王秉正分别,陈于珍心中的不舍和纠结,难以言表。她很想让王秉正与她同去,但也知道,这根本不现实。她也想过陪王秉正回铜牟镇,却又舍不得才找到的哥哥。

陈于珍的纠结,陈于朝也看在眼里。相处几天,阅历丰富且一向细腻敏锐的陈于朝早就看出妹妹对王秉正的情意,远不止是义兄义妹那么简单。通过妹妹的介绍和自己的感觉,陈于朝对王秉正的人品已有了初浅的了解。但是,半生为官,陈于朝见多了世态炎凉。嘴里虽认作兄弟,真的要让唯一至亲的妹妹跟着王秉正,又另当别论。一个出身商贾流落江湖的人,与自家的门第,未免距离太远。就算不计较门第出身,王秉正的身世是否清白,有没有能力给自己妹妹幸福,陈于朝也吃不准。

不过,王秉正帮助妹妹的情义,陈于朝还是真心想回报的。临回平武之前,陈于朝问王秉正是否愿意和自己同往,就在平武兴建烧坊,却被王秉正毫不犹豫地婉拒了。

在王秉正心里,做酒也是做人,只能凭自己手艺,仁义为人,诚信经商,赚来的钱才踏实。依靠官府势力做生意,断不是王秉正所愿。

虽拒绝同去平武,但越是临近分开,王秉正心中对陈于珍的不舍也越是强烈。可基于自己的际遇,他比较抗拒陈于珍的背景,更担心自己会拖累了陈于珍,所以一直躲闪着陈于珍抛来的绣球,也回避着左钧的撮合。可是,临到真正的分别,他心里有一种割肉般的痛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